看電影《靈魂奇遇記》後感

木田
·
·
IPFS
·
觀看完電影後的感想
電影《靈魂奇遇記》

最近香港疫情嚴重,很多場所被關閉,想搞的活動也被迫停止,那管你已是籌備多時,停止就是停止,是命運吧!無奈地在家閒著看書、做做筆記,看看在網上的串流電影。最近看到一齣電影名 “Soul”,香港譯作《靈魂奇遇記》,台灣譯作《靈魂急轉彎》,國內譯作《心靈奇旅》,我個人較喜愛《心靈奇旅》這譯名。翻查《牛津字典》soul除了解釋為靈魂外,也可解釋人之心靈其英文解釋是a person’s inner character, containing their true thoughts and feelings。人之內在心性,正是儒家所言的心性之學,電影嘗試把這個心靈跳出來,作一次自我追求的歷程。

故事講述一名酷愛爵士樂的中學教師,他為兼職教師多年,終可得到正職,同時他一生最大願望是能加入爵士樂團,終於得到賞識,加入樂團演出,人生正有美好將來之際,回家路上不慎跌倒而亡。當靈魂來到靈界時,他甚不甘心,極力想返回現實世界,但他的名字已登入了進入天堂的名錄內,他拼命逃走,走到正要投胎的靈體的地區,有靈體找不到作人的生趣,在靈界中游盪,不願投胎,假如找不到生趣會化為暴靈。主角找到了其中一個靈體,捉著她(相信導演為使觀眾分別二者,故意把這靈體定為女性),輾轉地過了很多驚險情況,他們終可一同逃到凡間去,但肉身調轉了,主角化作一隻貓,游盪靈則化身主角。他們在人間幾經波折後,主角的靈體終可反回自己的肉身,最後能如願以償,但游盪靈則返回靈界化後了暴靈。主角則可表演一場出色的爵士樂,演出成功後,回到家中想起這成功本不屬於他,是奪去了他人的機會而來,他縱然得到了成就又如何?他最愛的人卻未嘗珍惜過,忽略了身邊很多人和事,當前最美好的事看不到。他決定重回靈界,把本不屬於他的投胎機會歸還給游盪靈,協助她投到人間去。靈界因他的舉動大為感動,給他重生的機會。結尾時靈界使者問主角,你重生之後會怎樣規劃人生,他說:「活在當下。」

主角與游盪靈

故事探討了人生意義問題,當我們花一生精力追求夢想,忽略了身邊所有的人和事,忽略了原來最美好的事就在身邊。回想年輕時,我找到一份稍為安定的工作,母親常說我身體不好,不要太勞累,早點嫁人,找好歸宿,有人照顧就很好。反叛的我,總是覺得母親不了解我,我未嘗試過怎知我不能。她不贊成我讀夜校,我則不只報讀一個課程,還讀多幾個,一星期返足六天,每晚披星戴月回家,吃母親用心留給我的晚飯。假日不是做家課,便是約朋友行山郊遊,沒理會過天倫之重要。她不想我太多遠行,擔心我路途生病無人照顧,擔心我出意外怎麼辦,縱使遠行都要跟團;我則每年背著背囊,自家暢遊世界各地,從沒有體念親心。曾有一次遠行,前一晚才告知她我第二天早上坐飛機飛到地球另一端。想到此,心中懊悔萬分,不禁流下淚來!電影中有一幕,主角預備表演的服裝破了,母親親手替他做另一套,還帶著朋友親來捧場;演出成功後,主角回想母親這份愛時,悔恨自己不珍惜。我何嘗也是不珍惜母親的愛呢!母親已離世十多年,縱然追悔也徒然!


電影中描述的死後世界,虛幻而美麗,數年前看過的電影英文名為 “Coco” 中文譯名為《反轉極樂園》,故事以墨西哥傳說為背景,墨西哥人相信死後世界與陽界分別不大,這點與中國人對陰間觀念差不多。此電影講的靈魂與人間必須有聯繫,如久久與陽間沒聯繫,不被陽間人掛念,靈魂也會灰飛煙滅,這是何等痛苦的事!中國的道教傳統中,有祭祀孤魂野鬼的齋醮,起碼被人遺忘了孤魂也有點安慰。Soul這套電影中的靈界很有美感,大概西方人的傳統視靈界不是可怕的景象吧。

電影中有角色是負責計算登天堂之數的靈體,設計者刻意把這些靈體繪畫成沒有質感的線條,線條的可能性比立體的靈體更多,這些線條負責靈界的工作,給人感覺是虛虛實實間,如佛家所言如夢幻如泡影,我姑且稱這些線條為靈界使者。除了負責計算的還有其他職位,一如陽間有不同的分工。而那位精算師使者則終日只顧計算,少了一個數字便覺不夠精準,千方百計去追尋,不禁想起疫情下染疫人數計算,政府強調清零,「零」是歸於無,越是無越是有,「零」好像遙不可及,為了「零」把人禁制,社會經濟停擺,人際關係被折斷,所付出代價是為了「零」,當權者是否作過深層思考值不值得維持?這位精算師也使我想起人好像是一堆數字。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人在科技前是數據,人之靈魂,也不過是數字而已,不講情與義,不追求美與善。靈魂便是心靈,等同內在之心性時,不是數字可代表,他是超越的,他能突破於有形與無形的束縛。看到這裡,覺得東西方觀念上有接近之處,是編劇與導演對於中國哲學有所認同?還是他們把西方家的庭倫理觀念刻意強調,填補個人在社會中的孤獨感?

電影中所描述的死後世界,正如前文所言很有美感,顯示死亡不是恐怖,是人生必經,不管誰,你的處境如何,你經多年努力終有成就之際而突然死亡,或是你剛出生不久便死去,死亡是無處不在,不是任何人有權選擇,古往今來,東方西方皆如是。故事純屬虛構,人只能活一次,不可能有take two,當面對死亡時,大部份人想法逃避,所謂螻蟻尚且貪生,貪生怕死,人之常情。導演把死後世界描述成美的世界,似乎在說死並不可怕,只是別離才是令人傷痛,況且真實人生沒有重生之理,死去便是甚麼也沒有,當想到甚麼也沒有時,便使人難捨,便是可怕,便是痛苦。我想起《莊子‧至樂》篇中有一段故事:「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髑髏對莊子說無君無臣、無四時,意思是沒有世俗的束縛,包括社會制度與時間制約,是快樂之事,所以死也是一種解脫。然而人最難捨是情,是親情、愛情、友情……種種情,情是超越生死,也是儒家所言內在之善性。唐君毅先生《人生之體驗》〈説死亡〉有這樣的話「你將從此更對於尚生存的親愛的人,表現你更深厚的愛,你將從此更認識你對于人生應盡之責任。你覺唯有如此,才能挽救你的罪過于萬一。」正如電影最後的一句話「活在當下。」便是生之旨趣。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木田我是個頽廢的書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求學路漫漫

從死到生

戰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