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到生

木田
·
·
IPFS
·
從莊子的生死觀思考到人的生死問題,適逢復活節,耶穌被釘死十字架,三天後重生,是從死到生的故事。本文主要講述莊子的生死觀到從死到生的思考。

近日疫情嚴重,每日新增死亡數字過百,人之生命很脆弱,小小的病毒已能奪去眾多人的生命,生死離散不過在瞬間。千里之外的烏克蘭,戰火蔓延,死傷不計其數。人之死誰也擋不過,是必然之事,哲學家談生死是大的課題,古來英雄也好,流氓也好,也只能如江水逝去,永不復返。記起《莊子‧至樂》中有以下的一段話: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之母子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臏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以上的一段話大意是說莊子要到楚國,途中見到一個頭顱骨,莊子把之作枕而睡,夢中頭顱骨跟莊子對話,說人死後不會受著生人勞累,無君無臣等地位之分,無時間空間的限制,在無拘無束下很逍遙快樂,莊子不信反而要求司命之神回恢復他的生命,好等他回到家人身邊,給與他應有的知識。頭顱骨當然不會放棄樂土而拒絕。莊子視死後世界如樂土,有點像佛家的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死亡是另一生的開始,是可以解脫在世時的一切羈絆,包括名與利、知識與禮教、各種倫理關係等,好像死後才得到逍遙。這是莊子看破生死的想法,他的所言是死後世界不帶世俗的觀念,沒有甚麼閻王地府、十八層地獄。世俗的人相信死後要如生前的享樂,所以才有陪葬物,古代更有以真活人真動物陪葬,後改用俑。《孟子‧梁惠王》:「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認為用俑也是十分殘忍,不知何時用了紙品,紙品陪葬流傳至今。這是在世的人對生與死,存在界模糊的情況,人死後不是解脫,而是把陽間一切,或是心底內,對物質的期盼,到死後也能享受到,親人為使死者能在陰間享受到陽間享受的一切,包括物欲的期盼,於是要求製作以如實物般,種種美輪美奐的紙品,以火燒形式送給逝去的親人。在世的人那種對生死模糊觀念,使人暫忘永別的傷痛。所以我認為葬禮最大作用是讓生者感到釋懷,從這角度看,似乎是另一種的從死到生的情況。

復活節

復活節臨近,復活節是紀念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三天後復活,是典型的從死到生的故事。人當然不能死後重生,道教所言的升仙,仙遊,就是說明亡者到達了另一如仙般的永恆世界,其說法好像把莊子所言形象化,世俗化。莊子所言是從境界來說,重點是不執著於生死,當看破了生死時,不會再為貪生怕死而苦。但道教所指的死後世界,人可以羽化登仙,那種夢幻的美麗世界,是不能驗證,基本上所有宗教所言的死後世界也是不能被驗證,只有信與不信。道教相信人可永生,是另一種形態而生,只是擺脫了肉身而生。不少宗教同樣認為死後皆往天堂、人是到達另一世界,人不是死亡,而是到達永生世界。這難於被驗證的說法,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絶大部份的人都傾向相信。當至親離世時,假如真有永生,對在世的親人是一種極佳的慰藉,可讓痛失親人的在世者減低痛苦,同時也可重新振作,是一種從死到生的作用。

《莊子‧養生主》有一段說到老子死時,他的朋友來送喪,只哭了幾聲便出去,這位朋友說不應為老子的死去而痛哭,是違反天理,牽於俗情,應該安時處順。生死本來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隨天意而逝,作為弟子者薪火相傳,永沒有窮盡,是另一種的永生。近日病了,早上起來時,看著亡母照片,照片中的她向我微笑,好像鼓勵我,不要怕生病,按時好好休息,如常地生活,繼續做運動。我感到她還在我身旁,每天鼓勵著我,很快我便恢復過來。這是亡者對生者的作用,只要亡者永在生者的心中,亡者便有永生的力量支持著生者。先賢的教誨同樣地,能在後輩的加以承傳,加以發揚,也是另一種永生。這也是從死到生的道理。

生與死由天意安排,為有達觀面對,才能超越對生死恐懼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木田我是個頽廢的書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求學路漫漫

戰地醫院

看電影《靈魂奇遇記》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