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高山之旅 D3 兼六園、鈴木大拙館
本日計畫是往兼六園那區走,然後再去美術館區,看能逛多少是多少。
金澤名產喉黑魚(のどぐろ)¥1000,這次太早了,只要再兩週就可以吃螃蟹,但喉黑魚能吃的時期比較多,我們的第三天早餐就是市場買的這條烤喉黑魚,魚的鮮味非常棒,完全不腥,我不愛啃魚的人都忍不住馬上分食解決,再搭配一點關東煮,實在很滿足。
接著前往兼六園。
這張是伯伯們正在清理砂石與淤泥的樣子。比起漂亮的景物,有時候我更喜歡捕捉人物動作的時刻,更有故事性,而且就算別人再來,也很難有一樣的體驗。
兼六園很大,每個區塊都有自己的特色,無奈雨忽大忽小,這時候的季節既沒有楓葉也沒有雪,葉子要黃不黃,光線也不夠,所以拍的照片不多,就只放幾張上來
即使天況不好,還是覺得每個地方都像從古風明信片裡面蹦出來一樣,感嘆日本的庭園可以人工造景到這麼地極致。
接著到了對面的金澤城公園,天氣實在非常陰,這張是調整過的樣子,不過空曠的程度跟人煙稀少的感覺卻是跟我當時完全一致的。
金澤城公園也非常大,我們隨性繞了一圈,把每一塊城區都踩過一輪,然後走到高處眺望兼六園外面的街道。
接著就是博物館之旅,途中經過金澤能樂美術館,參觀了如何製作能面的過程,也學到了其實能劇是有表情的,只是要透過手勢與肢體動作去認真觀察才看得出來。
上午在兼六園被雨弄得有點狼狽,疲憊的眼神跟亂七八糟的頭髮。
眼看時間不早,這時得到了一個(後來覺得萬分感激的)提案,是鈴木大拙館,據說是個很有禪意的地方,但越走越偏僻,我本來不抱任何期待,沒想到真的能用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當我們穿越偏僻小徑之後,迎面而來的是寬廣清澈的水池與極簡的建築,一切留白。
本次旅行最喜歡的就是跟「禪」有關的景點,鈴木大拙館又是其中的一絕。
這個水池有點像法鼓山,不過還搭配周遭的景色,山壁、柳樹、小徑,都讓我很難找到形容詞,怕會說得太粗俗、貶低了這裡。
來這邊才真正體會到留白空間的美好,以及思考方式的奧妙,譬如外面雖然有極為開闊的空間,但中間的建築刻意把視角限縮到四方的小門、休息的時候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塊景色,但卻能感覺到整個開闊的環境,去想像看不到的空間,然後再走出來看、讓五官感受到不同狀態的切換。
原本只選了前面那張,但這張有漣漪點綴,實在很想放。
鈴木大拙先生除了是哲學家、修習佛學之外,他還有一個強健的身體,六七十歲之後還到處去各個國家參加學者們的研討會,那個年代活到九十幾歲看起來卻還很硬朗,除了體力之外也要有過人的意志力與不怕冒險的精神,畢竟當時的醫療與各國的基礎建設並沒有現在的水準(他過世之後再二十年我才出生!),實在是不容易。
逛完鈴木大拙館又去了石川縣立美術館,選他不為別的,單純是那個時間附近剛好還沒關而已,我只看了一半,然後在休息區偷睡了一下。
梅梅 金沢 (メイメイ),沒錯,到金澤吃中國料理,而且還是麻辣鍋,前一天就有看到旅館旁邊有這間,我打賭一定很雷,但我錯了。
我真的不是一個愛吃麻辣鍋的人,尤其台灣都是吃到飽,每次有聚餐都極厭惡吃麻辣鍋,一方面食量不大、一方面怕辣且太多肉涮下去非常油膩很難吃。
這間麻辣鍋的辣度並不高,連我都可以吃得下去,重點是香氣的層次非常美妙,店家給的菜都刻意選莖的部份,湯汁吸進去實在很香,導致我連肉的部份也捨不得放在白鍋,但白鍋的湯也是超過一般麻辣鍋的水準。(寫到這裡讓我懷疑自己是吃了小當家料理的罌粟花)
肉盤份量剛好,品質也都在水準之上,兩個人約 ¥8000 搞定,份量不算大,但也很飽了。
只能說這個麻辣鍋刷新我的三觀,以後我會更敬畏麻辣鍋之神,如果各位還有幸去吃麻辣鍋的話,拜託不要再找吃到飽然後涮滿肉了,如果湯底好的話那真的是糟蹋;反之如果你認真涮也感覺不出好吃的話,那它可能真的不是一個好吃的湯底🤔。
前一天其實還有去西茶屋街,但忘了寫所以補在這裡。最值得提的就是這間 MAME ノマノマ 厲害剉冰,左邊是醃李 x 紅茶,右邊是水梨 x 焙茶。
兩個組合都很棒、層次感很夠,最上面的糖水搭配鹹奶油是一個口味,但吃到下面之後,酸甜的水果加上紅茶/焙茶又是另一個組合,根本是健達出奇蛋,三個願望一次滿足。
這邊要特別提一下,日本的甜點跟台灣人的口味很不一樣,通常都是一大堆料+一大坨糖,兩者都過量了,如果不知道的話很容易就被嚇到,所以這個剉冰反而是特例。
西茶屋街的人又更少了,整條街大概只有 10% 有營業,看起來很像是沒落的街道,來到這裡老實說心情不太好,不是因為無法消費,而是一方面擔心觀光業從此一蹶不振、一方面也覺得觀光真的是一把雙面刃,可能原本的居民並不這麼仰賴觀光業,而現在卻被觀光業左右了生計。
這三天算是把以金澤城公園為中心的整圈都繞完了,老實說一般金澤的行程不會排這麼鬆散,可能有人兩天就結束了,但我覺得這樣反而更好,沒有那種「一直在趕場,回想之後卻發現都是匆匆到此一遊」的懸念。
第四天雖然也住金澤,但我們排的是福井一日遊,下篇待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