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三):數據壟斷之後,資本將瞄準基礎建設
大企業與資本家不可能坐以待斃,當網路基礎建設成熟,人們有能力自己主導服務而不願意被收割行為數據,資本就會更集中在基礎建設。
---
在上一篇《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二):價值的扁平化,讓我們更容易被取代》最後我提到:
未來科技巨頭可能會將更多的數據留給他們自己的人工智慧學習,的確,人類繁瑣的工作減少了,但當人類從平台學習的機會越來越少、有經驗的領域專家也就越來越難養成。如果不從繁瑣的工作中累積 training data(訓練數據),又怎能成為經驗豐富的大師?
或許未來我們只會知道「廣告跑得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廣告跑得好。
接下來的主題會延續這樣的預測,去想像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轉變,這些想法在我目前看來很有可能發生,但或許我內心又更希望猜錯會比較好。
---
什麼改變了
以前,我們願意用個資與行為數據交換那些自己難以建置的服務,比如我們註冊 Google 臉書讓它們得到數據、並觀看網頁上廣告以換取免費內容。後來,我們發現兩件事:
數據的重要性被正確認知
個資、行為數據很重要,也比我們想像的值錢
credit: Data is money - Managed Data Center News
過去十幾年,網路巨頭讓大家體認到一件事情:數據非常重要
我們從樂於使用 Gmail、沉迷於臉書分享與社交遊戲,到開始反思,甚至逐漸想方法逃離控制
行為數據是以前我們付出的成本,當時多數人都不會在意,但現在我們知道代價或許比多數人想像中的還要大
---
基礎建設的門檻降低:數據自治權的彰顯
架設服務的門檻(技術以及資金)越來越低,舉 WordPress 來說,現在 $5 USD 的業界標準已經是 1GRAM(參考《2018/06 台灣 5USD 虛擬主機網路延遲測試》)這對一個輕量的 WordPress 服務綽綽有餘。
加上 DigitalOcean, Vultr 都提供預載的 image,只要幾個按鍵,就能在網頁上設定自己的 WordPress 系統,一行指令都不用打,跟使用大企業服務的技術門檻幾乎相差無幾,而且你還擁有自己網站數據的控制權與自訂性。
其他像是網站架設、郵件、行事曆、待辦清單、聊天機器人這類不需要大量頻寬與儲存空間的服務,未來也會越來越多人不使用大企業的服務,而是自己架設。
可以想見私有微平台(提供給三五好友、家庭間,或小社群的自建服務)會越來越多;蓬勃發展的平台會由下而上形成分治,讓大家有共識地利用這些數據。
其中一個可能的形式就是《平台合作社主義》,但能否抵抗壟斷數據與利潤的大企業,又是否能有更小的組織能夠成長,則不得而知。
credit: Own your own data | MIT News
如果趨勢繼續發展下去,當人們享受到「數據的自治權」所帶來的好處,未來像 Google, Facebook 這類巨頭出現的難度也會提高。
---
在未來,什麼會變得更重要
當然,大企業與資本家不可能坐以待斃,當他們發現豬隻不願意被圈養而衝破藩籬,接下來的戰場就會是食物與領地;更具體地來說,當網路基礎建設成熟,人們有能力自己主導服務而不願意被收割行為數據,資本就會更集中在基礎建設。
## 基礎建設(實體)的戰爭:資本的下個目標
你不用我的服務,總要用我的平台;
你不用我的平台,總要用我的硬體;
你不用我的硬體,總逃不過一定得用我的網路。
這是一張隨處可見的 SaaS, PaaS, IaaS 解釋圖,用來解釋它們之間的區別
credit: De Cloud: Iaas, PaaS, Saas: Hoe zit het ook al weer?
以前我們都愛用 SaaS(最右邊),但資料就完全免費送給大企業;之後會越來越多人使用 PaaS, IaaS 等服務,試圖掌握自己的數據(不用 Google、Facebook,越來越多人自己架、甚至訴諸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當放在「虛擬」應用的資本,對於收集人們數據的控制力越來越薄弱,這些資本勢必就會流向「實體」。
舉例來說,多數人每天都要搭車通勤,你有辦法一個月花台幣一百塊自己決定搭什麼車嗎?顯然是不可能。營運一條路線的成本遠超過我們自己能負擔的範圍,因此未來(或許已經有了)大企業的資本將會進入交通網,收集我們的數據。
又或者像智慧家居、智慧房車這類必須商業結盟、大量製造的領域,未來多半還是會由大企業主導基礎建設,個人頂多做做應用端。
資本取向的產業未必著重於製造,現有的大企業也會想要用既有的數據量優勢,去影響到現實生活,比如《螞蟻金服最近融資了 140 億美金》,可能成為全世界估值最高的公司,這樣的巨型企業可以審核你的信用額度、掌握你的支付管道,你可以從臉書出走,但生活中不可能不花錢。
---
逃得了虛擬的網路服務,逃不了實體資源
在《AI 正在破壞我們的世界,但不是你想的那種方式 — 以臉書為例》 一文中,我花了非常大的篇幅解釋我如何看待臉書的轉變。
我雖然很討厭現在的臉書,但我不會對臉書感到恐懼,因為要逃離它並沒有那麼的困難:臉書控制的只是社交行為,只要人們覺得這樣的平台不是他們所想要的,人群就會流失,即使需要花上很多時間理解,人們終究會轉向其他平台。
已經有一些數據可供參考:《Facebook的危機:年輕人正在紛紛出走/Frederic Filloux – 吐納商業評論》、《研究顯示Facebook持續流失年輕族群》 ,可以預見或許幾年後,臉書被擠下最大的社交媒體也不意外,差別只是在於是否有另一個臉書,又或是別的形式罷了。
但我還是非常擔心,因為追究問題根源,注意力競爭所導致的問題,並非軟體服務的科技巨頭消失就可以根除,而接下來數十年,決定遊戲規則的很可能還是資本。
若資本想要掌握實體資源,像是:土地、廠房、電力、網路等,我們是很難有能力去抵制的;另外有些是特許行業、有些需要招標、有些需要官方審查與認證,這些不只是金錢,還跟權力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其中,網路中立性會是關鍵,我將在下一篇另外說明網路中立性與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的重要地位。
---
本文原文刊登於:《科技進步的副作用(三):數據壟斷之後,資本將瞄準基礎建設》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