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爱看《山海情》?

阿布拉赫
·
(修改过)
·
IPFS

多年以后,我还会经常告诉朋友,我如何读大学以前都没洗过澡,以及我如何在开学第一天排队体检的时候偶然从胳膊上搓出泥来于是幡然醒悟跑回宿舍一顿狂刷的往事。对我而言,这是活生生的往事,但于多数听者,这是个很值得将信将疑的故事。于是,那天朋友在群里cue我,问《山海情》里演的是不是真的,90年代的西北农村是不是那么缺水的时候,我把往事又讲了一遍。另一个朋友,听过了很多遍,说:我还是有点儿不相信。

这是中国迅猛城市化的结果。别看如今呼朋唤友,一个桌上吃饭,一个瓶里喝酒,往回追溯二十年,比比皆是不可想象的前尘往事。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几个月前,因项目出长差,和同事一起吃住。经常看到年轻人把蛋黄取下来扔掉只吃蛋白、或者打很多饭结果剩下大半,有时候会玩笑性质地跟他们讲我从前的故事。我就读的高中在县城,离我家十五公里,住校,每周回一次家,骑自行车。好像现在讲起15公里,分分钟的事。可是回望那个时候,觉得是遥远的旅程,尤其去程上坡,后座上要带高高一摞锅盔,西北风迎面刮过。成都也有锅盔,不过15cm左右直径的油炸肉馅饼。而我老家所谓的锅盔,其码四五十公分直径,用一米直径的大铁锅烙成,白面,没有油,四五公分厚。住校的那一周,这便是我的口粮。冬天稍微丰富些,会带蒸馍,和锅盔穿插着吃,变换一下口味。气温低,蒸馍会结冰,如果不泡开水生嚼,你能感觉到冰渣在齿缝里四散,像是冬天在积雪里行走,咔嚓咔嚓。夏天不行,蒸馍含水量大,一两天就会馊,只能带烙干的锅盔,虽然吃至周五可能会有点儿异味,没长毛,不打紧。泡开水里,加点儿腌韭菜,就什么怪味也闻不到了。

最期待的是周五回家,妈妈总会早早做好一大锅饭,骑了十五公里加重的凤凰自行车之后,饥肠辘辘地进门,可以马上端起饭碗。那是漫长一周干锅盔之后的第一顿热饭,是一锅烩了土豆、鸡蛋的汤面。有不止一次,我吃得太多,以至于不能消化,无法动弹,继而上吐下泻。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似乎还能闻到我消化不良时打嗝呼出的难闻的气味。

高二后半学期开始有所改进,学校有了食堂,父母从牙缝中抠出粮食,给我拿去换饭票,每顿有新鲜的饭菜吃,一周有一次可以下学校门口的馆子,吃碗清真食堂的牛肉烩面。外乡来的回族人开的家庭饭馆,后厨和前厅之前有道隔墙,开着窗口,用来上饭。都戴着白帽,讲着略有差异的方言,娴熟地把一条面皮一块一块揪成面片扔进滚沸着的锅里。另一口锅上,有人烩菜,牛肉、豆腐、粉条炒一起,从旁扬一勺高汤,颠几次,再舀一口送到唇边尝味,调咸淡,然后就等另一锅的面片煮熟。那时候,县城有个疯女人,都称她红卫兵,一年到头,就穿一身肮脏的绿军装,到处要饭吃。偶尔会逡巡在饭馆门口,瞅准别人吃剩下的碗,抢进屋里,端起来三口两口倒下肚。有一次,我去窗口买个馍,剩下半碗的面,被她抢了,几乎气哭。

许多年后,假期回家,仍念念不望那一碗烩面片,可惜,当年的食堂已经拆迁,当年的白帽不见踪影,而所有其它的牛肉烩面片,味道也都不复从前。

如今我有五年没回老家了,其实并不十分想念,只是偶尔忆起小时候住的窑洞,大了上的旱厕,会有一点伤感。像谁说的,人们思念故乡,思的并非那个空间,而是回不去的过往。

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山海情》,一部宣传扶贫政策的命题作文,propaganda。阵容不错,张嘉译、尤勇、黄轩、祖峰、郭京飞、热依扎等担纲,算是实力派汇聚,甚至闫妮和姚晨也有客串。但阵容怎样好,也敌不过他现代“样板戏”的身份,又是农村题材,微博上看到宣传片的时候,没想过这剧能火。但还真火了,连我一个看日漫美漫长大、平常电影只看漫威,并不怎么看国产剧、更别说国产农村宣传剧的朋友,热播那阵也经常转发些B站的剪辑视频来群里安利。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也不怎么看国产剧的我,决心瞧睢这剧有什么神通。

于是我花了很多天,做饭洗碗吃饭的时候看上几眼,到今天,过完了八集,刚好三分之一,决定止步于此。在我的维度里,这是部不及格的电视剧,还赶不上我最近一部看完的国产剧《鬼吹灯之龙岭迷窟》。荒谬的审查制度决定了,中国影视剧的现实题材其实是没法实现的,更别说它创作的目的,又只是为了唱赞歌。对西海固人当年艰难生活的展现,以我的个体经验估计,八九不离十。但只要是牵扯到当官的,必然青天大老爷范儿。比如有一集黄轩带领村民找书记“要水”,这个书记的派头,他的语重心长、义正辞言,都是我在电视里看惯了的,而在现实中基本见不到的样子。这多年,中国影视剧里唯一让我信服的干部形象,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张颂文饰演的拆迁办主任。可能也得益于那不是个多大的官儿,又架空城市,电影才能过审上映。那是两三年前了,放到言论尺度日益收紧的现在,能不能上,都说不准。

还有一集,郭京飞饰演的福建对口扶贫的县长,一顾茅庐去荒野里找他的老师教移民种蘑菇,被老师各种言语讥讽拒绝,我也看不下去。在中国,政令如山,正常的样子,是一纸红头文件,事情不但要办,还要无论如何按期完成。县长亲自去找人,求爷爷告奶奶还吃闭门羹这种事,美国怕是常见,中国很难。更别说这老师,情商低得像外宾,拿县长不当干粮的态度,我看了都想替他马上跪下。

奇幻的是,在豆瓣,这部剧的评分达到9.4分,差一点点就满分了。虽说豆瓣如今江河日下,多得是养蛊的粉圈和刷单的水军,但能靠刷票把一部热播的烂剧刷到这么高分,几乎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一个理由:人们真心爱这样的剧。爱什么呢?可能城里人爱那结奇观似的贫穷展示,爱看大明星讲方言,受够了多年霸屏奉献面瘫演技的郑爽们、受够了十级磨皮鼻子眼睛都快看不清的电视画面,终于看一次满目苍凉明星一个比一个妆容丑的剧,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我问朋友喜欢这剧什么,他说就是觉得除了当官的做作以外,其他部分觉得还可以。能看出来当官的做作,可能已经因为是我的朋友,经常受到各种负能量洗脑。那些打9分以上的的观众,怕是不但看不出来,看完了还恨不得热泪盈眶山呼万岁的人。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变得有些割裂。前半部分几天前写就,当时更多是怀旧的心情。后半部分刚写完,变成了影评和现实批判。

我把前半部分发给另一个朋友看,他说你这开头,是学《百年孤独》的吗?我还真是的。我多年来一直难忘马尔克斯的开头,我觉得那奠定了整本书魔幻而又有些怀旧气息的基调。但被朋友轻易看穿,还有点儿不好意思。

不过我好像又有几天没发文章了,今天好不容易放了春节假,抓紧时机把这篇写完,明天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所以,就不改了,如果也被你看出来了,不要笑我东施效颦,好吗?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随遇而安还是逆来顺受?

乡村集
1 篇作品

一场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