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影評 | 美影《Saturday Night》:據說,這是可載入史冊的 90 分鐘

離不侃電影
·
·
IPFS
在 1975 年那個充滿頹廢與生機的紐約,諷刺與幽默成為時代的隱秘表達方式。百老匯的燈火剛熄滅,霓虹燈下的酒吧和脫口秀舞台卻正熱鬧非凡。就在這座城市的心臟地帶,一群野心勃勃的年輕人正醞釀著一種前所未見的表演形式。他們的天才、焦慮、狂歡和倔強交織在一場場排練中,化作一場永載史冊的首播夜。


《Saturday Night》將鏡頭對準這一傳奇性的 90 分鐘,它不僅記錄了創作者們在幕後歷經的混亂與挑戰,更是一種對藝術誕生過程的詩意再現。賈森・雷特曼試圖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激情:演員的神經質爆發、編劇的靈光一閃、導演的激烈爭吵,所有的一切在這場狂風暴雨中達成微妙的平衡。這是一個關於夢想如何在混沌中扎根、成長、怒放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場關於生活本身的深刻隱喻。

然而,電影並不僅僅是為《Saturday Night Live》的忠實觀眾準備的狂歡派對。它試圖在光影的交織中提問:偉大作品的誕生,究竟需要多少瘋狂、多少協作,又需要多少偶然的運氣?這部作品,像一杯 70 年代的老酒,濃烈中夾雜著澀意,需要慢慢品味,才會發現它在文化與歷史之中的複雜底色。

提貨關鍵詞

—————

Saturday Night Live



01

「我要開槍打死所有白人」—— 一個文化起點的挑釁開場

1975 年 10 月 11 日,《Saturday Night Live》首播的 90 分鐘倒計時,正是《Saturday Night》所要記錄的片場混亂。

賈森・雷特曼的這部電影不僅著眼於電視喜劇史的誕生,還試圖還原一段藝術家對抗時間、資本和混沌的戰鬥。然而,這部電影到底成功了嗎?

影片開頭,一段大膽的對話直接讓觀眾進入 1970 年代的語境:自由化的言論試探與社會緊張的文化背景相碰撞。

演員喬納森・巴蒂斯特飾演的比利・普雷斯顿,用音樂與旁白串聯起這部看似無序的群像敘事。這種開場如同一場文化宣言,但也為全片定下了複雜又難以企及的情緒基調。

02

一場歷史瞬間的戲劇化拼貼

賈森・雷特曼在敘事方式上再次選擇了他所鍾愛的群像結構,但與他過往的《朱諾》或《在雲端》不同,這次故事本身的魅力顯然超過了導演對節奏的掌控力。

電影中,勞恩・麥克爾斯(尼可拉斯・博朗飾)作為核心人物,試圖維持整個團隊的運作。

在此基礎上,數十位角色的設定讓電影如同一場以長鏡頭和快節奏台詞堆疊的視覺實驗。

演員表現各有亮點,尤其是庫珀・霍夫曼和加布・拉貝爾的出色對手戲,但劇本無法給予他們更大的深度挖掘。

某種意義上,電影像極了一段「帶著劇本走」的舞台排練 —— 喧鬧、局促,充滿爆發力,卻無法真正深入人心。

03

從「歷史時刻」到「碎片拼圖」

《Saturday Night》的最大問題或許是過度沉溺於對文化符號的描繪,而忽視了觀眾與這些符號之間的距離。

對於《Saturday Night Live》鐵粉來說,這部電影如同一份定製的文化禮物;然而,對於不了解《Saturday Night Live》的觀眾,片中角色的人物背景和文化意義則顯得晦澀難懂。

讓我們將其與另兩部同樣以「歷史瞬間」為背景的電影作比較:湯姆・霍珀的《國王的演講》和丹尼・鮑爾的《斯蒂夫・乔布斯》。

前者聚焦於單一事件,將其情感放大至震撼人心的高度;後者則通過三個關鍸節點精巧剖析乔布斯的人物內核。

而《Saturday Night》試圖在 90 分鐘內拼湊出幾十人的人生碎片,最終導致觀眾既無法記住誰是誰,也難以抓住事件本身的情感線索。

04

16mm 的質感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在美術和攝影上的表現值得稱讚。16mm 膠片的顆粒感賦予畫面一種 70 年代的懷舊質地,而大量的運動長鏡頭和狹窄空間中的調度令人嘆服,頗有《鳥人》的影子。

片場的布景還原與服化道的考究也為影片增色不少。不過,這種逼真的美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敤事的混亂感。當視覺信息與快速的對白交織在一起時,觀眾很容易因信息過載而感到疲憊。最終,藝術風格的選擇雖然令人嘆讚,卻無法彌補故事講述上的缺憾。

05

「平庸」與「天才」的邊界:我們為什麼要關心這部電影?

觀影後,一個問題揮之不去:這部電影到底想說什麼?是讚頌《Saturday Night Live》的偉大起點,還是揭示文化產業運作中的妥協與挣扎?抑或只是導演的一次懷舊性嘗試?

影片對《Saturday Night Live》原班人馬女性角色的描寫留下了一個闪光点:「She had fun.」 短短一句話或許揭示了這部電影的核心意義 —— 在創作的混事中享受當下。

但對於一部試圖承載更多文化意義的電影來說,這樣的收尾顯得過於單薄。

《Saturday Night》試圖捕捉一個文化符號誕生的瞬間,但最終成為一場散亂的拼貼。

這不是一部「差」的電影,而是一部被主題壓垮的作品。

它有足夠的美學亮點和演員魅力來支撐粉絲的喜愛,卻無法超越粉絲圈層,成為真正具有普世價值的電影。

賈森・雷特曼用這部電影回答了一個問題:「文化符號如何誕生?」但同時,他也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問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關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離不侃電影不問生死,只圖新鮮。擅長從多維視角解構各類影視。以細膩筆觸呈現深刻洞察。影評兼具文學韻味與批判鋒芒。緊貼全球趨勢,聚焦新潮劇作。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看電影 | 《你的怪獸》:失戀後,選擇愛上怪獸?

看劇集 | 浪漫韓劇《我的完美秘書》:為愛情穿上西裝

電影 | 日版《他人即地獄》:地獄之門輕啟,誰是推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