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和公约,奠定自由和谐之桥

Sunshine Yang
·
(修改过)
·
IPFS
原宿共识社区的志愿者经历+朴门永续设计课程毕业感想

第一站,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10月1日开始 gap year ,10月18日就风风火火地来到了江苏盐城;作为志愿者和朴门永续设计课程参加者,至11月17日离开。

直至今天(12月17日)这篇文章写出来,酝酿了很久。

因为,太多收获和学习,感受和体悟,反而让我不知道如何表述才能传达出我在原宿最“真实”的经验。在离开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行走在广东和云南的大地上的同时,也观察着记忆和感受不断发酵,与新的经验碰撞出火花。

是时候记录下来了。哪怕它只能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也是我当下最真实的回忆。

和大家一起准备晚餐 | Camera:方少爷

生活,清澈的脑内回响

我在原宿的一个月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前半段农场没有活动,平时大多是10来人共同生活。后半个月朴门永续设计课程期间,一下热闹了起来,最多时有20个人一起用餐。

不变的时每天6点起日常维护打扫板房区域,7点的早饭,12点的午饭,18点的晚饭,22点的入眠;日复一日。

最开始一周,想要捕捉留住每天都会收获的新鲜体验,还画了日记。但逐渐意识到,这里的生活太真实细腻,落地,简笔画很难记录自己多维的体验。

原宿生活简笔画日记

清晨起来渗入骨髓的寒冷空气,鹅的声音,葵花排泄物的气味,生火时干燥的手触碰木柴的感觉,土地的湿润,时不时飘来的琴声……

那就放下记录的执着,全心全意的去感受吧。


社区生活中,“活在当下”是大家挂在口中最多的话——珍惜眼前发生的事物,手头上的工作,遇见的人和每一次对话。

时间长了,发现自己每天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短。注意力逐渐从屏幕中转移到真实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观察,观察,再观察。

翻土,拔水花生,移栽大白菜,挖红薯,砍芦苇;旱厕清洁,扫水泥地;搬砖,制作土团……每天身体状况和气候的变化,给每一次农场工作都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没有所谓重复的劳动。

察觉到大脑内纷杂紊乱的念头逐渐消失,留下空旷宁静的空间,回响生活的每一处细节。

我的工作伙伴

崔崔(农场主暨长期志愿者)在被炉里和大家闲聊的时候,提到原宿曾被戏称为为“志愿者的黄埔军校”。我心想,在黄埔军校可能只学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但是在原宿作志愿者,我学到的不只有技能或文化知识,还有如何 Being a Human——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和社会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

我很幸运能在栖居的一个月里,经历了前半段农场的日常生活,和后半段朴门永续学习期间。原宿的社区生活整合和落地了朴门永续的所有理念;而先观察,实践,再学习理论的过程,也帮助我的印象和感受熔炼。

结业设计发表
原宿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从朴门永续设计中学到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呢?

我发现,这两个问题都指向同一个答案——伦理和公约的力量。

从“什么是伦理?”开始的朴门永续课程

原宿的朴门永续课程非常强调伦理的重要性。“朴门永续文化从伦理开始,伦理构成了这个设计系统的基础,我们在朴门永续活动中采取的所有行动始终严格遵守其伦理。” 崔崔说。伦理和核心理念是一切方法和理论的锚点;尤其是在5年以上的周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失去方向感到迷茫时,随时都可以回到朴门永续的伦理中进行复盘。

“伦理无非是对生命的敬畏。” ——阿尔贝特·施韦泽

提到朴门永续,很多人脑海里会先浮现小而美的菜地,螺旋花园,面包窑,食物森林,各种堆肥方式等。可是,可持续农业和生态设计只是朴门永续中很小的一部分。

和女孩子们一起移栽大白菜的快乐

朴门永续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设计理念,结合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它不仅关注食物生产,也关注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使人类社会能够长期和谐地存在。

方法论的知识通过书籍和遍天的网络资料都可以搜集得到,可是关于道德和伦理的宝贵财富,只有亲身体验实践之后才能真正理解。

可以说,朴门永续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理念体系。它关心的不仅是单一领域内的技术或生产方式,而是链接多个领域,构建一个和谐互利的系统,以适应未来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朴门永续的三个基本伦理分别是关爱地球(Earth Care),关爱人类(People Care),分享盈余(Fair Share)。

但是,“关爱人类(People care)”经常在有关朴门永续的指南和书籍中被一笔带过。然而,我们中有多少人真正探索过这种道德伦理,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在原宿感受到的 “People Care”

关爱这个词非常大,甚至每个人都会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不会讨论哲学概念,而是通过我的直观经验和感受来理解。

在原宿,我感受到了以往居住的社区或城市从未有的舒适放松。如果说城市的运转将“人类作为一个种族”不断增长和延续作为“关爱”的形式,为此牺牲掉个体的幸福也不足为奇;那原宿就是真正打通了关心每一个社区成员自身的身心健康,到成员之间的关系,再到整个社区的氛围的每一环。

而实现这一点,少不了原宿多年来伦理和公约的积淀。

填写志愿者申请表时,会看到这一长串的必读列表。这些文章非常详细地阐明了原宿作为“共识社区”希望首次到来的人们理解的概念——公约,非服务型社区,观察和保持觉知……可能会有人在读到这么多公约后打退堂鼓;但是不瞒你说,我正是被这些文章里真诚的文字所打动,才在众多农场和社区中,选择来原宿学习和做志愿者的

公约和规则,为每一个人提供安全的容器

在原宿的时间越长,我越能感受到思想与灵魂的从紧绷的状态逐渐松弛,舒坦,变回它原本的形状。而这些自由是由共识所保证的。

清晰的规则表面上是在限制他人,但它其实是少数者和弱者自由的保障。哪怕只是线上一小时限定的工作坊,也需要明确规则;更何况像原宿这样,需要互相关照生活起居的生态社区,需要有明确的界线与空间来建立安全感。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最大的不自由” 规则越具体细致,我们获得的自由度和自主性才会越大。 否则,就会终日活在隐形的被干扰之中。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约?”》

以日本为例,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是这种“隐性干扰”——法律法规上没有明写,但是集体主义会驱使大家从众;因为如果你是个另类,没有遵循群体的“约定俗成”,就不可避免要承担被他人议论,疏远的风险。

比如,刚搬到千叶县的茅草屋时,前辈都跟我说:只要完成最低限度的维护,你就是自由的!可是在生活中的一次次被提醒,我才知道,这些“最低限度”的事情,包括了清除院子的杂草,通水稻,将调味料台面空出位置来,参加村里集会,大扫除,和街坊联络……因为不知道这个列表还会不会变得更长,所以我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担忧细节上“符不符合他们的习惯”,情绪容易被不安与猜测吞没。

这些在一个社群文化里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没有被明文说明,不自觉的就形成了一个排外的结构;多数人与强势群体的习惯成了隐形的枷锁,少数群体与弱势群体要么同化,要么离场。

在日本烙下的身体防御模式的驱使下,我经常不自觉的向别人确认很多小事,比如“我现在洗完碗了,可不可以先去刷个牙再来扫地?”生怕因为不了解一些隐性的规则而造成不愉快。而面对我的担忧,朔(农场结识的朋友,原宿PDC的前辈)经常跟我说:“当然可以,你是自由的!”

在原宿,自由是在明确的框架中被保证的。在这些透明的公约之下,我不再需要时时刻刻担忧是否跨越了边界。同时,公约也明确我对社区的责任。当每个参与其中的成员都达成共识时,自由的空间也就不断扩大。

在原宿,没有事不关己的事情。

“非服务型社区”也是原宿很重要的一个标签。每个人都发挥主体性意识,通过主动学习和观察弥补经验不足导致的 "距离感"。在这个地方,“常驻者-访问者"的二元界限被化解,所有人共同维系和实践共同生活,互帮互助,参与到原宿流动大家庭的生活中。

原宿有许多细致入微的公约来保证大家发挥主人精神,比如《原宿共识社区厨房公约》《社区用餐公约》《原宿公共区域使用公约》等。并且在标识制作上也无时不刻提醒着大家的主题性意识和责任心,用心的小标识和提示遍布原宿每一个小角落。

构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之桥

崔崔在朴门永续设计课程的第一天,就给所有人详细介绍了《原宿社区的伦理观》,分别是:

  • 持正念,保持觉知

  • 温和友善待人,简单直接沟通

  • 慎用敌对与对抗的方式

  • 不比较,不评判,少期待

  • 遇见“不同”产生的问题,以信任与尊重为前提

  • 非原则性的事情,不以结果论是非

  • 保持对“弱者”的看见,平等尊重与关注每个个体

  • 尊重规则,但不滥用

我的理解中,这些伦理关乎社区内人与人之间如何维持和谐的关系。每一条,我都能在原宿生活的许多细节中回忆起对应的场景,社区成员真的在实践中贯彻了这些伦理观。

比如第二条【温和友善待人,简单直接沟通】:有一次出于我没有理解对工作的内容,导致了工作上的疏忽;崔崔在工作群里提醒我后,还专门小窗关心我的情绪。

崔崔小窗递给我的温暖

再比如【不比较,不评判,少期待】这一条,经历了现代社会的竞争教育出来的人,尤其容易带着固有模式。哪怕我自己,经过内在自我探寻之后已经与自身达成了和解,但是还是容易在人际关系间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尤其是在有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的日本生活期间,我逐渐学会了察言观色,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判断自身行为是否符合他们的标准。比如同样的一个设计课题,其他同学的作品了教授们有趣的讨论,自己却只有三言两语的评价时,会不禁反省哪里没有做好。

所以,最开始来到原宿时,我不可否认地会紧张,压抑自己自然真实地状态,观察社区成员的生活模式。但是,生活中我逐渐感受到,社区成员真的不会对“个人”抱有期待或失望的情绪;大家都是就事论事,不会上升到个人。

一段时间后,我忽然领悟到:至今为止我的焦虑背后,都是以“有人在期待我”为前提,害怕他人失望,所以我必须不断鞭策自己;但是当我意识到前提本身是大脑创造的幻象,我终于可以完全,无条件的接纳当下的自己,从心底里解放自己了。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社区,别人在做什么做多少和自己无关。我们只关注于自己在当下的感受和成长,不需要因和别人的比较而生出烦恼。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约?”》

尝试在葵花耳边说些什么

【非原则性的事情,不以结果论是非】这一条,保护了作为初来乍到者的求知欲与积极性。我深知自己作为志愿者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事情的轻重缓急的判断,或者对土地里的工作没有“常识”。但是在沟通过程中,我一直感受到原宿为志愿者提供了鼓励和开放的空间。有一次因为无知,把种在生态池的茭白当成芦苇拦腰砍断,崔崔看到后赶忙阻止,但也没有任何责怪或评价,只是说,”中午多了一道菜了呢“。

还有一条没有在伦理观列举出来,但是大家经常挂在口上的是【先照顾好自己,再照顾他人】。这是朴门永续第三个基本伦理“分享盈余”的阐释。每个人的身体精神条件都不一样,受季节天气和生理周期的干扰程度也不同;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身体去硬撑着完成工作,对心身会是巨大的耗竭,形成一个不可持续的生活状态。

在原宿,大家都会互相关照身心状况。比如我的社交能量虽然很足,但是消耗的也很快。杨柳(原宿新村民,PDC课程主管)就时不时敏锐的察觉到我又在透支自己的能量槽,而我在感觉到“被看见”之后,也能更加坦然的休息,调整状态。

高能量状态下很嗨的Sunshine | Camera:或或

【保持对“弱者”的看见,平等尊重与关注每个个体】

这一点与我非常推崇的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理念不谋而合——所谓“强弱”只是一个流动的,相对的标签,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个层面成为社会的弱者或少数群体。“弱”不仅指代身体,精神,能量等个体上的弱,更是某一个特定条件下所处的制约;比如,在语言不通的地方看不懂菜单和标志的游客,拖着巨大包囊在楼梯间移动的人等。

而作为群居生物,人类都有一种本能的“归属感”需求。在《归属感》中,布琳·布朗提到,只有在我们向世界展露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真正的归属感才会出现。

如果一个群体(人)不能接纳彼此的差异和不同,不能聆听不一样的鼓声,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敢吐露心声,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少有人走的路5:不一样的鼓声》斯科特·派克

只有在包容差异性和脆弱性的社群中,人们才会建立真诚而开放连接。

其实,我也是在原宿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出柜非二元和无性恋身份认同。告白这个有点脆弱的事实后,我都被自己的行为吓了一跳,不知为何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可能正是因为感受到原宿包容和尊重的氛围,我才敢在那个当下选择做真实的自己吧。果然,大家都非常温和友善地承接住了我的告白,并用不带评判的好奇心进行真诚的交流。

和女孩子们一起观察捣皂的温馨一角

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有人优秀,有人普通平凡,有人可爱,也有人不那么招人喜欢。我们需学会尊重与友善对待在这里遇见的每个个体。喜欢的人多多交往,没那么喜欢的人,至少在最基本层面给与关注,而不是视而不见的漠然。
无论今天我们多么强大强势,但我们不知道,说不定哪一天,我们自己也是那个需要被“看见”和被“给与关注”的人。

原宿基于信任和尊重的合作模式

原宿的伦理观和公约为社群成员创造了一个的安全空间,让不同类型的人在一个边界清晰的环境中共同生活。这种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因为没有过高期待,也不会互相评判,反而更容易打开心扉,展现真实的一面。

在这个条件下,原宿的协作机制“合弄制(Holacracy) ”得以顺畅运行。这是一种去中心化、基于信任和协作的扁平化组织方式——不设置层级制度,而是相信每一个个体、互相理解和补足。这个方式为原宿就事论事,不上升到个人的沟通奠定了基础,并且,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一个人都会感受到被其他人信任和赋权。

基于合弄制的分工安排

高度共识之下,我们包容并尊重每一个个体,不拘泥外部条件,比如学历、职业、收入、资历,社会地位、个人能力,以及长期、短期、过客和各种形式的共建。——“我们为什么需要公约?”》

这些理念与运作机制的背后都立足于朴门永续的第二大伦理——“关爱人类”。通过在原宿的工作和生活,我都感受到这是一个将理念与实践统一的社区。将隐形的智慧落地于实际的公约,并持续维护的实践,这些都是这片生态得以和谐运转的基础。这其中的难易程度之高和付出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我由衷地敬佩这里每一个成员所持有的信念和他们的努力。

观察,观察;实践,实践

朴门永续的哲学基础,非常强调长期细致的观察,调研,合作和共生,而不是简单的劳作和对抗。原宿的课程设计也尤其强调“实践”与“人”的意义,每一个土地,地区,文化,社群,都是独特的,所以理论知识和经验只能在真正实践中体会,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投入理论和过往的经验。

结业设计中负责的植物森林,@七柳的青登小农园,欢迎大家支持!

既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实践,按照自身条件和范围,逐步应用朴门永续的理念。通过观察和参与当下,找到与这片土地、这种生活方式相匹配的设计方法。

哪怕像我这样,没有土地,只是短暂地栖居在各地的微不足道的个体,朴门永续的伦理也可以应用到我的生活中,在个体层面践行“关爱地球,关爱人类,分享盈余”的理念,与土地,社群和自然深度连接。

原宿就是教会我这一点的场所。

Sunshine

2023年12月17日

手舞足蹈的Sunshine

引用出处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约?” | 原宿工作坊、志愿者、生活体验等招募说明

CC BY-NC-ND 4.0 授权

感谢您愿意支持我真诚,脆弱而细腻的分享💛

Sunshine Yang大地上的栖居者 Instagram: @gesnimbar 播客/文字:@气泡水Sparkling 影像:@Full-of-Sunshin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旅途的意义:休学一年之后

可公开的旅行笔记
5 篇作品

西非五国颠簸记(下):在独木舟中直面陆路生物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