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趨勢下的薪資結構及競爭洗牌

leafwind
·
·
IPFS
·

疫情到現在也快要一年了,相較於台灣的人們,由於身在國外,更能感受到工作模式帶來的極大變化。比如有些辦公室被迫關閉,促使大家用各種方式維持團隊合作;有些工程師則開始考慮搬離主要大城市,享受更合理的居住環境與物價。

最近全球第三、第四波疫情捲土重來,情勢遠比以前更嚴峻,可以想見未來一兩年內,遠端工作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多。

然而遠端工作的模式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我最一開始想到的是作為一個軟體工程師,從薪資上的改變會對我們有什麼樣的衝擊,接著想到後全球化的人才競爭,最後則引申到了企業也會有一樣的競爭問題。

一個人看到的畢竟有限,所以我也期待不同國家的人們分享你們看到相同或不同的趨勢。

搬離矽谷同時減薪,已經是趨勢

在疫情肆虐下,Google 算是相對早宣布遠端政策的巨頭公司,他們表示將會實施遠端工作直到 2021 夏天,幾乎同一時期,所有美國大企業都在制定遠端工作,這個趨勢似乎已經不可擋。

很多工程師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以後我們都不用住在那麼貴的地方,卻可以領一樣的薪水」,然而管理高層早就想到一樣的事情,畢竟矽谷可以說是美國最高房價的地方,所以搬出矽谷的員工,未來都很可能會面臨減薪的情況。

以下是我目前能找到的大公司當中,已經被公開的減薪新聞,沒公開的一定有更多:

Stripe 給予搬出大城市的員工補貼,但最多可能調降薪資 10%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0-09-15/stripe-employees-who-relocate-to-get-20-000-bonus-and-a-pay-cut?sref=eIlJeYRQ

Stripe Inc. plans to make a one-time payment of $20,000 to employees who opt to move out of San Francisco, New York or Seattle, but also cut their base salary by as much as 10%, according to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VMWare明文訂出遠端工作減薪標準

https://newsforchinese.com/v3/2020/09/vmware明文訂出遠端工作減薪標準/

依其政策,如果搬到Denver的山區,則減薪18%;Los Angeles和San Diego減薪8%。不過VMWare不是光減遠端工作員工的薪水,還是有為其提供一些福利,包括升級居家辦公設備補助$400,另外再多給兩週的假期。

臉書員工搬到其他城市會減薪

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6482

佐克伯強調,Facebook將開始允許部分員工全職遠端工作,若這個員工決定在明年1月1日前搬遷至其他城市則需通知公司,因為員工的薪水將會根據其所在城市而有所調整。這也表示若原本在矽谷總部工作的員工要搬到其他城市,則可能面臨薪水縮水的狀況。

微軟薪資福利也會根據 Geopay 做調整

https://www.theverge.com/2020/10/9/21508964/microsoft-remote-work-from-home-covid-19-coronavirus

While Microsoft employees will be allowed to move across country for remote work,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will change and vary depending on the company’s own geopay scale.

這些公司從兩千人到十萬人都有,並且也都在科技市場佔有一定程度影響力,據傳 Twitter 已經在考慮類似的政策,如果往後所有矽谷科技業都根據地區減薪,那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綜合考量下,或許搬離矽谷仍然是比較划算且合理的選擇,只是員工沒有辦法拿到自己原先以為那麼多的好處而已。

有多少公司會根據居住地調整(降)薪資?

一定有更多企業在根據地區調降薪資,我猜測所有既有辦公室的大公司都會走向這個趨勢。

當然,這樣做一定會增加額外查核成本,譬如公司要證明員工住在便宜的地方,但只要手續麻煩到一定程度,員工就會懶得造假,而且美國非常講究誠信(integrity),拿這個開玩笑的風險很高。

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老闆的角度去想:

  • 公司可以從鄉下、郊區找到願意接受更低薪資的員工,因此領高薪資的員工相對沒有競爭優勢
  • 對那些住在高房價地區、能夠天天進辦公室的同事不公平
  • 在視訊技術更完善之前,遠端的溝通效率終究還是差了一截。

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第一項,低居住成本領高薪,終究與高層的利益有衝突,不管驗證方法有多難,企業就是會想出辦法縮減這些員工的福利與薪資,這也符合市場機制(而就業市場中,資方不管在資訊以及籌碼都遠大於勞方)。

一定所有企業都會這樣做嗎?也不見得,有個類型的例外就是「企業從一開始就遠端工作、根本沒有辦公室」以至於沒必要區分誰住在哪裡。

歐美已經有一些小新創是這樣的模式,或許調降薪資就不會太明顯;但跨國大公司有一堆辦公室,也習慣了面對面溝通,就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這也是為什麼大公司(FB、微軟)會比較在意的原因。

疫情驅動的後全球化,未來的工作競爭會有何改變?

總結以上,會有的轉變大致如下:

  • 既有的大公司:允許 remote 且根據居住地調整薪資,大部分人的薪資也會在這波之後逐漸被調整,以往住在便宜地區卻領矽谷薪資的情況會逐漸消失。
  • 小新創或是小工作室:一開始可能就沒有辦公室,所以不在意員工住在哪裡,大家的薪資都一樣,因此已開發國家的員工會傾向搬到郊區或鄉下,開發中的國家也不需要搬到美國等高消費水準的國家。

除了薪資與居住地以外,員工跟企業的競爭優勢也會有所變動:

高階技術員工優勢洗牌

在後全球化的趨勢下,數位工作機會將會從歐美等高度發展國家逐漸外流到亞洲等發展中國家。

以往這些工作可能僅限於外包、或是硬體、組裝等產業鏈,往後則是會延伸到高科技產業,比如亞洲軟體工程師可能就不需要煩惱美國簽證,在自己家鄉就可以拿到美國工作,相對地美國高階技術員工就會面臨更多來自全球的競爭。

雖然可以預測的是薪資最後會達到平衡:大公司會根據居住地調整一定程度的薪資,導致一直以來消費水準低(比如台灣)的員工所嚮往的「Global pay」會沒有以前吃香,但還是有足夠大的優勢能夠待在自己的母國。

而消費水準高的歐美國家居民也並非只有缺點,雖然面對更多競爭,但只要有能力拿到工作機會,他們有會有更多機會去當 NOMAD、也可以搬到更彈性、更有生活品質的郊區或是鄉下工作,不像以往必須住在矽谷、台北、東京。

巨頭企業及遠端新創將比現在佔有更大優勢

開發中國家的企業會更難跟已開發國家的薪資水準對抗,比如台灣工程師在鄉下就能拿到中國跟美國的 offer。

舉例來說,台北的公司給你 100 萬年薪,但是必須到公司上班;而美國巨頭給 120 萬年薪,讓你在台灣任何地方上班,如果你再猶豫,150 萬如何?這預算對跨國公司來說完全不會是障礙,台灣企業將會無法招架。

當然,現在的跨國公司搞不好在台北可以領 200 萬以上,但砍個 50 萬在鄉下工作,我相信很多有家庭的人會願意,因為拋棄台北的房價之後,一年省下的房租、以及生活隱性成本遠超過 50 萬。

除了巨頭企業之外,有 VC 資本加持的新創公司也會得利於這個趨勢,它們除了同樣擁有資本優勢,能夠提供高過當地企業的薪資之外,還擁有彈性、高效率的優勢,因此也更符合遠端的工作模式,或許以後台灣人也會有更多遠端跨國新創的選擇。

台灣數位企業在疫情後的最大危機

如果說台灣是全世界控制疫情第二的國家,大概沒人會敢說第一,不過這也不完全是優勢。因為相較於歐美、日本、新加坡等國家「被迫」轉型、實施遠端工作方式,台灣的企業文化在這波疫情下幾乎沒有受到衝擊。

這乍看是好事,但也因為如此,當所有先進國家都把遠端工作當成重要策略、逐漸摸索到遠端又不失效率工作型態的同時,因為台灣生活幾乎不受影響,企業還沒開始考慮遠端工作的可能,甚至連練習的機會都沒有。

遠端工作是一種文化,不是可以速成、模仿的工具。因此,想要在短時間內追趕,制度與文化上都會是東施效顰,只有靠著多年累積才能追得上。近年歷史已經讓我們已經看到軟體開發、大數據、AI、數位轉型、Scrum,每一個轉型,台灣都追趕得很辛苦。而且是環環相扣,不能跳過的階段,其中一個慢了,後面只會有更多追不完。

我三年前就曾經寫過一篇關於 AI 文化的文章,現在來看,把 AI 換成遠端工作,概念也是完全一樣的,如果錯過的話,這又會是一個台灣跟其他國家的產業落差。

雖然個人希望台灣接下來不要受到疫情影響,但也希望看到國外的情況之後,企業能夠努力提前準備遠端工作的部署。如果未來不幸疫情擴散,就會有足夠應變能力;如果台灣一直都很安全,遠端也是未來求才、提昇工作效率、跟跨國公司競爭所不得不考慮的策略。

或許在這個年代,企業與員工都需要快速地做出對應的調適,才有辦法生存。

相關文章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leafwind在日軟體工程師|不務正業|碎念個人意見|聯絡我:https://linktr.ee/leafwind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哩哩扣扣 #27:通膨印鈔的幻覺

1000 倍 LikeCoin 交易手續費的詳細說明

議案 #69 LikeCoin 代幣通漲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