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矣,Medium

ckxpress
·
·
IPFS
·

Medium 如何演繹 medium #5

https://medium.com/@ckxpress

這是我最後一篇發表在 Medium 的華語文章。不是承諾,更談不上宣言,純粹就是這樣打算而已。


Medium

成立於 2012 年八月。翻查一下郵件,我在一年多後的 2014 年五月才註冊,然後在 2017 年三月,月費會員啟動的首月開始付費至今。

同年八月底,Medium 推出作者合作計畫,我是首批合作作者,首月收入48.49 鎂。到十月,我發了四篇收費文章,並得到個人史上最高月收入 125.23 鎂。之後的收入滑落甚至到接近 0,是意料中事,因為信奉開放的我從來就不想把文章收進付費牆,純粹是在測試產品和商業模式;而即使我真的盡力去寫兼且全放進付費牆,收入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因為 Medium 首幾個月給出的稿費包含大量補貼,而且剛開始作者比較少,我只是 Medium 用作公關的樣板作者而已。隨著註冊作者越來越多,付費支持的讀者越來越多,根據很多作者挖空心思逆向工程計算,稿費收入越來越少,5 鎂月費中抽成越來越高,儘管 Medium 從來就沒有公布過。

首月的 Medium Partnership Program 收入

一向喜歡閱讀互聯網產品,Medium 是其中一個重點觀察對象,它產品設計的細節,教曉我不少東西。其中我最欣賞的設計是把創作(creation)和策展(curation)優雅分工的 publication。這並不是說 Medium 完美,它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功能,比如不倫不類的 Series,就強差人意。

觀察 Medium 的過程中,我寫了一系列題為《Medium 如何演繹 medium》的文章(大小寫的 M/m 別弄錯),同時發表在《明報 — 星期日生活》、 Medium 和一向會至少拿來存檔的個人網站 chungkin Express;從基本介紹,到討論 UGC 跟傳統專業編輯之間張力的《當用戶生成內容遇上傳統專業編輯》,然後對傳統華文媒體相當悲觀的《悼評台》,再到談同溫層和移民的《Medium 能取代 Facebook 麼?》。

我想,倒不如就一雞兩味,以此作為總結和道別吧。

LikeCoin publication on Medium

定不再在 Medium 發表華語文章,不是因為對它有甚麼恨意,而是 Ev 叫我別再用了。

不,不是他跟我聊天,我不是楊局長,我真係冇見過 Ev。他是用行動告訴我。無論功能、編輯到最基本的介面,Medium 從未照顧中文。當然,初創公司,尤其是互聯網相關的都必須這樣,比如我自己做 LikeCoin 就一直沒照顧好正體中文以外的用戶,資源有限,必須先針對一個小範圍把產品做好,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才能開始考慮其他語言和國家。但是,當我看到有日本人、美國人、非洲人在用 LikeCoin,儘管為數不多,會很安慰,會請用戶耐心等一下我們的翻譯,又或者主動參與本土化工作。

但 Medium 不是這樣,它早年在多語言上做出過一些嘗試比如外語 publication,然後 2017 年終止了對其他語言的支援,其後壓根就不再在意英文以外的語言,也從沒給出時間表和路線圖。

這並不是我玻璃心。其實,過去幾十年個人電腦然後互聯網的發展由英語國家主導,加上個人受英國的殖民地教學,一直以來我更習慣看英語介面。世界上大概沒幾個地方有這種怪現象,用戶會選擇介面使用外語,然後內容使用母語,但這個現象在香港很普遍,至少在第一至三代香港人當中。問題是,Medium 的定位不只是一個工具,它很強調非算法的人工編輯,很多推薦文章都是編輯閱讀後選出,在 Medium 處理用戶生成內容的機制下,注定中文文章沒有出頭天。


了,不把 Medium 當成一個平台和社區,純粹做為內容管理系統(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不就好了?本來是,偏偏 Medium 在 2018 年把 publication 自訂域名的功能關掉,擺明不讓人把它當 CMS 用。

取消自訂域名,帶出另一個 Medium 更根本的問題:說改就改。但這並不讓人意外,至少是我的意料之內,這本來就是封閉代碼、中央極權項目的本質。

事實上,2017 年 Medium 忽然裁掉大量員工,取消所有廣告,其後的轉型月費,架起付費牆推出作者合作計畫,關掉其他語言的 publication,一直到去年由拍手改為純粹以閱讀時間計算作者收入,沒有一樣不是突然而來,沒有一樣是會跟作者和用戶溝通的。用戶喜歡時它固然是德政,討厭時它卻是暴政了,跟極權政府的區別只在於,官方會寫一篇文筆很不錯的文章去解釋思路。畢竟跟國家的本質不一樣,國家屬於人民,公司屬於股東,這能滿足不少用戶了。

包括我。人家是做生意的,又能給股東賺錢,又能給作者發表內容甚至賺點稿費,又能讓讀者選擇付費與否,這很不錯了。我單純是判斷這個平台的語言定位和價值觀都不適合作為我的主要書寫平台,而我要推動比它更好的,僅此而已。我還是會在 Medium 發表英文文章 — — 如果我有餘裕寫得出來的話。


於月費,我剛退訂了。

我是個不折不扣的怪人,Medium 當初推出月費會員時,功能可說是零,唯一是可以加入 Medium 臉書群組,提出意見(咦,這是要你付費才能打工的意思麼?誤)。我不為甚麼,純粹想支持。反而現在,付費牆高築,各種向付費內容傾斜的設計,表面上給我很多原因去付費閱讀,實質上我再也提不起勁去付費支持。

我可以因為內容夠好夠深去訂閱,也可以純粹因為支持創作者而訂閱,偏偏 Medium 的發展卻到了兩者之間,內容不像比如科技島讀般有啟發,Spotify 般必要,或者 YouTube 般多元,英文內容越來越有一種固有格式甚至倒模的感覺,雖然偶有佳作,但一個月三篇足矣,反正時間也不夠用;另一方面,作者合作計畫極不透明,在改成按閱讀時間計算後,更讓我完全沒法感覺自己在支持喜歡的作者。於是我想,三年過去,是時候退訂了。


別了,Medium。謝謝提供如此優秀的平台,支持寫作,提倡閱讀。

#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 2020.03.15 chungkin Express 專欄

# doc root: https://ckxpress.com/farewell-medium/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ckxpress地球人。人文為體,科技為用。 創業者。LikeCoin、DHK dao 發起人。 創作者。逢週四刊出《區塊鏈社會學》週報,文章全數收錄於 ckxpress.com。 沒有固定手機號碼,但一封電郵就能輕鬆聯繫上—— kin@ckxpress.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台幣、港幣、比特幣,哪個規模最大?哪個會先消失?

跟事前孔明對話 每天買一百元比特幣升級版

四年來第五次寫「每天買一百元比特幣」,讓歷史見證,用數字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