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之十九:開放家門讓戰爭難民入住
最近很多人談在英國政府推動的一項協助烏克蘭戰爭難民的措施,就是開放自己家門讓有需要的難民入住,政府會提供一份獎金,每收容一個人,政府會提供每個月350英鎊的答謝獎勵。其中的條件當然要有足夠空間,起碼有一個客房,不用要別人睡在客廳。而入住要維持起碼六個月,最多不超過一年。
Photo by Gabriel Beaudry on Unsplash
據說,這措施一開始接受申請,首天在英國已有過萬個家庭申請,但我相信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可能香港的居住環境狹窄,很少人會有一個或以上的多餘客房,甚至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洗手間,突然多一兩個人入住,還要是互不認識,還要可能語言不通,很多人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個其實不難理解。
據說,這措施一開始接受申請,首天在英國已有過萬個家庭申請,但我相信對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可能香港的居住環境狹窄,很少人會有一個或以上的多餘客房,甚至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洗手間,突然多一兩個人入住,還要是互不認識,還要可能語言不通,很多人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個其實不難理解。因此,即使是移民多年的香港人,也未必會參與這種接待難民之舉。
居住環境始終是大前提,但家庭文化才是重點。在外國,當一個人結婚建立自己的家庭,養育子女的日常,通常在子女進入大學時,已可以算完結。子女會入住宿舍,或者在大學的城市租地方,只有長假期才回家。到接近畢業前,已有了打算,到別的大城市工作,計劃下一階段的人生,即使父母原住在大城市,也情願自己另找居所,如果預備結婚,更是順理成章。
這一步在外國人的人生階段是很重要的一步,離家獨立。大概有人聽過,有些父母會將無所事事的子女踢出家門,亦有人在成年後,仍然住在父母家,成為朋輩間的笑柄。而父母在子女都出身之後,很多時會將房間租出去,除了轉化成收入,也添加回一點人氣。如果處於有大學書院的城市,是有價有市的。當年自己去留學時,曾充分體驗過各種不同的租住方式。有些房東比較熱情,大家會有很多交流,有時一起吃飯看電視,亦有些各行各路,頂多打個招呼,說說天氣。學生租住通常是一個學年,由九月至下一年四月尾,然後又換另一個學生。
因此,將自己房屋分租出去,是相當平常。香港人普遍很少這樣做,尤其是子女的房間,私人物品仍然四處放,甚至期望子女會搬回來住。除非有真的多出來的房間或會考慮租出去,而且除了租給學生之外,很少租給其他人。又只會在華文媒體發招租廣告,所以多是同聲同氣的租客。在香港,很多居所都不宜,甚至不准分租出去,所以這種念頭很少出現。到了外國,一個居住單位,普通也可能幾百尺甚至過千,如果是一間屋,分成三層作為三個單位也是可行,因此,這種劏屋,劏房之類的分租是日漸普遍。
Photo by Mortaza Shahed on Unsplash
而後來全球性的旅遊發展蓬勃,旅遊住宿也多元發展,出現民宿,Bed & Breakfast 等這種民間商業模式流行,加上網絡和分享型經濟普及,Airbnb這種模式崛起,基本上,就是我來你家住,你來我家住。在疫情蔓延全球之前,是相當受歡迎,自己已試過多次,體驗非常正面。同樣可約莫分成兩類,有的是只租房間,屋主也是住在同一單位。另外是整個單位出租,屋主在另外地方住,甚至根本不在該城市,租客只跟代理人拿鎖匙便可入住,錢銀交易在網上完成。大家只要看Airbnb的發展,便知道這種方式是大受歡迎。有些人就是喜歡和不同的人交流接觸,上一次我們在澳洲,入住這種居所,同時有另外兩個人入住,一個是未夠廿歲的法國女孩,來澳洲渡暑假,會住一個月,另一個在美國來的年輕人,大家每日各有行程,而戶主早上九時出門上班,很放心給我們鎖匙,自由出入。晚上回來,大家會分享交談,也算是旅遊中的不同體驗,自己是完全接受。
在加拿大第一次買了屋,當時只是一個人,也不覺甚麼。後來有一位親戚,他有另一親戚的兒子來留學,便問我願不願意租個房間出來,於是開始房東生涯。他不久之後搬走,我也繼續登報招租,有五、六年是這樣,有房客住一起,經驗大致正面,很多人租個房間,只作放東西和晚上有睡的地方,平日要上班或出外,其實很少見面,或做成甚麼衝突。當然,也可能是自己運氣好。
回到正題,如果入住的是難民呢?大家可能對難民早有一個預設形象,又或者放大了其他相關個别事件的負面影響,自然有點卻步。而英國政府提供金錢誘因也是無可厚非,但如果只着眼金錢,更容易出現事與願違的偏差。開放自己家門絕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各人也有自身考慮和難處,也不要以此作為衡量別人善心的標準,也許是機會去多認識難民的不同,起碼可以了解難民的不同需要,看看有沒有其他方面可以協助。如果有朋友同事鄰居有參與這個計劃,可以憑此接觸和多了解,也是一種幫助。
有道「莫道你在選擇人,人亦在選擇你」,或者倒過來問,如果你是難民,你又會對屋主有甚麼選擇標準?抑或你早認定,難民就不要多挑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