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妲己”與女權的假面——從南師404風波說起
最近的網路風波真是讓人眼花撩亂。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宋某因“師德失範”被推上風口浪尖,而女主角汪某則被網友戲稱為“學術妲己”。這個標籤一貼上,一時間,鍵盤敲得震天響,罵聲、嘲諷聲此起彼伏。可這場鬧劇背後,真相是什麼?汪某是主動還是被動?更重要的是,“學術妲己”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學術圈,究竟為何?借用《讓子彈飛》裡那句辛辣的台詞:“誰是縣長我無所謂,反正呢,我就想當縣長夫人。”這話說得直白,卻也像一記耳光,扇在了當下某些女權的面皮上。


王小波曾寫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這話用在當前的女權現狀,真是再貼切不過。汪某的故事不過是個引子,真正值得挖下去的,是那些打著女權旗號卻只想要特權的人。她們喊著“平等”,卻從不願意用汗水去換;她們要“公平”,卻巴不得規則為自己開後門。學術圈裡,這種人並不少見。論文抄一抄,關係靠一靠,姿色用一用,就能換來職稱、項目和光環。汪某是不是這樣的人,我們不得而知,但“學術妲己”這個標籤的流行,卻暴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有些人要的,根本不是女性的尊嚴,而是女性的特權。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嘲諷過那種“把自己當成貴族的平民”,說他們“既要權利,又不肯負責任”。這不正是當下某些女權的寫照嗎?她們把“女權”當成一頂皇冠,戴上它,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索取。可一旦風波來了,皇冠落地,她們又哭喊著自己是受害者。宋某作為高校老師被處理被調查,另一個主角就像躲在路燈下面一樣,大家完全忽略了她,這種“看男不看女”的邏輯,正是這種假女權的副產品。
女權的本質,應該是讓女性在同樣的起跑線上,用自己的能力去爭取應得的東西。可現在呢?有些人把女權扭曲成了“免試通行證”,好像只要你是女的,就該被特殊對待。這種心態,不僅沒幫女性贏得尊重,反而讓真正的努力者成了笑話。那些埋頭寫論文、做實驗的女學者,辛辛苦苦爬到高位,卻要被“學術妲己”這樣的標籤抹黑。這公平嗎?這平等嗎?
更可悲的是,這種假女權還在自我繁殖。網路上,動不動就有人喊“女性困境”,可困境在哪兒?是像汪某這樣被貼標籤的無奈,還是被潛規則裹挾的無力?都不是。真正的困境,是那些不肯出力只想出位的人,把女權這面旗幟揮得滿天飛,卻從不問問自己:我配得上這面旗嗎?她們要的特權,不是為了所有女性,而是為了自己那點私利。這種自私,跟性別無關,跟人性有關。
說到這裡,不妨給各行各業的“妲己”們提個醒:你們以為走捷徑、靠手段就能穩坐高位,可別忘了,現在是新世紀,總有“姜子牙”盯著你們。學術圈有監察的目光,職場上有競爭的壓力,網路上更有無數雙眼睛。汪某的風波不過是個開始,那些指望不勞而獲的人,早晚會被現實的釣竿勾住。既想當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就別老想著靠別人的肩膀上位。業務能力,才是你們的立身之本。論文寫不好,項目做不實,空有一張漂亮臉蛋又有什麼用?時代變了,“妲己”們再不醒悟,遲早被“姜子牙”們收拾得乾乾淨淨。
最後還是要提醒一下各位,這場風波,結局如何還未可知。可這場鬧劇背後,真相是什麼?汪某是主動還是被動? 最後還是讓子彈再飛會吧,讓有關部門做出一個公平的裁定吧。
但這場鬧劇已經照出了一面鏡子,裡面映出的不是“學術妲己”,而是那些喊著女權卻只想當“縣長夫人”的人。她們不配談平等,因為她們從沒想要公平。“生活是一場殘酷的遊戲,但至少你可以選擇怎麼玩。”可惜,有些人選了最下等的玩法,還指望別人給她們鼓掌。這樣的“女權”,還是留給她們自己吧。真正的女性,從不需要靠標籤活著,更不需要靠捷徑證明自己。抬起頭,練好本事,才是正道!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