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與加勒比海竟同時浮現山海子民新寶島!

小白的嬉隱肆
·
·
IPFS
·

這書最早是在逛書店看到,書名與封面設計讓我誤以為是「浮世繪」的綜藝取向,也就沒太在意。後來從這篇才知道原來是本劇情很鏘的小說:台灣和古巴兩國乾坤挪移大交換,可只有人換而地不換;難怪書名英文叫做 "The Formosa Exchange"。前幾天在圖書館偶遇此書,中秋連假鎮日落雨,窩居看書剛好,三天讀畢挺有感。

覺得打從心底最佩服作者小說家黃崇凱的是,他有條不紊把好幾樁不同時空的事件編織成一張綿延七十餘年(1953 ~ 2028)、橫跨東西兩大陸棚邊緣之浩瀚故事的能力。主軸是發生在 2024 年台灣和古巴兩地的「大交換」,讓台灣剛剛就職的鄒族人總統甫上任便面臨必須處理巨變的關鍵時刻。作者意欲探討東亞(台灣、中國)與拉美(古巴、美國)的地緣政治與歷史所形塑的沈重荒謬現實,卻用雲淡風輕的荒謬手法將之呈現為偽現實文本。在此文本之上,宛如 PKD 寫《高堡奇人》般創造「書中書」,讓交換的對象升級成影響層面可能更巨大的中國和美國,反倒是台灣繼續維持 2022 年此刻的真實,穩如泰山靜觀其變,竟意想不到發生來台開會的維尼變活屍的怪事而遭軟禁... 對你,你沒看錯,但這超展開的後半部劇情令人想起電影《惡夜追殺令》,但它只是在小說中某個讀書會的場景中出現,並未敘明在「書中書」內,所以讀者要運用雙重幻象自行展開...

黃崇凱說過:「《新寶島》封測時,不少讀者以為這是科幻小說,甚至期待小說會解釋大交換的機制與原因...(略)。但我認為根本不用回答,你只要提出初始設定、發揮想像、呈顯問題,那就夠了,接下來是讀者詮釋能力的問題。」這也是我長年讀科幻小說或看科幻電影的心得:厲害的科幻作品無一不是冰山,在天馬行空的浮面表層下,總是有著深邃的心靈漩渦或是思考能量。

爲了強化同理心和結構性,補強背景設定的線索層層遞迴,真實者諸如古巴革命代表切・格瓦拉、台灣原住民代表湯英伸、當代人物代表古巴藝術家杜維耶(黃崇凱認識他);虛構者像是身為白色恐怖受難者高一生高菊花後代的原住民總統高再生,以及被賦予真身的切・格瓦拉眾多化名之一的 Ramon Benitez Fernandez,全都躍然紙上。除此之外,NPC 角色如現代田野調查開創者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我在關塔那摩的日子》作者薩拉希、與古巴關聯深刻的美國大文豪海明威、原住民歌手 Kimbo 胡德夫、拜登、維尼、卡斯楚、人類學家李維史陀及其名著《憂鬱的熱帶》的台灣譯者王志明——我於焉才認識這位被原住民朋友取了排灣族名字「一雅士 / iyas」的英年早逝人類學才子,再加上幾位從古巴叛逃後前往大聯盟追夢的棒球名將... 這下你明白了吧,台、古、中、美多線匯集,夠你神遊今古好一陣子了。

但別以為故事複雜就會晦澀難讀,事實上黃崇凱聚斂功力高強,該斷之處必斷,絕不拖泥帶水。初讀新章會有摸不著頭緒之感,但你知道收網自有處,也就繼續讀下去吧。

高菊花的故事

黃崇凱似乎還沒玩過癮,尾聲前且直接提供腦洞大開的範例給讀者:切・格瓦拉最後足跡並非玻利維亞荒山裡,而是藏身台灣阿里山上,與反抗蔣介石獨裁的高山鄒族朋友們一起並肩戰鬥,終才步上莫那魯道和呂赫若的命運,被草埋於嘉義水上機場跑道附近一處古墳,而那正是 228 事件史實中政府軍隊誘捕臺灣仕紳的地點之一。要跟著歷史軌跡來一趟「《福爾摩沙日記》」之路嗎?

利用雙重虛構、負負得正般的各種後設手法,就像台灣在地球上的對蹠點,很巧合地就叫「福爾摩沙」(阿根廷東北邊境省份名稱)一般,透過事物的反面「轉一手」後才會看到清晰原貌,亦如負片沖印得正片原理,也像杜維耶的鏡像媒材裝置作品,全息投影到讓人分不清虛實,魔幻又寫實。這幾乎專屬於拉美土地的特殊風采,透過本書也讓我們自問身為台灣人的意義,而無需透過外國人書寫台灣的角度「轉一手」後才能自省。因為黃崇凱已經幫你神來運轉過了,還不只一手。終盼「飄蕩在風中,不生不死,不知為何要繼續思索這些,像是一個被隨意拋擲的虛構所在」只是書中對全息投影的描述,而不是我們台灣人的未來。

美麗的歌,胡德夫〈太平洋的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