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系列之十九】1980年的新疆 自由下的尊嚴
最近,美國語音社群媒體平台Clubhouse忽然在華人世界掀起風潮,關於「新疆集中營」的話題更引起媒體廣泛報導,兩天之後,中國就封禁了Clubhouse。過去數年,國外傳媒一直關注新疆議題;在香港,近些年「今日新疆,明日香港」這句口號不絕於耳,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地方,彷彿成為命運共同體。
「香港與新疆本質上是相似的,它們都是中原的外圍地區,同樣受到移民、風俗習慣等中央『大一統』的影響。」年逾花甲的攝影師黃勤帶,因近年新疆的新聞報道,重新檢視四十年前在當地拍攝的幻燈片,結集成《XinJiang 1980》一書。
198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不久,年僅23歲的黃勤帶,好奇地踏上新疆的旅程。「新疆的吐魯番及庫車,就是《西遊記》傳說中的火焰山、女兒國,那是我人生的首次遠遊。」文學想像吸引他踏上西域之行,當年他與兩位朋友到達烏魯木齊後分道揚鑣,帶着友人餘下的「外滙券」,獨自搭巴士途經庫車,前往南疆古城喀什。「吐魯番、庫車、喀什與伊斯蘭世界一脈相承,尤其喀什是中亞西亞的重要古城,瀰漫着伊斯蘭氣息,維吾爾族婦女以織物包頭,人們在誦讀《可蘭經》。」
文革2.0 宗教活動被限制
文革期間,「破四舊」運動如火如荼,新疆的宗教文化活動亦不能倖免,這或從當地破落的寺廟可知一二。1976年四人幫倒台之後,宗教活動慢慢被允許,祈禱、誦經的行為,也出現在黃勤帶鏡頭之下。「印象中,他們是很虔誠的,每次祈禱之前會洗臉、漱口等,是一種潔淨的儀式。」四十年後,自由在倒退,尤其2009年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後,當地政府美其名以保安為由,近年不准當地人穿戴清真罩袍、男人不准留鬍鬚、宗教活動也被限制,有如第二次文革,不無可悲。遺憾是,黃勤帶之後沒再踏足新疆,無法與回憶、舊照片作對照,如今事過境遷,當年的畫面還殘存多少?
不過,他仍清晰記得,當年出入邊境時很嚴格,要填寫相機及鏡頭資料,以防走私,「一到喀什,就在旅館附近的派出所登記,我記得我是第五個到喀什的香港人,離開時也要通知。」一切盡是剛改革開放的情形,當地感覺恍如停留在中世紀,周圍都很破舊,身處文化迥異的地方,黃勤帶本能地拍攝途中的所見所聞,「當時的動機是很單純的,就是很樸素地記錄見到的事物,有歷練的人會有複雜的折射,現在我可能不會這麼拍攝了。」
回想當年,他說雖然感覺到人們有些戒心,但一般都很友好,他以柔和的視線,拍攝小女孩害羞的笑容,小男孩們在河中赤裸暢泳,當地人放牧及生活的日常,還有清真寺與市集。他不是以獵奇的眼光來捕捉,而是透過記錄他們的傳統,例如是戴帽、留鬍鬚等,物質雖然貧乏,但卻有一種尊嚴。「我想現在新疆的物質生活是豐富了,但這種傳統已經崩壞,感覺這種尊嚴也蕩然無存。」
幻燈片變質 增添浪漫粉紅色調
多年來,黃勤帶曾旅居倫敦、日本等地方,這批幻燈片也輾轉收容在不同角落,到他重看之時,幻燈盒的橡筋已溶化,變質的幻燈片則增添一層浪漫的粉紅色,他故意保留這種色調,令攝影集瀰漫着一種舊日氣息。這些最早期的作品,對他個人而言,固然是整理攝影的歷程;另一重價值在於照片本身的記錄功能,日後若有維吾爾族人接觸到這本書,那種感覺應該截然不同。「日本攝影師藤原新也1960年代曾在大澳拍攝很多照片,我是大嶼山人,後來我偶然見到這些照片,覺得很震撼,不禁聯想起往事。」
對港人而言,這些照片彷彿在1980年那一剎那,揭開新疆的神秘面紗,不過對伊斯蘭世界的人而言,還有一種歷史、文化與宗教的見證與傳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