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故事|沿街叫賣的古早味
謝謝@射手媽咪婷婷 提供的寫作題材,讓我們這些因為疫情暫時回不了家的異鄉遊子,能靠書寫和繪圖,傳達對家鄉的思想⋯⋯
「搗⋯⋯尼⋯⋯搗⋯⋯尼⋯⋯」
傍晚時分,賣豆花的阿桑推著推車,緩步往前,邊用台語喊著「搗⋯⋯尼⋯⋯」,「尼」字尤其會拉的特別長,她的台語發音「搗⋯⋯尼⋯⋯」兩字聽起來像是「豆奶」或是「豆漿」,但她其實賣的是豆花,這個關於發音的疑問至今對我來說還是個謎團。
她的聲音由遠處漸漸往巷內傳來,我和家人興奮地往樓下衝,到廚房拿了瓷碗和鐵湯匙,迫不急待地到門口尋找豆花阿桑的身影,她戴著一頂斗笠,斗笠下用一塊花色簡單的布料遮住嘴巴,她的面前已經圍了好幾個孩子,手捧著的是家裡慣用的碗和湯匙,耐心的等她將鐵桶裡溫熱的豆花一片一片往各自的碗裡舀,接著再淋上特製黃澄澄的糖水,還沒回到家就等不及先用湯匙偷挖一口細緻綿密的豆花送進嘴裡,阿桑的豆花是我們小時候珍愛的下午茶點心。
每個週末早上,還有一位大叔會開著小卡車,在小巷間穿梭,卡車上的台語擴音器傳來「 碗粿、肉粽勾來啊喔!碗粿、肉粽勾來啊喔!」擴音器裡低沈的男性嗓音像是個週末定時器,讓懶得做菜的主婦們紛紛派家裡的孩子出籠,拿著幾個小碗到大叔停下的小卡車前購買碗粿、肉粽和菜粽,大叔打開蒸籠和鐵櫃,熱氣和香氣的雲霧間,是一顆顆孩子們晶亮期待的眼神,他用竹籤在碗口劃上一圈,將碗粿倒扣進我們的碗裡,碗粿上頭還伴著鹹香脆口的菜脯。若想要碗粿和肉粽或是菜粽一起享用,得從自家準備個盤子,耐心等大叔舀上一點醬油膏或是花生粉,再喜孜孜地將碗粿和肉粽端回家,軟Q的米粒和入口即化的綿密細嫩,兩種口感一次滿足。
十多年後,某天騎機車經過外婆家附近的媽祖廟前,遠遠就望見那台熟悉的推車,賣豆花的阿桑已是白髮蒼蒼的婆婆,依然戴著一頂斗笠,用布遮住了半邊臉,孱弱的站在廟口前,但卻看不到拿著小碗蜂擁而至的孩童們了。
當年這樣大街小巷沿街叫賣的古早味傳遞著濃濃的人情,每次小販的推車和小卡車一進入住宅區,巷子內的家家戶戶就是一陣騷動,大人小孩還能藉機聯絡感情,閒話家常,現在想來,當時從自家拿著碗盤去購買豆花和肉粽、碗粿其實是很有環保概念的,不知道目前在台灣這樣於巷弄間穿梭的古早味是不是還存在?待在法國這幾年似乎很少在當地見到這樣的人情景象,若真要說類似的小卡車和街上的擴音聲,應該是最近在附近街區即將登場的馬戲團表演,白天總會有宣傳小卡車在路上來來回回賣力地奔波和宣傳,不過我最懷念的,還是那些與台灣古早味緊緊相扣的聲音記憶。
喜歡我的文章嗎?你輕輕拍手五下將化為我的創作基金,讓我的圖文創作走得更長遠喔!謝謝你的鼓勵!
我獨立出版的小書:單車上的風景:資深少女的法國微觀
這裡有更多Lili的手繪與手作品:Cocon Zakka on Pinkoi
我也在這裡出沒:方格子
來IG找我:Cocon Zakka
我的FB粉專:Cocon Zakka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