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从彩礼问题再看中国的“半截现代化”
最近几年的两性关系领域有一个长盛不衰的热点,就是男女之间的大额财物往来(尤其容易表现为彩礼的形式)。一个社会事件里只要出现相关字眼,那么大众的注意力就会都到它上面,各方围绕着它展开激烈的攻防大混战,不管是已婚的还是待婚的还是恐婚的全部都会参与进来。为什么会这样?
鉴于现在的人都不想看长篇大论,我也不绕圈子,直接说结论:这种现象的背景是,这几年以来愈演愈烈的经济衰退叠加中国一贯以来的分配不公,导致除了上层精英以外的人分到的蛋糕基本都在变小,于是相对剥夺感普遍滋生,每个人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当前社会的受害者,都处于严重的愤怒、不满和焦虑中;与此同时,当局不出意外地选择继续粉饰太平、维稳堵嘴,以至于“极致低消费”竟然成了个敏感词。在这也不能说,那也说不得的情况下,男女之间的经济纠纷作为一个更偏向于私事的话题,就成了一个相对“安全可控”的热点(因为是“人民内部矛盾”,难以直接用于攻击当局),平台可以放心推送相关话题坐吃流量,网民也可以借此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如果这个结论让你满意,那可以直接关闭本文了。然而,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上面这段话其实是在用一个更大的议题(经济下行分配不公让每个人都心怀不满戾气爆棚)覆盖原本的议题,试图以此蒙混过关,并没有解释为何“男女之间的大额财物往来”偏偏能成为一个高度争议的焦点。特别是“两性关系中男方承担大部分开销”“结婚时男方给女方彩礼”这些曾经被认为天经地义(或者说是社会共识)的东西,现在已经成为导致社会割裂的严重分歧。所以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本人之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出过两个概念,一个是“半截现代化”,一个是“发达中国和不发达中国的平行存在”,分析彩礼问题恰好也可以使用这个框架。
在传统社会,婚姻的主要功能在于维系族群的繁衍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婚本质上是男方家庭从女方家庭购买一个女性劳动力和生育力,女性一旦结婚就成了男方家的人(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于是彩礼就相当于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的补偿[1],不管是解释成对女方父母辛辛苦苦把女儿拉扯大的补偿,还是预支给女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总之就是这么一个东西。
进入现代社会,理论上这种人身依附的传统婚姻模式的经济基础已经基本消失,但实际上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并非均匀铺开,上层建筑更是滞后于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在不发达中国(或者说现代化落后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的性别比严重失衡[2],再加上女性进城务工,在极端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彩礼成了反映婚配市场“供不应求”状态的指标和搞“竞价婚配”的工具。“天价彩礼”新闻几乎都发生在农村(还成了江西的地域黑刻板印象),收来的天价彩礼也往往不会到女儿手里,而是变成女方家庭给自家儿子婚事准备的彩礼(这种模式被戏称为“扶弟魔”),这就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彩礼经济”。
彩礼经济不仅让彩礼成为男方家庭的沉重负担,甚至男性要举债结婚,还让女性继续处于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合法人口买卖”的困境之中,同时女方家庭也并非赢家,立场一转换就成了下一个男方家庭。一旦婚姻发生矛盾(天价彩礼往往会变成婚姻的潜在矛盾爆发点),传统习惯法无法解决,最终诉诸现代法律,那么彩礼在司法上如何处置就成了另一个中国特色难题,为此最高法还在去年专门出台了针对彩礼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可见问题之大。更严重的是,彩礼纠纷在极端情况下是会出人命的。可以说,彩礼经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在不发达中国,彩礼成了一个近乎无解的结,造成了多输困境,那么发达中国作为现代化先进地区,总不存在这样的事了吧?是也不是。一方面,人人平等、独立自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传统的人身依附婚姻模式被彻底批判;另一方面,彩礼及其变体、类似物依然存在,但这里的彩礼问题和不发达中国的彩礼问题是两回事。
之所以说是两回事,是因为发达中国的彩礼虽然名义上还叫“彩礼”,但其实质与传统的彩礼并不相同。上文已经说了,传统的彩礼是男方家庭给女方家庭的补偿,传统的婚姻也是两个家庭之间的事,男女双方虽是婚姻当事人,但其自主权受到各自家庭的严重制约,也就是所谓“包办婚姻”。然而,现代讲究人人平等、独立自主,现代婚姻是男女双方之间的事,各自家庭最多只能干预指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执行得比较彻底,“扶弟魔”模式也无法成立。这种情况下,彩礼(包括其变体、类似物,下文亦统称为“彩礼”)的实质变成了男方证明自己经济实力(或者说与女方门当户对)的证据,彩礼也不再是给女方家庭,而是用于男女结婚后成立的新家庭。十年前有一个流行词“丈母娘经济”,指的是在丈母娘的要求下,男方必须买房买车才能结婚的情况,这甚至成了拉动楼市的动力。

很不幸的是,这一套目前也玩不转了 。原因很简单,此一时彼一时也。前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人人都觉得自己能跻身中产行列,能轻松拿下房和车,大不了就贷几年款。现在经济有多差,生存压力有多大,失业率有多高,应该不需要我在这特意说明。就算真有人头铁敢继续当“房奴”,还有“烂尾楼”这个大坑在等着。多种因素叠加之下,哪怕是原本结婚意愿很高的人,在理性权衡后都得搁置结婚事宜。
以上就是对不发达中国和发达中国两者各自的彩礼问题的分析。必须强调的是,这是一种简化的看待问题的模型框架,现实中的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且现实往往不会如此泾渭分明。
分析到这就算结束了吗?问题意识敏锐的人会发现,上面尽管用了大量篇幅辨析两种情形的差异,但是两者有一个共通的因素,就是家长对子女婚姻的主导或影响,而家长作为上一代人,不管是吃了时代的亏还是享受了时代的红利,总之不可避免地拥有大量守旧和过时的思想,与年轻子女之间存在深深的代沟。那么,如果年轻人能够摆脱家长辈的影响, 作为独立的个体建立亲密关系,是不是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复杂。事实上,年轻人里不乏彩礼支持者,特别是有一些标榜独立、进步、女权的城市中产女性也支持彩礼。至于支持彩礼的理由,有说彩礼体现男性对女性的诚意和尊重,有说彩礼能给女性安全感,也有说彩礼是给女性的生育补偿。正是在此处,彩礼成为了舆论场上能够引发广泛性别对立的核弹级话题。

在我看来,这里非常体现当前中国“半截现代化”的困境。这些支持彩礼的城市中产女性,一方面充分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成果,要求平等、尊重的现代两性关系;另一方面,在涉及到具体的物质利益时,又选择性地拿传统来为自己辩护。这些人支持彩礼的理由,说白了是用传统社会框架下才能自洽的女性“(作为一种资源的)稀缺性”和“(作为一种工具的)生育价值”来索取经济补偿,同时又拒绝进入传统女性的性别规范并承担相应责任。然而,到了其他话题上(如多年前曾经的热点话题“处女情结”,以及近几年的“服美役”),这些人又会改口,转而挥舞起“拒绝物化女性”的大棒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心态并不罕见,也不是新鲜事物,其实就是钱理群早就提出来的“精致利己主义”,不仅利己,还善于用各种话语包装利己行为,试图在传统和现代杂糅状态的缝隙中套利。另外多提一句,精致利己不局限于特定群体,一些男性同样精通此道,此处按下不表。
分析至此终于算是结束了,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实在想不出来,只能眼看着少数本就具有优势的人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底层人只能在互害的漩涡里挣扎,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看不到改变,最后只得仪式性地感叹一句“实现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注:
[1] 女方家庭也会出嫁妆,但嫁妆是女方家庭支持女儿的婚后生活,乃至于提高女儿在男方家庭的地位和话语权的投入,与彩礼功能并不等同,本文不做展开讨论。
[2] 这要“归功”于另一个传统习俗——杀女婴,真是极大的讽刺。至于杀女婴为何也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本文不做展开讨论。
作者:ConsLibSoc
本文得到了 Gemini Deep Research 的协助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