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盆記
搬進新家後,我在天台上種了一棵小咖啡樹。它在努力適應新花盆,我也是。
住進新家的適應期比想像中漫長。豪雨連天的季節令人難耐,一切都濡濕悶熱,處在半完成的膠著狀態中。很少有時間在家,回家的感覺就像住airbnb——永遠不夠用的充電器、無處收納的瑣碎雜物、有待修剪的植物、有待裝飾的牆面⋯⋯這臨時而草率的家讓我焦灼。
我想起當初搬進上一個家,也經歷過好一段焦灼的日子,那個並不齊備的空間,時刻在提醒我要添置、改造、修正。直到離開時,那個家也還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但我卻比想像中更快習慣了它。
被焦慮掌控的時刻,我嘗試安靜呼吸,跳出情緒之外。然後我發現,所謂的焦慮,映照的其實是我對於家、對於好好居住的想像和期待。搬家,就是重新和一個空間對話,重新試驗生活的方式,和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本質上並無區別。
新的空間會向你提問:你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想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然後,你會在日復一日的盥洗、打掃、晾曬、種植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這篇文章的開頭約莫寫於八月初,到現在(八月末),我在緩慢地交一份還未寫完的答卷。
上一個家在海邊,每天睡前會聽見海浪,早上出門會見到大海。新家在山邊,離海遠了,這讓我下定決心儘量在夜晚到海邊散步。但每晚睡覺時我能聽到山上的蟲鳴,窗外的月亮和星光,慷慨地灑在床上,照得滿室空明。
我們有很多的書,本來胡亂堆在地上,某個夜晚,我們動手收拾,把它們分門別類裝進紅酒箱裡,砌成一面書牆。最喜歡的書擺在最上面,那是我們都深感興趣的社區與城市議題。有了這個角落之後,他常常在那裡發呆,抽出一本書消磨時間。我也忽然失去了買書的慾望,因為家裡可以看的書已經很多了。
家裡原本積攢了一大堆準備送去市區的回收物,但自從週三島上有了流動回收點之後,我們在家裡設了一個箱子,把可以回收的各種垃圾收集起來,在週二晚上分類,第二天早晨拎去回收。
新家的雪櫃很小,放了各種醬料之後就基本塞不下其他,於是我們從不留隔夜菜,只買會即時吃掉的食物,如果有多餘的食物就和鄰居分享。我做了蛋糕,煲了湯,都習慣分成幾份送給鄰居。這樣,反而我們吃得更新鮮也更快樂了。
生活越來越有秩序:我們把鞋櫃送走,留下空蕩的玄關。我把乾花掛在玄關的牆上,為門口的燈裝上燈泡。衣服漸漸整理好了。被單也趁晴天洗乾淨了。康普茶又開始下一輪發酵。家裡的植物漸漸和我一樣習慣了這裡的空氣和日光。就連堆肥桶的蟲子也越來越肥。
最重要的是,從我們把各自的書籍匯總到一起開始,家的空間也延展了。我們現在有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空間:一個空間輕快而充滿創造力,擺滿他的作品和海報,也是我日常閱讀寫作的場所;另一個空間寧靜簡單,有我喜歡的植物和他熱愛的陽光。我們開始習慣生活中另一個人的存在,也放心將一部分的空間交托彼此去照顧。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所寄居的軀殼,就像鏡子一樣反映著靈魂的樣貌,也像泥土一樣滋養著性靈的生長。我想,若干年後無論身處何處,無論這個家還是否存在,甚至無論它最後是什麼模樣,回想起來都一定是欣然無悔的,因為在這裡,我們真誠地活著、想像著,沒有辜負每一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