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故事 | 金馬達基金公告 no.20

Matty
·
·
IPFS
·
所有的嘗試、失敗、冤屈、絕望,對籠罩在全地球上方的這個強大又虛脫的男權結構的坍塌,都有意義。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肖美麗事件引發中國大陸互聯網世界對女權主義者大規模禁言和封號,趙婷摘得奧斯卡桂冠也在微博、微信等平台遭到審查和爭議……Matty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相關女性議題的文章,願我們在紛爭洪流中相互理解、一起學習,然後找到繼續往前的力量。

公告:本週Matty使用金馬達資金支持了以下5篇優質創作,本週金馬達共支出830LikeCoin,剩餘1162LikeCoin和30港幣。此篇文章獲得的所有支持,也會加入金馬達基金。

肖美麗自述:反二手煙被網暴炸號,攻擊我的人是誰?——by@肖美丽

不管是校園暴力、性暴力或者網絡暴力,旁觀者更希望相信受害者有問題,那麽也就不存在無辜的人受害的情況了,也可以消除掉自己感受到的那些輕微的不適感。

微博熱搜#女子勸鄰桌勿吸煙被潑不明液體#事件的當事人以及女權主義行動者@肖美丽 也來到了馬特市,講述因為勸阻吸煙而受到網絡暴力甚至炸號禁言的諸多風波。——被愛國主義為幌子的惡言惡語包圍下,面臨平台的合謀與大眾的污名化,只要還能感受到美,心靈的自由就是無法被暴力奪走的。

人一世物一世,我們害怕但勇敢地繼續嘗試 ——by@大兔

難道「人不應該被欺負」這麽簡單、淺白的道理,只是小孩子倔強的幻想嗎?難道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正義是最差勁最落後的價值觀嗎?

@肖美丽 的朋友、女權主義行動者@大兔 經過炸號和暴力抹黑後,決定將新浪微博告上法庭。她回憶起從兒時關於「正義」的啟蒙,到近年面臨種種困難和攻擊下同伴的溫暖圍爐互助。一路走來,大家都一起害怕著,卻勇敢著。人一世物一世,不試過怎麽知道能不能成呢!在此之前,所有的嘗試、失敗、冤屈、絕望,對籠罩在全地球上方的這個強大又虛脫的男權結構的坍塌,都有意義。

性別|豆瓣激進女權的迷思與困境 ——by@多数派Masses

如果為了團結婚女放棄對婚姻制度的分析和批判,為了團結跨性別被迫認同性別不是由生理而是由主觀定義的觀點,那麽女權主義便缺少了很重要的敘事空間和討論余地。

繼肖美麗等女權博主被圍獵和封號後,豆瓣社區的諸多女權主義小組在一夜之間接連被封禁,使原本就淪陷在與反女權人士、溫和派女權的論戰中的激進女權,愈發失去了辯解與觀點輸出的空間。多數派在此文帶你了解中國激進女權被誤解的形象、劍走偏鋒的割席分化困境。

歪腦WHYNOT | 米米亞娜:作為喪家之犬,我真羨慕趙婷 ——by@米米亚娜

這座千年輪回的牢籠裏,也飛出去幾只自由的鳥兒——他們當然是有特權的。你我若沒有特權,也不會成為先自由起來的一部分人。

趙婷走向奧斯卡寶座的同時,也成為了輿論苛責的焦點。國內輿論場已經圍繞她究竟是「中國驕傲」還是「辱華者」坐了一輪過山車,而海外華人圈則指責她無視和粉飾既存不公,而去加入白人們「文藝片」的遊戲。而@米米亚娜 卻不禁悲從中來——當你為了謀求更多人的自由承受了個人的不自由,身心早已千瘡百孔,疲憊不堪,即便遠在千裏之外也無法獲得安寧的時候,如何才能以平常心去直視一個徹底放下了身份包袱,得以自由自在寫詩的人?

《前程似錦的女孩》:「非受害者皆有罪論」,扭轉父權敘事 ——by@感觉的蜉蝣

這部影片提供了一種新式的道德視角,以「非受害者皆有罪論」來替換「受害者有罪論」。前者的「有罪」並非是法律意義上的,而是道德意義上的,提倡以共情、同理、虧欠和內疚的情緒來對待性暴力受害者。

@感觉的蜉蝣 向大家推薦了一部電影《前程似錦的女孩》。隨著網絡上「受害者有罪論」的言論痕跡日漸消失,而這類聲音都默然地轉向訴諸於更象征理性的法律,「等待法律的判決」,但這類轉向並沒有帶給弱勢女性更多的力量和支持。


一些想說的話:

最近馬特市上有越來越多支持、推薦作者的活動。 這些行動如此普遍且持續,讓我開始思考,這種為(很可能是陌生的)他者加油、鼓勁的自發行動,是如何形成的?

畢竟如今的網路世界,動輒辱罵、網暴,而且無數的商家、kol們在搶奪各位的注意力,為什麼我們還願意拿出這麼珍貴的精力去支持其他人的作品、幫助默默寫作的他者獲得更多的注意力與成功呢?

最近在看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書。在《本真性的倫理》一書裡,泰勒提出現代個人主義中那種絕對獨立的自我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們無法單單依靠自己來構成自我,譬如說那些看似高度自主的價值決定,在背後往往是有淵源和來路的,是由許多群體的經歷和故事造就的,是在關係中形成的。

我想,也許對話、連結本就是人內在的需要。我們在與他人的對話與關係中,構建自我。只是隨著公共政治參與空間萎縮、壓榨型僱用關係越來越普遍、互聯網環境越來越撕裂,走入一個公共空間,與他者對話的機會越來越少。

也許,大家在馬特市找到了這樣的可能和空間,因此連結得以發生。

如果說,我們願意把「自我」的構成理解為關係性的,理解為對超越自我之共同背景的依賴,把與他人的每一次對話理解為構建自我的時刻,那麼也許,我們真的能走出無窮盡的對立、孤獨與虛無。


金馬達基金持續每週支持馬特市優質作品,歡迎你一起來幫忙。只要支持這篇文章,所有收入都會放入金馬達基金,支持優質創作。

謝謝,那麼祝願大家週末愉快😊。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MattyMatters 社區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Matters Community For English community: @Matterslab Everything related to Web3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