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日本帝展中的汐止圖像:陳植棋〈臺灣風景〉未完小考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
·
不同於陳澄波之於嘉義、廖繼春之於臺南、郭雪湖之於臺北,新北市在臺灣藝術史研究中,還有待更多對議題的開發,其中汐止由於身處臺北(中央)與基隆(港口)兩地藝術史夾縫的邊陲性,使我們對汐止的風景肖像缺乏敏感度。

日前,國美館發布將舉辦陳植棋紀念展的消息,稍早也看到凌宗魁老師在臉書上,分享倪蔣懷與陳植棋描繪相同視角的風景畫。其中,陳植棋首次入選帝展的作品〈臺灣風景〉(現僅存印刷圖片),過去一直不清楚作畫的確切地點,僅能根據1928年的報導,知道畫家可能取景自故鄉汐止的風景。以下簡單分享對這幅畫地點的初步考察,由於缺乏一些關鍵的影像史料,故本文僅作拋磚引玉之用。

倪蔣懷與陳植棋留下數件相同的作畫取景視角,包含許多研究過去曾提到的〈真人廟〉、〈淡水風景〉等作品,且倪蔣懷在日記中,多次提到兩人一同外出寫生。此時,透過畫作留存較多的倪蔣懷,來逆向考察陳植棋作品的取景地點,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

陳植棋,〈臺灣風景〉明信片,原作於1928年入選第九回帝展。

1. 從某座汐止的土地公廟出發

檢視倪蔣懷家屬捐贈北美館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年代相近的〈南之國〉、〈汐止街景〉等水彩畫,同樣描繪了陳植棋在〈臺灣風景〉中所刻畫的廟宇山牆與燕尾,明顯是相近的構圖視角。值得注意的是,在〈汐止街景〉的左半邊,出現了一座階梯抬高地基的小廟,該廟也出現在陳植棋迄今仍下落不明(僅剩黑白照片)的作品〈土地公廟〉(入選1929年第三回臺展)。此發現不但再度佐證兩人的交友與高度重疊的取景關懷,同時也提示我們那間小廟是某座土地公廟,進而串聯、錨定〈臺灣風景〉中後方大廟的可能地點。

倪蔣懷,〈汐止街景〉,1931,水彩,北美館典藏(汐止街景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fam.museum))
倪蔣懷,〈南之國〉,1929,水彩,北美館典藏(南之國 | 臺北市立美術館 (tfam.museum))

雖說如此,汐止大大小小的土地公廟何其多,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且位置在主要街道附近的廟宇幾乎都已改建,無法追溯原貌。

陳植棋,〈土地公廟〉黑白照片,原作於1929年入選第三回臺展。

縱使1920年建成的福龍宮,在沿革碑上寫有「今跡興建兩餘坪『福龍宮』及三坪拜亭」,描述上似乎與陳植棋〈土地公廟〉、倪蔣懷〈汐止街景〉中的小廟格局相近,亦無法提供足夠的佐證。

將距離拉遠,位於中正路上的汐止濟德宮也是一座百年老廟,濟德宮因電影《通靈少女》而聞名,最近進行重修。翻閱老照片,其原本的山牆造型,透氣窗樣式,與陳植棋和倪蔣懷畫中大廟頗為相似,只可惜目前所見照片,皆為戰後首次改建的外觀,格局上仍有不同。若能找到濟德宮在日治時期1930年代前外觀的影像,或許就能完善推論。

無論如何,通過比對倪蔣懷、陳植棋風景畫的細節,可以發現兩人對汐止街道特定景點的關注,亦再度佐證兩位藝術家的交往。同時,相較陳植棋,倪蔣懷將街道上的電線桿加以描繪,此差異是否體現兩人構圖觀念的不同,還是反映城市電力基礎建設的演進,還有待後續研究。

戰後初次重修的汐止濟德宮俯瞰照片

2. 新北藝術史中的汐止

行文至此,我才驚覺我們過去對這幅陳植棋入選日本帝展的作品所知甚少。原因之一,可能與〈臺灣風景〉下落不明,僅剩明信片中的套色圖片有關;其次,陳植棋早夭的一生也導致作品缺乏足夠廣泛地關注。

最後,不同於陳澄波之於嘉義、廖繼春之於臺南、郭雪湖之於臺北,新北市在臺灣藝術史研究中,還有待更多對議題的開發,其中汐止由於身處臺北(中央)與基隆(港口)兩地藝術史夾縫的邊陲性,使我們對汐止的風景肖像缺乏敏感度。

綜觀在汐止活動的日治時期臺灣藝術家,除了有出生橫科的陳植棋,還有在保長坑從事礦業的倪蔣懷,兩人以汐止為題材創作無數作品。除此之外,汐止拱北殿拜殿上的楹聯,亦顯示當地的書畫風氣、藝術活動可能被過分低估。

汐止拱北殿,建築雖為戰後重建,但仍保留部分戰前的建築裝飾與楹聯。

總之,期待未來北美館、國美館的倪蔣懷、陳植棋展覽,能跳脫過去的已有研究,從作品出發,重探兩人風景創作中的廣度及深度。至於新北市立美術館,雖說該館館藏及現今研究成果以戰後為主,亦期待之後能梳理清末乃至日治時期的新北藝術史。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