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类的广域判断力远超人工智能|自我装置积累

LilaSaysShe
·
·
IPFS
二维码表单附在最后,你可以对我说你想说的。

​今天开始第一次自我装置积累分享。我的分享内容如下:

  • 学习成果:我会将输入的内容进行总结,输出与之相关的Fundamental Issue放在最开头,以便读者理解我是带着怎样的问题意识进行学习的;

  • 输入:阅读、观看的主要内容,一般为原始资料,可以理解为引用文献。

学 习 成 果 

PART 1 什么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

如今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各种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产品,这使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与这一技术变革相关的诸多问题。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每天都能够轻易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而人工智能则为我们收集、使用、理解、加工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不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信息,或者说知识吗?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我们作为真人,又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区别,甚至超越人工智能?

2014年,研究行为经济学的汪丁丁老师发表文章《宽带阅读》,那时人工智能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规模兴起,甚至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他在这篇文章中就谈到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宽带阅读”的时代,而这“意味着在每一阅读主题上,我们可从宽带网——尤其是英文互联网——获得相关的信息”,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宽带阅读要求我们在人类全部知识当中,判断哪些知识最适合特定情境之内我们正在求解或思考的问题。这样的知识,我称为“正确知识”(the right knowledge)”。“宽带阅读的宗旨就是开发我们关于正确知识的判断力。

2020年他又发表了文章,谈《人工智能时代的读书方法》,提到库兹韦尔的预言:2030年之前,广义人工智能将全面取代人类。在这里,“广义人工智能”指的是就是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它们自己判断应当做和可能做的事情。倘若库兹韦尔的这个预言道出了部分真理,那么,汪丁丁认为:“(年轻人)必须培养自己的判断力,不仅如此,他们之间将自然地发生关于判断力的竞争,只有那些判断力超群的年轻人可能成为知识管理者,从而不被人工智能淘汰。”这里的判断力,指的是“广域判断力”,而在目前,人类的广域判断力远超人工智能。

这让我想起《解释鸿沟》第二集里,陈嘉映老师与物理主义者的论辩。他们论辩的核心,通俗来讲,或许可以总结为这个例子:确定了疼痛产生的神经机制(一种解释是C纤维放电),却远远无法解释疼痛是怎么回事,而物理主义者相信一切都可以被还原成物质现象。这里,我认为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了“广域判断力”的内涵,陈和汪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内涵。陈认为科学主义者常常把机制解释当成是唯一的因果解释,而忽略了叙事解释(社会-历史层面上的解释)的作用;汪则引述汉娜阿伦特的话:“在我们这个史无前例的时代,词语的使用发生了、正在发生或必须发生何种转变?我们的词语符合我们的新的经验吗?新概念必须时刻与新的现实保持一致,否则,它将压抑我们的思想。”因此,总结起来,广域判断力的题中之义应有:“一种带有时间性和真实世界经验的综观视角。”

还是一段阿伦特的引述,或许能提供更直接的感受:“……无思——没头没脑的鲁莽、无可救药的迷茫,或自鸣得意地背诵已经变得琐碎空洞的真理——在我看来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人们需要罕见的勇气和真正的思考,才能够不卷入这种平庸大众及其不加思考的恶的行为在整个社会表层弥漫的潮流。

又看了阿伦特与高斯在1964年的访谈,再引述一段不直接相关的对谈:

君特·高斯:在您最重要的著作《人类境况》当中,就我认为最重要的作品,您在结论处指出,新世代已经罢黜了公共意义,亦即罢黜了政治事务的优先意义。您将大众人群的剥夺与孤寂,以及只在工作和消费过程当中获得满足的那类人的胜利,视为现代社会的现象。这里我有两个问题,第一这样一种哲学认识,在多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带动了思考过程的个人经验?

汉娜.阿伦特:我不再相信任何一个思考过程可以不需要个人经验,所有的思考都是一种反思,对事物的反思,我活在现代世界,当然我在现代世界当中有我的经验。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这里所思及的事是工作和消费,在我的想法当中这是一体两面的现象,一个循环,生命,一切生命性的事物在当中逐渐衰弱,之所以这很重要,是因为在当中又浮现出了“失去世界”的轮廓。世界看起来如何,大家都再也觉得无关紧要...

君特·高斯:世界还是指政治得以形成的空间?

汉娜·阿伦特:不太对。现在所说的概念,比让事物成为公共事物的空间还要大,比人们住在里头,且外表必须看起来很正派的空间还要大。这里说的空间还包括艺术,包括所有可能的事。您可以回想一下,肯尼迪就曾尝试过,把诗人和一些其他没啥用的人邀请进白宫,藉此让公共事物的空间被决定性地扩大开来,任何事都可以属于这个空间。但在工作和消费当中,人类就真的完全只会退化到自我封闭,退化到只剩生理需求,这里您就关联到孤寂感,在工作过程当中,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孤寂感,这里一时半刻我无法深入探讨,不然会离题太远。这种孤寂性就是退化到自我封闭。然后当中某种程度上,所有根本上重要的活动就都变成消费。

在这里,阿伦特做出的批判不仅仅是对工作和消费的,她所针对的应该是个人经验、集体经验的丧失,她称之为“失去世界”。当我们“失去世界”,一个可怕的担忧就是,我们也会失去引以为傲的“广域判断力”,生活常识的逐渐匮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甚至失去了对食物本味的判断力。

几年前,当我还是新闻系学生的时候,我会认为提升判断力所需的技巧——如善用搜索引擎,使用权威信息源和批判性思考等——是重要的。现在,我可能会更加在意一种在对世俗生活保有原生追求的基础上的反思。我与我生活中的他人共度,我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因而成为我,我的经验从而塑造了我的判断力。

PART 2 理解经济

我一直都是一个经济冷感的人,这是因为我一方面物欲不强,一方面又没有过过穷日子,没体会过真正匮乏的感觉。最近看了一些能够让跟我一样对经济没有感觉的人获得基本重要性感受的内容,接下来近期学到的几个重要概念的总结(关于这些概念的现实世界情况,还是需要在wall外了解,这里就不谈了)。

1.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在宏观经济学中,某一个特定时间点中,货币资产的总量。尽管有很多种定义“货币”的方法,但标准的测量一般包括了流通货币与活期存款。货币供应量有3个定义,分别是M0、M1及M2,但部分地区会定义为M1、M2及M3。

货币供应量通常是由中央银行或政府机构专门记录和公布。由于经济分析师相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影响证券的价格水平、通货膨胀、汇率和经济周期,因此他们会经常观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 M0 = 流通中的现金

  • M1 = M0 +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又称狭义货币。

  • M2 = M1 + 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又称广义货币。

(source:维基百科)

货币供应量具体指向什么呢?从上述公式不难解读出,M1代表了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我们可以用它来判断经济活力;M2在M1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潜在购买力。“当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看好时,企业会准备活期资金以便随时可以用于投资,相对来说M2增速就会低于M1,;与之对应,弱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看衰时,企业就会减少活期资金,转而存定期或理财,以获取较高的资金收益,M2增速就会高于M1。”另外,M1、M2也是比较基础,且难以造假的数据。

如何根据现实世界情况进行理解呢?可以观看一下两个视频,它们做出了很好的阐释:

LT视界 一次弄懂人民币正在发生的“大变局”

世界苦茶 E34  E30

2. 社融数据

社融数据,全称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量。社融数据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活动情况,包括企业、政府和个人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渠道获得的资金总量。

社融数据的构成

社融数据通常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银行贷款:企业和个人从银行借款的总量。

2. 企业债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从投资者手中筹集的资金。

3. 股票融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获得的资金。

4. 信托贷款:通过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

5. 委托贷款:企业或个人通过第三方(如银行)提供的贷款。

6.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间通过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的融资。

社融数据的意义

社融数据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活跃度和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它的意义包括:

  • 经济活动的晴雨表:社融数据可以反映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从而揭示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如果社融数据增长较快,说明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旺盛,经济活动活跃;反之则可能意味着经济活动放缓。

  • 政策调控的参考: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社融数据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例如,如果社融数据增长过快,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政府可能会采取紧缩政策;如果社融数据增长缓慢,可能会采取刺激政策,鼓励贷款和投资。

举例说明

假设一个国家的社融数据在某一年增长了10%。这可能意味着以下情况:

  • 企业借了更多的钱来扩大生产和投资,比如建设新工厂或研发新产品。

  • 政府发行了更多的债券来筹集资金,可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项目。

  • 个人贷款增加,可能是因为更多的人买房或消费贷款增加。

通过这些融资活动,社会整体的经济活动得到推动,经济增长可能会加速。如果这种增长持续,可能会带来就业增加、收入提高等积极效果;但如果过度增长,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债务风险增加。(source:ChatGPT)

输 入 

视频

1. 北大行为经济学课程(汪丁丁)绪论

【北京大学】行为经济学(附光华管院版|合20讲)汪丁丁-哔哩哔哩】 https://b23.tv/hbOrjdx

2. LT视界 一次弄懂人民币正在发生的“大变局”

3. 世界苦茶 E34  E30

4. 汉娜阿伦特与高斯的访谈(1964)

【Zur Person】汉娜•阿伦特与高斯的访谈(1964 中字)-哔哩哔哩】 https://b23.tv/VnrxsQU

文章

1. 汪丁丁 宽带阅读: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与思维

2. 汪丁丁 人工智能时代的读书方法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有任何想说的,可以扫以下二维码填写表单
希望我们可以对话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