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没有味觉的艺术?
借用一下标题。
通读李本滢的这篇究竟有没有没有味觉艺术?后,我似乎还是没有找到标题里的答案,或按照作者文中的意思,勉强可以回答:没有。即味觉没有艺术。
"I see……"(我明白了……)与"I smell……"(我怀疑……)英文含义的心理暗示的差别,其实就是对「所见即所得」的安慰,就像对食物缺乏后的不安全感。可"I see……"在很多时候并没有让很多人安心,或者反过来讲,有时我们反而对看不到的东西获得后,会产生安全感,比如:WIFI。
如果按文中把「眼、朵、口、鼻」这三类放在一起比较,还不如用「眼、耳、舌、鼻」。因为我们口腔感受的味觉更多是通过「舌」,而不是张大后空洞的「口」。文中把口的味觉与鼻子的嗅合在一起统称为「味觉」,我觉得没有问题,可如果把「眼、耳、舌、鼻」后再添加一个「意」即意识,然后把「舌、鼻、意」合在一起统称为「味觉」,我认为会更好。说白了,舌头和鼻子共同作用后而出来的意识,再通过大脑的调用和处理就是味觉。比如,我们在闻到一款橘子味的果汁时,鼻子闻到果汁里的气味、舌头品尝后感觉酸甜,再通过大脑调用出之前橘子的回忆,最终确定出这是一款橘子味的果汁,再比如我们喝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总感觉在喝之前先闻一下鲜美的鸡汤味再去喝时,会觉得更美味。
这一切与我们感受视觉和听觉艺术的过程是多么的相似。因为在视觉艺术里,我从来没有想过波长理论、在听觉艺术里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十二律吕的算法。
当我们在听到大调旋律会感到开心、振奋、听到小调时会感受到忧郁和伤心;再如我们看到橙色和红色会感受到温暖,而见到绿色和灰色时却会感受到寒冷,这都是听觉与视觉艺术在感受上的统一性。如果这种感受性让你觉得还是太抽象时,我们再可以去比较两个色块的重量,比如一个乳白色的色块和一个深褐色同样大小的色块,在视觉上我们会觉得深褐色的比乳白色的质量更重。
而味觉呢、味觉会有这样统一的感受力吗?
一个误解是,舌苔的感受系统并没有视网膜科学。事实上舌苔的位置有准确的味觉感受体系,比如舌尖会感受甜味、舌根能感受到苦味。但当身体出现状况时,舌苔会变色或者有附着物,会影响和改变对味觉的判断,正如一幅醉眼惺忪的双眼与近视老花的视网膜也会对视觉感觉产生影响一样。
「臭味相投」,又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说明味觉是可以再现的、而且是可经验的。在葡萄酒香气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品鉴之前,书本里写的某一款葡萄酒有某一个特别的香气,感觉很抽象,但实际在品鉴的嗅气味时,是可以在大脑中双重调出这一气味的记忆,但有时也会失败,记得某个朋友第一次闻Loire Valley的一款Sauvignon blanc白葡萄酒时,很难感受到他闻的那个气味是青草味。但在第二天,一个初夏的凉爽清晨,露水还凝结在青草叶头上,忽然间一下子想起了前一天闻到的那个味道,而且通过气味的再现也瞬间想起出那个皎洁夜晚时对面女友眼睛里闪耀的双眸,这真是一个极美妙的体验呐!
味觉是可以做成产品的。我们在MUJI店里常见的香氛机,不同气味的精油,在水里融化,可以让某一种气味与某一天的天气、某一刻的心情、某一地点发生的故事,等等都形成联系。这是味觉在工业设计领域的一次展现,而且让很多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味觉的质与感。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答案是很显然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