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75:統一是否一定好?

李怡
·
·
IPFS
·
釣運後期主要分裂為統一和台獨兩條路線,林孝信兩邊都不參與,而是致力於推動在海外支援台灣的民主運動。

1982年我訪問當年七位旅美左傾青年當中,有兩位台籍人士,一是林孝信,一是郭松棻。

我第一次訪美的1979年,曾在芝加哥林孝信家住了幾天,那時有台灣來的黨外人士來訪。所謂「黨外」,就是指台灣黨禁時期國民黨以外的反對派政治人士。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觸台灣的反對派。通過林孝信的聯繫,我接著在美京華盛頓又見到被稱為「黨外祖師爺」的元老郭雨新。他們那時候應該知道我有中共背景,但都坦誠與我交換意見。

林孝信原在芝加哥大學讀物理博士班,並在美國為台灣的《科學月刊》組稿及擔任聯絡工作。1971年他投入保釣運動,出版的《芝加哥釣魚台快訊》是保釣運動壽命最長的一份。

1974年被國民黨政府吊銷護照,使他沒有了研究經費,在美國的居留也成問題,當了「黑市居民」。釣運後期主要分裂為統一和台獨兩條路線,林孝信兩邊都不參與,而是致力於推動在海外支援台灣的民主運動。他認為統一、認同中共,所追尋的,是他和台灣人都不了解的事物。台獨並不實際,而台灣民主運動卻是他們認識和可以實際致力的。他認為釣運不應導致反台獨,中共亦毋須反台獨,反台獨實際上損害多數台灣人要求作主的感情。林孝信並不反中,他和當年的許多黨外人士一樣,希望中共支持他們在台灣的民主運動。但許多黨外人士跟中共接觸及到大陸訪問以後,發現原來中共更願意支持國民黨,而真正反對的就是台灣人當家作主。

台灣實現民主之後,林孝信在1997年得以回台。返台後,致力推動社區大學,希望藉着知識傳播,讓社會更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他在台灣推廣通識教育,擔任多個推廣通識團體的公職,不倦地夜以繼日工作,他妻子說他常常一天當三天用。在2015年12月患癌病逝。

1982年訪問後,我再也沒有見過林孝信,在跟他短短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一個台灣人可以為台灣獻身到怎樣程度。

郭松棻是保釣積極分子,並最早在加州柏克萊保釣會將釣運推向中國統一運動。郭是小說作家,在留美時期,左傾思潮狂熱,他沉迷當時西方左翼追求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他看到中國《人民畫報》上的民兵,覺得連槍都可以發給人民,這個國家的人民多麼有權。然而,當他1974年去中國訪問42天,整個經驗卻像一場惡夢,雖然被接待被引導,但他以在中國社會生活的設身處地去思考,感到人民的生存權利和自由都不被尊重。他反省自己推動統運,「不能不說是受中國宣傳品的統戰,而產生對中國的不實看法,其實那時候中國人民正陷於四人幫時代的絕境。」

1979年我去美國,與幾個在聯合國工作的前保釣積極分子交談,其他幾個人都還能夠諒解《七十年代》前幾年刊登許多「非常有用的白痴」的訪華文章,覺得勢非得已,但郭松棻不能諒解,他說他已經「拒絕看《七十年代》」了,他當面向我表達憤怒之情,使我印象深刻,不能不深自檢視自己的過去。1982年訪問郭松棻時,他仍然醉心於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思潮,但對中國的事情已毫不關心。1989年六四,旅美華人大多極為悲憤,那一年我見到郭松棻,他對這事件一言不發,彷彿與他毫無關係。從保釣時對中國的熱衷,到這時的冷漠,這是對自己的思想認識多麼忠誠、多麼認真的人,才會有的哀莫大於心死的表現呀。

郭松棻2005年7月於紐約病逝。他妻子李渝也是作家,2014年在紐約自殺身亡。郭松棻之弟郭松年說,這十年,李渝一直走不出喪夫的陰影。兩夫妻是忠於自己思想的壓抑悲劇。

1979年4月,我在香港邀約了一些學者和意見領袖,舉辦一次「中國統一前景座談會」。那時候,《七十年代》擺明是左派雜誌,許多被邀約者都拒絕參加,因為想當然會是中共的統一觀點所主導。但仍然有右派政論家徐東濱和中國問題專家金思愷參加。左派的就有《新晚報》總編輯羅孚。當時無論左右,都認為統一是天經地義的,但有幾位在中文大學任教的台籍學者,出席這座談會,並提出對當時來說頗具震撼性的說詞。其中翁松燃教授提出:談統一問題,若在中國大陸談是一個方向,在台灣談是另一個方向,都無法真正暢談,而在香港談就不一樣了,可以暢所欲言,也就是說,香港的存在,對於我們討論問題有相當的好處。這是因為香港還未統一,統一就不能了。因此他提出問題:統一是否一定好,不統一是否一定不好。

這段話,在當時香港左右派的參與者聽來,無疑相當刺耳,但又很真實。我也因這段話,而在思想認識上有了深切的反思:世界上應該沒有什麼天經地義不變的「真理」吧。

林孝信
郭松棻

(原文發佈於10月15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李怡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敗者回憶錄198:想忘記,又不能忘記的過去

失敗者回憶錄197:年輕人化解民主派的分裂

失敗者回憶錄196:伊麗莎白二世與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