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專案筆記 #32》開發新產品,請試試「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 數位產品功能這麼多,要怎樣安排時程?(3/4) — HeroMi未命名

HeroMi/Jason
·
·
IPFS
·

出社會大約八年的時間,換過兩間公司,卻從來沒有自己主導過一個產品,直到第三間公司,那時候要舉辦一個大型的行銷活動,需要有新的遊戲主題可以搭配,才有機會自己完全主導這個遊戲的設計和執行過程,很幸運的,成績還算不錯。

就在第三間公司離開後,心想自己必須要有一個從無到有的產品開發經驗,於是花了大約半年的時間,和朋友弄了一個APP,這時候才算是真正讓自己「開發新產品」。

在上一篇《六步驟,讓你在維護專案活下來》中提到,往往我們加入一間公司,其實絕大多數的狀況都是加入既有的專案,成為團隊中的一成員,很少很少有機會,可以讓你主導一個新的項目、新的計畫、新的產品。就算有,也會是資深的同事,不太可能會是剛加入公司的新成員。

雖然在過往任職過的公司中,有些公司會有「創意提案」,有些會有「產品提案」,但是,真的通過提案後可以落實的,非常非常的少。

那,這些提案不好嗎?

其實並不是提案不好,而是這些提案並無法真正地創造「價值」,簡單講,就是無法創造「直接營收」。

更多的狀況,都是老闆突然就說,我們現在要開發一個「OO系統」,然後某某PM就被交辦這件事,對於老闆來說,這些「OO系統」就是相對可以創造價值的產品,不管是帶入營收也好、或者是滿足某個重要客戶。

如果是這種狀況,我們應該怎麼辦?

■ 想辦法具備該領域的產品知識

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先具備該領域的產品知識」,如果老闆突然說要開發「電商平台」,起碼要能理解「電商平台」是什麼吧?

由於我們現在都很常在「PCHome、momo、蝦皮」等電商平台消費,對於消費的流程或體驗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換成是一個不一定熟悉的領域呢?例如:區塊鏈,聽過但是不一定熟悉。

如果老闆說,我們要做一個「區塊鏈上的電商平台」,這時候要怎麼辦?總不能心裡罵個「X」,問題就解決了吧。

雖然區塊鏈已經發展一段時間,電商平台更是發展很久的項目,這兩個結合起來就變成很「特別」的項目。

然後,千萬不要去問老闆「你想做什麼產品?」,因為老闆自己也不清楚,所以也講不清楚,更不要去問他規格,因為這是團隊的工作,更是PM要完成的任務,而老闆看的是商業價值、市場潛力和未來商機。所以要問的話,請和老闆商量「看到怎樣的商業機會」、「有聽到那些痛點需要被解決」。

盡可能去理解老闆「為什麼想做這樣的產品」。

如果聽不懂老闆在說什麼,請盡速去Google,去問ChatGPT,去問問職場前輩,收集資訊,等到對該領域的產品知識基礎的輪廓後,其實才有辦法進一步討論。

■ 尋求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這些年,常常可以聽到「最小可行性產品(MVP)」,那什麼是最小可行性產品呢?讓我們看看《維基百科》怎麼說。

最小可行性產品是新產品開發中的名詞,是指有部份機能,恰好可以讓設計者表達其核心設計概念的產品。設計者可以進行驗證式學習,根據使用者的回饋,進一步了解使用情形,並且繼續開發此產品。

—《維基百科》

到這邊,問題來了,什麼是「最小可行性產品」呢?我們要如何知道一個產品的「那些部分機能」,可以讓設計者「表達其核心設計概念」?

這邊是最讓人困惑的一點,請問,一個在「區塊鏈上的電商平台」,究竟哪個部分是屬於「最小可行性產品」的範疇,是電商?區塊鏈?還是其他的部分?

所以關鍵要回到「目標市場」,如下圖所示。在確認「最小可行性」之前,要先釐清這個產品到底要做甚麼?想解決什麼問題?產品用戶到底是誰?或是創造怎樣的價值?才能進一步去思考「最小可行性」的功能要那些。

■ 步驟一:決定你的「目標市場」

以剛剛提到的「區塊鏈上的電商平台」為例。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在這個平台上,主要使用的對象是誰,學生?上班族?還是長輩?這時候我們可以先針對「區塊鏈上的電商平台」這個項目,進行拆解,可能有下列幾個:

1. 了解區塊鏈,熟悉虛擬貨幣的族群
2. 願意使用電商平台的族群
3. 有消費力

我們可以嘗試畫出如下圖的交集圖。

然後進一步的思考,描繪目標族群的輪廓。

於是,可以設定我們的目標市場為「35歲以上,年收百萬,願意透過電商購買3C或稀有商品的男性工程師其實,這個步驟就是在思考「人物誌 (Persona)」,起碼我們要知道,做出來的產品要賣給誰。

■ 步驟二:思考產品可提供的「價值」

當我們已經設定好要把產品賣給誰的時候,接下來就是要思考「產品的商業價值」。

這邊可以思考一個問題,身為一名PM,都知道我們在執行的是一個產品,或是一個專案。但是,其實需要往商業的世界再跨一步,,只要這個產品不具備商業價值,就沒辦法稱為「產品」,充其量只能稱之為「作品」。

當我們在思考產品的時候,需要把產品的「商業價值」放在心裡,只有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才能真正帶來獲益。

而提供的「商業價值」,不外乎「省時」、「省力」、「解痛點」。

以「區塊鏈上的電商平台」這個產品來說,我能在這三個點上思考新的價值嗎?

在「省時」上,如何讓用戶可以用更快的方式取得產品或服務,或完成任務。
在「省力」上,如何讓用戶可以用更少的人力、或更精簡的流程,完成任務。
在「解痛點」上,如何利用區塊鏈的特性,解決電商平台上面會遇到的問題。

例如:以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似乎可以避免用戶買到假貨,或許這是可以著眼的點。

當然,也有人會說,可以幫電商平台串接虛擬貨幣,這樣用戶就可以直接透過虛擬貨幣進行消費。

這部分的想法也相當不錯,但是會衍生出另外的問題需要克服。

(1) 虛擬貨幣的取得、使用和管理,有相當的門檻,難以普及。
(2) 虛擬貨幣的價值浮動過於激烈,難以設定一個固定的價格。

■ 步驟三:思考產品應用的場域

當設定好「產品的商業價值」後,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存不存在實際應用的場域」。

很有可能,我們想得很開心,也覺得很有機會,但是,這樣的「產品應用場域」,真的存在嗎?

以「區塊鏈上的電商平台」這個例子來說,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它的應用場域,如下:

1. 建構在區塊鏈上的電商平台
2. 傳統的電商平台,但是結合了區塊鏈特性
3. 介於上述兩這之間

回來思考產品的商業價值,如果設定在「以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避免用戶買到假貨。

聰明的你,或許可以聯想到一個已經存在的應用,就叫做「NFT」。歐盟知識產權局於2022年發布一項計畫,就是希望利用區塊鏈和 NFT,來打擊假冒的商品。

■ 步驟四:思考具商業價值的功能

當我們知道產品要賣給誰、要解決怎樣的問題,而且應用場域也真實存在後,終於可以來思考「最小可行性」了。其實這個「最小可行性」,還有一個地方是模糊的,那就是「最小」,怎樣的規模叫做「小」呢?

講白話就是「用最少的錢和時間,弄出可以驗證商業價值的功能」。

如果「最少的錢和時間」,還不夠精確的話,那就以「1名工程師,5個工作日」為前提來思考,想想看哪些才是真正必要的功能。

以「以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避免用戶買到假貨。」為商業價值的話,需要驗證的就會是「如何讓實體商品結合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也就是「實體商品如何和NFT進行關聯,並進行後續實體商品的追蹤驗證」。

於是,真正需要完成的部分就會如下所列:

(1) 實體商品與NFT如何串聯?
(2) 實體商品的NFT如何追蹤?
(3) 實體商品的NFT如何驗證?

當然「1名工程師,5個工作日」只是一個概念,重點在於要盡快地將產品推出進行驗證。如果上述三個項目要完成需要6個工作日,或是2名工程師,但是要4個工作日,這樣也沒問題。關鍵在於「如何找到真正的核心功能」。

像是一般電商平台的註冊、登入、購買頁、購物車…等等的系統,雖然必要,但是並非關鍵的核心功能,在思考MVP的時候,請努力讓自己忍住不要放進任務項目。

■ 步驟五:注意,產品功能的前後相依關係

以軟體設計來說,有一個基本觀念,就是一個功能的實現,必定有其「輸入」與「輸出」。而功能與功能之間,則有時候會有「先後」的關係。

舉例來說:要完成一個「登入功能」,需要先輸入登入的帳號與密碼,在進行驗證,最後將驗證結果回傳,看看是登入成功還是失敗。

但是,登入的帳號與密碼,要先經過「註冊」這個程序,才能取得帳號與密碼。

以上述提到的核心功能,就會產生下列的前後相依關係圖:

(1) 實體商品與NFT如何串聯?
(2) 實體商品的NFT如何追蹤?
(3) 實體商品的NFT如何驗證?

但是這邊請仔細思考,「追蹤」和「驗證」似乎不一定會有先後關係,卻一定發生在「串聯」之後。

「追蹤」做的事情,可以是NFT持有者的轉移紀錄,也可以是確認這個實體商品目前的狀態,是未出貨、販售中,還是已出貨…等。針對的是「實體商品」或「NFT」目前個別的狀態。

「驗證」則是確認這個「實體商品」對應的「NFT」是否正確。

因此,功能的前後相依關係可以調整如下:

在開發「追蹤」與「驗證」的功能時,或許可以增加人手,讓這兩個功能可以同步進行,爭取完成的時間。

■ 步驟六:開始收集用戶回饋

其實,收集用戶回饋的重點在於「去哪裡收集」?

以目標市場為「35歲以上,年收百萬,願意透過電商購買3C或稀有商品的男性工程師。」的產品來說,要去哪邊找到這些用戶,並請他們提供回饋?提供下列方式給大家參考:

  1. 創建使用者測試小組:邀請目標用戶參加測試,讓他們試用產品並提供反饋。也可以安排面對面的測試會議或線上問卷調查。最有可能的來源就是身邊的朋友、同學、前同事。

  2. 社群參與:參與目標用戶相關的線上社群(FB粉專)、論壇或專業網站,主動參與討論並聽取用戶的意見和痛點。你可以提出問題、回答疑問,或與用戶進行交流,建議平時就需要多多參與一些社群,未來才有機會成為你的初始測試用戶。

  3. 隨機抽樣調查:透過電子郵件或短信發送調查問卷給一部分目標用戶,以獲得他們對產品的反饋。隨機抽樣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廣泛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信件很容易被當成垃圾信件。這部分,通常會需要透過花費一些「廣告費用」,投放在社群平台上(FB),購買電子郵件或手機名單。

■ 步驟七:讓目標用戶願意參與「產品驗證」

當我們想盡辦法知道要去哪邊接觸到目標用戶時,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如何讓他們願意參加產品驗證」,因為參與產品驗證需要花上時間,如果沒有一點點好處,為什麼我要花費我的時間做這件事。另外, 願意無私進行產品驗證的多半是身邊的朋友、同事,但是他們未必會是你的目標用戶。 

所以需要思考「參加產品驗證的好處」,以下提供一些方式參考:

  1. 提供獎勵或福利:以過往最常做的就是來參加產品驗證,並提供回饋的話,可以有車馬費1500元。像這樣直接提供有價值的獎勵,是最直接而且有效的方法。

  2. 與用戶建立互動和聯繫:在產品執行初期,就預先去各大論壇或相關粉絲團出沒、參與討論,與錢在目標用戶建立關係,等到產品有了初步的成果後,就可以優先和這些潛在用戶直接互動討論,相信也可以取得很好的回饋。

  3. 創造獨特的體驗:如果是一個很特別的產品,可以優先尋找在該領域的意見領袖,邀請這些意見領袖成為最初的體驗用戶,就像Apple,如果有機會被Apple邀請成為新產品的首波用戶,應該很少人會拒絕。

  4. 明確收益和價值:提供當產品正式上線後,承諾這些初始用戶,可以給予特殊的優惠、折扣,或是特別的福利與價值,例如有些產品會承諾初始用戶,未來如果產品正式上線,則可以讓這些用戶成為「合作夥伴」或「代理商」,透過這些用戶銷售出去的業績,則可以分潤給這些初始用戶。

■ 步驟八:取得反饋資料後,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

千萬不要覺得拿到一堆反饋資料後,就知道該怎麼做,更多的狀況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另外,也需要去辨別哪些是「有效資料」,哪些是「無效資料」。

接下來提供一些資料分析的方法,提供參考:

  1. 數據統計和可視化: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反饋數據,使用統計方法和數據可視化工具(如圖表、圖形等)來呈現數據的趨勢和模式。這可以幫助您發現用戶的共同問題和需求,推薦常用的分析工具「柏拉圖法《Pareto Chart》」。

  2. 主題分析:通過細讀和分類用戶反饋,識別出常見的主題和關鍵問題。

  3. 情感分析:使用情感分析技術來確定用戶對產品的情感傾向,例如正面、負面或中性。這可以幫助了解用戶的滿意度和情感反應,以及他們對特定功能或體驗的感受。

  4. 用戶旅程分析: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繪製用戶在產品中的整個旅程,包括關注點、行為和轉化點。這可以協助確定用戶在哪些環節遇到問題或有改進的機會。最常應用在網頁追蹤上,例如網頁的進入點、跳出頁、停留時間…等。

  5. 交叉分析:將不同維度的反饋數據進行交叉分析,例如用戶屬性(年齡、收入等)、使用習慣、購買行為等,以了解不同用戶群體的不同需求和反應。

  6. 用戶洞察和用戶畫像:根據用戶反饋和分析結果,形成對目標用戶的深入理解。另外,也可與當時設定的「人物誌」進行比對,驗證是否如當時想像。

■ 步驟九:重新思考方向,再安排優化與修正

當收集完反饋,也進行分析後,依據分析的結果,這時候應該會有一連串需要調整的項目,和數不清的Bug和建議。這時候不要急著請工程師進行處理,更重要的應該是「再次確認產品方向」,如果方向不需要調整的話,再針對這個方向去思考,哪些項目是真正要處理的核心。

《延伸閱讀:如何安排產品開發的先後順序

■ 步驟十:安排版本更新,進行經驗學習

當修正完成後,後續步驟就是進行版本更新,但是更重要的環節是「經驗學習」。

雖然我們知道,在軟體開發過程中,「版本管理」是很重要的觀念,但是在初期驗證階段,與其堅持在「正確的版本管理」流程,不如著重在「經驗學習」。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階段性的不同,在初期「最小可行性產品」階段,重要的是「確認是否存在商業價值」,如果不存在,就會直接進行專案階段的結束,整個開發過程是不是嚴謹、標準化,其實不是重點。

但是每一次驗證的結果,都可以讓團隊對於「商業」更加的了解,一次一次的驗證,就可能逐步往具備「商業價值」的產品發展,也更有可能建構出「賣錢的產品」。

■ 結論

開發一個新產品時,很多前輩、專家都會提到「最小可行性產品(MVP)」,可是執行起來,我想像的MVP和你想像的MVP,似乎不見得一樣。

然後,這個MVP是不是真的具有「商業價值」,也不清楚,需要實際進入市場驗證才知道。

於是這樣過程,將會反覆進行,直到「商業價值」逐漸成形,進而確立「商業模式」,這樣的產品才會有更高的成功率,我們存活下來的成功率也才會更高。

如果還想具體了解更詳細的操作和步驟,歡迎找我諮詢,也歡迎留言或寫Email給我,希望可以幫到正在和新產品搏鬥的你。

《歡迎加我好友,陪你解決數位產品的大小問題》

大家好,我是 數位產品開發教練 – 陳俊聖/廣三/HeroMi
17年數位產品開發經驗。經手至少80個大小專案。
擅長解決與工程師的溝通問題,幫你建構工程思維。

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發信給我,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的信箱:info@hero-mi.com
我的LINE OA:@hero-mi
歡迎加入粉絲團:數位產品開發教練 – 陳俊聖/廣三/HeroMi

*本站所有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利用、引用、轉載,但是歡迎按讚、訂閱、分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eroMi/Jason大家好,我是 數位產品開發教練 – HeroMi/Jason 17年數位產品開發經驗。經手至少80個大小專案。 擅長解決與工程師的溝通問題,幫你建構工程思維。 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或發信給我,希望可以幫到你 我的信箱:info@hero-mi.com 我的BLOG:https://hero-mi.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的專案筆記 #35》軟體產品全生命週期:從商業分析到專案實現

《我的專案筆記 #34》身處軟體外包公司的PM,又該怎麼辦?- 數位產品功能這麼多,要怎樣安排時程?(補充) — HeroMi

《我的專案筆記 #33》研發或應用新技術前,請先想想「商業價值」- 數位產品功能這麼多,要怎樣安排時程?(4/4) — HeroMi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