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境能否逢生?少子化危機下的人文學科

申惠豐
·
·
IPFS
·
多數私立大學的人文學系,基本撐不過117年的末日線,第一波海嘯襲來,回頭望去,滿目瘡痍,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頭,末日的景象,沒有人能想像得到。最好的時機已過,改變不一定有用,但不變肯定就是等死.....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這兩天大學缺額問題鬧得沸沸揚揚,少子海嘯狂襲,處處重災,舉目皆瘡夷,私校幾無一倖免,而這還只是第一波,117年的「虎年大限」,才是真正的末日之戰,大家心裡都在想,明天過後,誰人留存?

大政策我無從置評,我只關心人文學科,特別在私立大學未來的可能處境以及該如何應對與發展?這兩三年來,我也寫過很多類似的文字了,急切的思索這些,理由也簡單,危機早已預見,事關學系未來與自己的飯碗,如果這是我們這一代人避不開的劫難,那就只能面對、深思、行動然後努力讓改變發生。

私校人文學科的危機絕對比想像的更嚴峻十倍,請大家務必悲觀以對,才能拋棄框架絕處逢生,本文僅代表個人意見,以下文長,請慎入…..

一、文史哲學群就讀人數,從歷年數據來看,結構始終都很穩定,就是有一批人會讀。也因為很穩定,所以很好預測,當少子化人口紅利不再時,這一批人也會穩定的減少。換言之,若在總體招生名額不變的情況下,文史哲學群的缺額率每年都會持續的攀高(人變少了),加諸台灣普遍「先公後私」的選擇邏輯作用下,這批學生最終多數都會集中到公立大學,多數私校的人文學科,可能都將不復存在。

二、實用並能滿足職業需求,是這次學生選校系的明顯趨勢,如STEM相關學系,無論公私大學,基本受挫較小。大環境(通膨、就業環境)的危機感,Z世代的價值觀(務實、功利),人力市場的需求等現實因素,左右著學生選校系的抉擇。適性揚才,聽聽就好,人力就是商品,學生們懂得很,能賦予市場價值的學系,才是最優先的選擇。

三、就這兩點,基本就可以悲觀預測,多數私立大學的傳統人文學系,絕對撐不過117年的末日線,可以去看看今年全台灣中文、華文、台文相關學系的招生率就知道了,有些學校掉的人數,可謂史詩級的慘烈,且這些缺額數,不是天花板,而是樓地板,在沒有任何改變的前提下,以後的生員只會比今年更少。太平盛世不再,人口紅利用罄,剩下來的就是市場競爭,你死我活。

四、解方強調過很多次了,就是把人文學科世俗化、行動化與商業化,先收起那些文明傳承、文化發揚聽起來宏大偉岸,但實際空泛抽象的自我定位,這些理想,先收在心裡就好,學生選系時,文化能不能傳承?文明可不可以發揚?都不是他們關心的事,他們只想知道:學這些可不可以找到工作?或者,學這個能不能讓我更有競爭力?

五、對人文學科而言,就是直擊靈魂的提問,也是學科的自我檢視,如果可以很有自信的對學生說:「這當然沒問題,我證明給你看!」,那基本這個系,就還能勉力一搏,只是,我相信,能有底氣說這話的人文學系,寥寥無幾,屈指可數,但很遺憾,要想在這場戰爭中活下來,就必須要能做到這件事。

六、目前大家都有的普遍共識,就是發展特色,從校系經營的角度來看,這肯定沒錯。但真正的困難是,發展什麼特色?該怎麼發展特色?就像之前討論過一陣子改系名,在文學後面加個傳播、文創,讓學系看起來很不一般,這不啻將改命的希望寄託於改名,真正的問題並沒解決。認真說,改系名既容易成本又低,幾乎沒有任何技術門檻,百分百可複製,大家都在系名後面加個新名詞,就算是發展特色嗎?

七、學系特色就是護城河,在市場上的獨特與稀缺性,學生因為這個特色獲得需求的滿足,且難以複製,人文學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實踐行動化策略:(1)教師將自己的領域從理論轉向實踐,從書房走入廚房。特色是「做」出來的不是「掰」出來的,創新的知識轉化自創新的經驗。(2)學系推動「真實世界學習」(Real World Learning),將教學與真實世界的現實問題結合,人文學科的存在目的,就是要用人文的知識與思維解決現實世界的真實問題,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前提是,學系的老師得落地,以及,學術圈要能走出傳統思維,去支持這麼世俗的創研路徑。

八、我非常相信,做到行動化,學系的特色,肯定可以在既有的優勢基礎上被打造出來,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越來越穩固。與行動化緊密關聯的是跨領域,由於現實世界的真實問題,永遠都是複雜系統,因此跨領域結合,是一個行動中必然發生的環節,這會加速既有學科知識在現實基礎上產生質的裂變,所謂的特色,就是在每一次裂變中,不斷生成的新事物。

九、所謂的商業性,就是人文領域的學生都必須要有一定的商業與趨勢思維,許多研究都指出,Z世代成員將遭遇工作游牧化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穩定」的職缺將會大量減少,斜槓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換言之,我們要教學生知道該怎麼利用所學「找收入」,而不是痴痴的「找工作」,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概念,特別對缺乏對應產業的人文學科而言,「收入的創造」才更具有說服力,而這前提,也是一樣,學系的發展方向、課程、教學模式是否接地氣,非常關鍵。

十、作為補充,我認為,人文學科需要推動創業教育,別的不說,在這對人文學科非常不友善的大環境底下,我們得未選擇人文的學生的未來著想。創業教育在過去都是管理學院或商學院的事,但最需要的其實是人文學系,沒有對應產業,學生就得知道怎麼創造收入,關於這部分,以後有機會再談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