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教育思考

申惠豐
·
·
IPFS
·
想寫這一篇,是因為前陣子文大中文系整併,時代的眼淚,就不多談,但在那些新聞中,AI一直是個關鍵詞,這個時代,不AI就BI,引我思考的是,有AI就不BI嗎?AI對人文學系究竟是解藥還是毒藥?如果真的必須面對,那麼該怎麼思考AI?

讓我們從OpenAI CEO Sam Altman的一段話開始。

在某次採訪中,他指出AI時代的一個核心思考:AI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它的價值還在於極大降低我們的認知成本,以無法想像的方式提升我們的能力。當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擁有這些不知疲憊且越來越聰明的虛擬專家為自己工作時,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能為彼此創造些什麼?

這段話有兩個關鍵詞是我想特別強調的:認知成本和創造。

我認為,這正是AI時代高等教育的機會和命運所在。

重新定義「學習」

首先,認知成本的降低,意味著學習模式將被重新定義。從為什麼學、怎麼學,到學什麼,都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將挑戰傳統大學的結構與組成,包括學系專業分流的制度,以及教師的角色與工作。

此外,認知成本的降低,代表自主學習效率的提升和門檻的降低。一個主動的學習者,在AI工具的加持下,獲取知識的途徑將不再依賴課堂與老師。課堂的學習,只是知識獲取的管道之一,AI出現前,這樣的學習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模式,但AI出現後,這一優勢將不復存在。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當自主學習變得更容易,學習者的目的和動機將更傾向個性化。從學習的靈活性、多元性和個人需求來看,傳統的學系專業分流制度,可能反而會抑制學生的發展,減弱他們的學習動機。

思維能力的養成將比知識學習更重要

再看學什麼的問題。當知識獲取變得容易,單純記憶知識的重要性便下降,學習將更偏向創造力、想像力、思考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思維層次的提升。教學的規劃、策略、模式、方法等都需要翻轉和改變。教師的角色也將徹底不同,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協作者。

所以,在大學教育中,簡單的「AI+X」可能並不是正確的思路,那只是一種拼湊,意義有限。更激進地說,「AI」代表的恰恰可能是那些不需要在課堂上學習的事物。以動畫為例,當AI大大降低了製作動畫的認知成本。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相關專業的技術學習便不再會是重點,講故事的創意和想像力才是人才養成的關鍵能力,其他專業也是,以此類推。

所以,我們真正該做的,是在更高的層次上,重新詮釋和定義AI時代各學科的價值,而非簡單拼裝。AI時代需要的已經不是「跨領域人才」,而是「複合型人才」。他們被要求更加靈活,更不受專業領域的限制,能夠隨時根據需求、情境、任務,去重組知識,快速學習,創新應用。

這也是為什麼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將成為關鍵。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日益複雜的問題,單純的知識學習已經無法因應未來需求,整合性的思維能力與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將成為大學最重要的任務。

大學不再培育而是孵化

在這樣的想像中,大學的定位將不再是某個特定階段的學習路徑,而是轉變為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和理念的孵化器。學習者的樣態也將更加多元,他們可能帶著自己的目標來到大學,或為了完成一個項目,或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或為了尋求機會和資源。而大學的主要任務,將是幫助他們將夢想孵化、成型、落地。

所以,必須理解,AI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詞。它是一場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改變著世界運行的方式。我們必須將AI視為一種新的時代思維。在教育領域,我們要思考如何在AI時代重新詮釋和定義自身專業的價值。如果我們不在更高層面思考變革,當AI能夠取代我們的許多專業技能時,它就不再是救星,而是威脅我們專業價值的死神。

賦能、協作、人文精神

面對這樣的時代,我的建議是,大學應制定AI素養框架,將其作為AI賦能、人機協作、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的基礎設施。對AI時代而言,問題導向的學習可能比AI技術學習本身更為重要,因為可以假設AI技術的應用將成為一種通識,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技術學習的需求。

最後,AI世代更需要人文關懷的思想高度,所有的創造與創新,都不脫以人為本的核心,數位必須有人文意識,才能深刻理解,所謂解決問題,不只是創造新事物,而是,這些創造必須要為「人」帶來情感、意義與價值的滿足。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