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進步三部曲:效率帶來的災難、集權與貧民窟
像戰鬥天使中薩雷姆(空中都市)與廢鐵鎮(貧民窟)這樣衝突對立的貧富差距設定,在 Cyberpunk 類型的故事中並不少見。但你是否也好奇過一個社會是如何演進到同時具有「高科技」與「垃圾堆」這兩個反差?或許它其實某種程度是合理的?又或者...是必然的?
我們可以想出很多種讓這樣的情節能夠發生的原因,比如在《數據壟斷之後,資本將瞄準基礎建設》當中,我曾用這樣一段文字當做結尾:
機房、網路、土地之類的實體資源,都可能是下一個戰場,在網路服務巨頭逐漸式微之後,或許我們又會回去那個線下的時代,而線下爭奪資源的最後,很可能就是小說中預言的極端階級社會樣貌。
這裡的「線下爭奪資源」就好比糧食缺乏、能源缺乏等原因,但就算沒有自然災害,也沒有宇宙來的隕石、外星人等威脅,光是人類自己發明的科技就很難避免地會走向這樣的發展,因為科技的高效率。
效率的雙面刃:脆弱與失控
人類近代社會的科技與效率,體現在各種面向,舉凡自動化、全球化、分工化,都得到了不少好處;但所有效率上的進步,都是用相對應的「脆弱性」與「不可逆性」換來的。
多樣性(堅強)vs. 單一性(脆弱)
一個效率化的例子是利用全球化的分工。全球化是人類社會在追求效率化的具體實現,它把原本以封建城邦、國家為等級的系統,擴張到將整個地球視為一個系統,藉以追求效率極大化。反而造成了每個國家的發展單調而脆弱。
因此有些國家不用生產糧食了,有些國家不用織布了,有些國家不用蓋工廠了,看似方便且經濟效益高,但實際上卻將風險集中在一起,在歌舞昇平的年代大家相安無事,一旦社會動盪,將會牽一髮動全身。
導致一旦災難出現,資源分配就開始出現問題,比如一旦中國發生問題,全世界的製造業產線就會供貨短缺。
這種狀況當然也會發生在糧食。因為生產成本的不同,很多國家大量仰賴進口糧食,比如現今的世界很容易發生類似「一旦俄羅斯不出口小麥、越南不出口稻米,很多國家就會面臨斷糧危機」的情況。
「不全球化」的歷史
如果我們回頭看封建世紀的年代,每個國家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雖然沒有廉價勞工的低成本、每個國家都要擔心自己的農產量,但一個國家欠收並不會直接導致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
聖經當中描述了瘟疫、饑荒、戰爭、死亡這四騎士,往往是伴隨著一起出現:瘟疫會讓農工業生產效率受到致命影響,接著饑荒會導致分配不均、各國利益衝突可能就會引發戰爭,這一連串的災難中則會有大量的人死亡。
而全球化會將這件事情輕易地擴展到全球,一個國家的瘟疫可以輕易變成全世界的瘟疫、一個國家的饑荒也能輕易地變成全世界的饑荒,當然就更不用講戰爭與死亡了。
功能單一性導致脆弱性,只要系統中一個地方出問題,就能讓整個系統失常,這就是全球化、高科技分工為什麼既有效率,卻也脆弱的原因。
低效率(可逆)vs. 高效率(不可逆)
除了全球化分工之外,另一個面向就是高科技帶來的效率以指數提昇,但同時也容易失控。
舉例來說,位於武漢肺炎發源地的武漢天河機場,在 2004 年底 T2 航廈開工建設時,年旅客吞吐量只有400多萬人次,到 2016 年時,天河國際機場全年旅客發送量已經超過 2000 萬人次。
這的確帶來諸多好處,但運輸科技的效率進步,同時使得病毒與細菌遠比以前容易傳播,雖然疫情並非完全是運輸方便所導致,但的確也讓防疫變得非常困難,短短幾個月,全世界已經感染超過三百萬人次,死亡也超過了二十萬,而最嚴重的美國西班牙等地,反而是離武漢非常遠的歐美國家。
同樣地,《杜拜超級機場》這個紀錄片也記錄了號稱全球最繁忙的機場,有一次因為無人機進入而緊急關閉空域,導致所有班機延誤,十幾分鐘後就損失了幾十萬美金,這也是效率的雙面刃:高效率很容易就會失控。
高效率導致低可逆性:一旦效率超過人類能即時修復的能力範圍,要著手修復時可能已經造成大量的災難,這就是病毒傳播、核武等例子容易造成的不可逆性
另一個很生活的例子是在《脆弱的高效率實例:欺騙 Google 地圖》這篇短文中,我用了 Google 地圖曾經被一個人「欺騙」,導致整條路況看似塞爆,實際上卻非常空曠的事件,來說明高效率是如何達到脆弱性,也讓大家很容易想像到有心人士可以如何利用這種「效率」做一些危險的計畫。
災難+集權=貧民區
另一個效率的產物是高度集權,因為效率高了,機器能夠輕易地超過人的勞動力,因此每個人的生產力開始出現量級上的差異,一個富豪就能擁有百萬人的生產力,因此權力勢必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貧富差距也就變得嚴重。
效率導致不可逆的災難,同時效率也導致集權;而災難加上集權,就必定會產生等級制度,進而創造出「空中都市」與被隔離的「貧民區」。
當災難發生之後,貧富差距一定會讓很多「低端」人口被犧牲,因為好處都被富人與權力者搶走了,為了避免反抗與鬥爭,「高端」人口無法避免地會建構物理性的隔離手段,讓低端人口自生自滅。
這樣的世界觀在很多未來科幻與反烏托邦的創作題材中都會看到,可能是在天上飛的島嶼,或是地面上的障壁,有的雖然看似沒有實體障礙,但某種程度也是被限制居住地區。
- 《進擊的巨人》中,牆壁看似阻擋外來的巨人,實則描述政治權力與鬥爭,牆壁代表的是貧富差距,只有某些人能住在最內層不問民間疾苦,而最外層的村莊甚至被當做誘餌與棄子使用。
- 輕小說《香格里拉》中的「阿特拉斯」只能容納 350 萬人,並且多數人民不允許移居進去,只能在地上以難民的日子面對叢林化以及地層逐漸下陷的危機。
- 一級玩家中的貧民窟:因為資源匱乏,世界上多數人都住在廢墟當中,只能躲在 VR 當中尋求心靈上的滿足。
- 戰鬥天使中的薩雷姆與廢鐵鎮。還有很多...
架空的世界觀,是幻想、預言,還是寫實
進入空中都市 vs. 貧民窟的對立狀態之後,代表天平已經失衡了,許多 Cyberpunk 世界觀的創作都是從這裡開始,而再往後,就是災難後世界題材的範疇;但修復世界的劇情似乎從來都沒有過,我們也很難想像有回復的可能。
回到現實世界,除了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創作者之外,整個社會似乎都很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性與效率,也還沒注意到科技的潛在危險性,我們正在穩步地向這樣的狀態邁進,不確定這些創作是幻想、預言,還是未來某天的寫實。
此文收錄在專題《逐漸實現的反烏托邦》,目前有以下文章,你可以在公開平台搜尋這些標題,或是到 Substack 免費訂閱《米寫糕》,同時取得發文通知及所有分類文章列表:
- 《時間的碎片化,奪走專心與放空的機會》
- 《價值的扁平化,讓我們更容易被取代》
- 《數據壟斷之後,資本將瞄準基礎建設》
- 《網路中立性與兇猛的網路服務供應商,只是未來貧富差距的一角》
- 《社群網路 Path 之死,與人腦的極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