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人生4千個禮拜

子非魚
·
·
IPFS
·
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閱讀書名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閱讀筆記

第八章 你在這裡

什麼都有最後一次

凱因斯寫道:「有『目的性的人』,永遠試圖讓自己的行為具有假想與幻想中的不朽,把那些行為帶來的利益一直往前推遲。他們不愛自己的貓,而是愛貓會生下的小貓;他們其實也不是愛小貓,只是愛小貓以後生的小貓,一直往前推,推到無窮無盡的貓生概念。對他們來講,果醬不是果醬,而是某種許諾明天會給予你的好東西,你永遠不會在今天就吃到果醬。於是,他們把果醬永遠往前推到未來,好讓煮果醬能煮出永恆性。」由於有目的性的人,不曾在此時此刻「兌現」自身行為的意義,他們得以幻想自己是全知全能的神,假裝自己對現實的影響力無限延伸到未來,感覺自己有如時間的主人。然而,他們付出昂晝的代價。他們永遠不曾在當下愛著真正的貓,也一輩子不會享受到任何實實在在的果醬。他們因為太努力善用時間,錯過了人生。


第九章 重新找回休息

娛樂的衰退

工作如今被要求當成生活的真正核心,休閒不過是恢復精神與力氣的機會,為的是能繼續做更多工作。問題出在對各式工廠的一般工人來講,工業化的工作並未有意義到可以為其而活的程度;工作是為了錢,不是因為工作本身能帶來滿足感。如今整體人生的價值(不論是工作時間或休閒時間),要看未來能換得其他什麼東西,而不是人生本身就具有價值。

諷刺的是,鼓吹增加休息時間的工會領袖與勞動改革者,最終讓勞工一天只工作八小時並週休兩天,但他們等於也推波助瀾,確立了把休閒當工具的態度。提供勞工休閒時間之所以具備正當性,不單是為了享受樂趣,而是為了其他目的。他們主張勞工可以利用額外的自由時間來提升自我,接受教育,參與文化活動。換句話說,不只是拿來放鬆而已。

病態的生產力

太像在浪費時間的活動會令我們感到不安,而且我們渴望的東西,其實和永恆的救贖沒有太大區別。只要以某種吃苦耐勞的形式,塞滿一天中的每個小時,你就能繼續相信一切努力終將帶來甜美的果實。你將抵達想像中完美的未來狀態。在那個宛如天堂的地方,每件事都會順利進行,你有限的時間不會帶來痛苦。此外,你不再有罪惡感,不再感到必須多做一些事,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或許我們不該太過意外,我們用來塞滿休閒時間的活動,不只愈來愈像工作,如同SoulCycle飛輪課程或CrossFit健身的例子,那些活動有時還像是某種肉體的懲罰。有罪之人靠著鞭打自己,急著在無法挽回之前,消除身上的懶散汙點。

若要為了休息而休息,為了享受懶洋洋而懶洋洋,首先你必須接受事情就是這樣了:你的日子不會前進到某種幸福美滿的未來狀態。抱持那種假設過日子,等同於讓我們的四千個禮拜一點一滴失去價值。


📝閱讀心得

如同《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這類暢銷書,總會讓我心中「怪怪的」警鈴大作,這是因為預設了「生產力至上」的框架,社會將「生產力=價值」,就算喜憨兒、身心障礙人士也要有生產力來營造生命有價值、對社會有貢獻的激勵故事。

不過卻也不願意承認「沒有生產力的人,對社會來說沒有價值」,舊世代人批評新世代以自我中心:「對社會沒有貢獻,就是廢人。」乍聽之下非常有理,不過當舊世代離開職場、退休後,新世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沒有生產力的廢物」除了適用給年輕人扣帽子、同時不免適用於老人、殘障,這也導致老人、殘障需繼續用生產力來鞭策自己有所價值的迴圈。

這本書還有很多觀點,如效率陷阱、方便陷阱、時間有限性與意義的關係,作者偏向情感型寫作,我自己會將寫作方式簡單劃分為理智型與情感型:

  • 理智型寫作:先有大綱,再寫內容。

  • 情感型寫作:先寫內容,再立大綱。

情感型寫作偏向一氣呵成,再想標題,所以有時會有跑題的感覺,因為作者也是照著感覺寫,筆記比較難像共筆條列式整理,不過相較於理智型的犀利,情感型比較偏向耳濡目染式的薰陶。

而以本書延伸閱讀了《無所事事的哲學》、《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二書,內容其實沒很吸引我,第二本翻了翻就棄讀了,把圖書館當書架就是有這好處,棄讀也不痛不癢、以後想讀還可再借。之後再看看有沒有類似觀點延伸的書籍。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子非魚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