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14《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07:沒那個能力,就別挑戰當霸主!

鱷魚把拔
·
·
IPFS
·
沒那個能力,就別挑戰當霸主!

──────────原文──────────

襄公七年,宋地茀星【音貝,彗星的一種】如雨,與雨偕下;六鶂退蜚,風疾也。

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不聽。秋,諸侯會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襄公以伐宋。冬,會于亳,以釋宋公。子魚曰:「禍猶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于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

楚成王已救鄭,鄭享之;去而取鄭二姬以歸。叔瞻曰:「成王無禮,其不沒乎?為禮卒於無別,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晉公子重耳過宋,襄公以傷於楚,欲得晉援,厚禮重耳以馬二十乘。

十四年夏,襄公病傷於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翻譯──────────

宋襄公在位第七年,宋國的領土上慧星像雨一樣,與雨一起落下,六隻鶂【音意,一種水鳥】倒退著飛行,因為風力過猛的緣故。

宋襄公在位第八年,齊桓公去世,宋國想主持諸侯盟會。

宋襄公在位第十二年春天,宋襄公要在「鹿上」那裡召開盟會,請求楚國說服各諸侯擁護他,楚國人答應了他。

公子「目夷」【補充,宋襄公的庶兄】勸諫說:「小國爭當盟主,這是災禍。」宋襄公不聽勸說。

這年秋天,各諸侯在「盂邑」這個地方與宋襄公進行會盟。

目夷說:「災禍不就在這裡嗎?國君的欲望太大了,怎麽能承受得了呢!」

就在此時,楚國捉住了宋襄公,並起兵討伐宋國。

這年冬天,諸侯們再次在「毫」這裡舉行會盟,楚國才釋放了宋襄公。

子魚【補充:也就是目夷,他的字是子魚】說:「災禍還沒有結束。」

宋襄公在位第十三年夏天,宋國討伐鄭國。

子魚說:「災禍就在這裡了。」

這年秋天,楚國出兵討伐宋國,藉此援救鄭國。宋襄公打算要對楚國開戰。

子魚進諫說:「上天拋棄『商』很久了,不可以開戰。」

這年冬天,十一月,宋襄公在「泓水」邊與「楚成王」作戰。楚軍渡河沒完全渡過時,目夷說:

「敵眾我寡,要趁他們還沒完全渡河時攻打他們。」宋襄公不聽目夷的意見。

等到楚軍渡完河,但還沒有列成陣勢時,目夷又建議說:「可以攻打了。」

宋襄公卻說:「等他們完全列好陣勢再打。」

楚軍陣勢列好後,宋軍才出戰。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的大腿還受了傷。宋國國都裡的人都怨恨襄公。

宋襄公說:「君子不在他人處於危險之地的時候困窘他,更不擊鼓攻擊還沒擺好陣勢的敵人。」

子魚說:「軍隊作戰以打勝仗為為功績,何必說那些庸俗平常的理論!一定要像您所說的那樣做,那就去當奴隸侍奉他人就好了,又何必打仗呢?」

楚成王已經救援了鄭國,鄭國設酒宴款待他。楚成王離去的時候,娶了鄭國國君的兩個侍妾,並帶回楚國去。

【補充:鄭國大夫】叔瞻說:「楚成王不懂禮節,大概不會善終吧?本來以禮相待,但最後竟然內外男女無別,從這件事情上就知道他絕不可能成就霸業的。」

這一年,晉國公子「重耳」經過宋國,宋襄公因為被楚國打傷,想得到晉國的援助,於是用厚重的禮儀接待重耳,贈送給他八十匹馬。

宋襄公在位第十四年夏天,襄公在泓水之戰時的腿傷發作,而終於病逝,兒子「宋成公」「王臣」即位。

 

─────────解說與心得─────────

延續上一篇的內容,宋國的新國君──宋襄公上任了。這位「春秋五霸」的人選之一,也標榜「尊王攘夷」的宋襄公,在上任之前,曾經跟病重的父親說,希望把國君之位讓給庶出的哥哥。不過,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在遵循禮制下,仍堅持讓這個「謙讓」的孩子繼承君位。只不過,這個曾打算讓出君位的宋襄公,其實有他堅持與固執的地方。

從司馬遷的這幾段內容來看,宋襄公其實很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其實春秋時代的「霸主」,就是有能力叫大家來一起開會的人。這種人一定得有實力,大夥才會乖乖前來開會。然而,小小的宋國真的有辦法接替齊國號召大家來開會嗎?看起來是有點困難的。為此,宋襄公想到的解決方法是,拉攏楚國,藉由楚國的名聲來號令諸侯。

然而,藉由楚國的力量才把大家叫來開會的宋襄公,卻也因此被實力更強的楚國人擄走。為何楚國不自己稱霸呢?我想,應該是因為楚國就是中原各諸侯眼中的「蠻夷」,所以根本就不具備稱霸資格,才會選擇幫宋國號召各國,甚至進而綁架宋襄公吧!?

顏面盡失的宋襄公,明知無法跟楚國對抗下,只好把怒火發在旁邊的鄭國身上,卻也因此惹來楚國的攻擊。因此,這場赫赫有名的「泓水之戰」就此展開。然而,沒有兵力優勢的宋國,竟然不打算趁人之危,而是等到楚國軍隊渡完河、擺好陣行後,才正式展開攻擊。結果,恪守禮儀的宋國慘敗,中原各國眼中的蠻夷之邦──楚國大勝。

為何宋襄公會如此的「迂腐」呢?

我想,宋襄公或許本來是希望用這種「文明」方式獲得認可,進而讓敵人們都倒向宋國。但事實上卻是沒有人在乎宋襄公的恪守禮制,大家只在乎勝敗而已。在這場戰爭期間,宋襄公的哥哥──目夷,也就是「子魚」多次勸諫,宋襄公竟然一次都不聽。倘若宋襄公真能聽從子魚的建議,實力較弱的宋國真的有機會打贏楚國,進而成為中原的霸主嗎?!

我想,這或許也是宋襄公曾思考過的點吧!?

倘若宋國真的靠這種方式打敗楚國,真的能獲得中原各諸侯國的認可嗎?大夥會不會反而認為這個霸主是靠趁人之危的方式獲勝,根本沒有資格成為霸主!?或許正因為想得更「遠」,所以宋襄公才會自始至終都堅持要跟楚國正面對決吧!?

可惜的是,宋國本來就沒有稱霸的實力,正面對決是不可能打敗楚國的,就像他哥哥說的「小國爭盟,禍也」一樣,宋國本來就不該去爭取當霸主的。換言之,沒有實力去爭霸主資格,卻又很想繼承霸主身分的宋襄公,在不想用旁門左道獲勝下,他的悲劇注定是「必然」發生的。

回到最初的狀況,倘若當年宋襄公真的成功讓位給哥哥,也就是那位勸他別去爭霸,還有勸他偷襲楚國的子魚的話,宋國的歷史或許會變得更不一樣吧!?但沒有稱霸本錢的宋國也就更不可能名列「春秋五霸」了!?換言之,雖然宋襄公的失敗是必然的,但至少想繼承齊國霸業,又不玩偷襲等手段的他讓宋國的歷史被更多人記住,這或許就是「宋襄公式」的浪漫吧!?這曇花一現的輝煌,讓宋國在歷史上留下了紀錄。

最後,打敗宋襄公的楚成王,終究露出無禮的內在。楚國是否能夠稱霸?還得看中原是否有人可以阻擋楚國才行。但失去因傷病逝的宋襄公後,宋國還有什麼機會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