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札記|突襲安全區 (Quo Vadis, Aida?)
你往何處去?
- 電影:《突襲安全區》(Quo Vadis, Aida?) (2020)
- 導演:Jasmila Zbanic
當戰爭來到家門,可以做些甚麼?1995年7月,宣布獨立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遭到塞爾維亞共和國出兵攻打,塞軍入侵波斯尼亞小鎮斯雷布民察城 (Srebrenica) ——聯合國劃定禁止交戰的安全區。塞軍無視聯合國的最後通牒攻佔小鎮,數以萬計的難民湧到聯合國荷蘭部隊的基地尋求庇護,但基地根本無法容納大量難民。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聯合國總部官員的無能,只懂譴責卻對武裝分子的軍事入侵無力阻止。維和部隊裝備落後,總部卻拒絕提供任何支援,部隊長官感到憤怒和無奈,不但無力幫助基地外的難民,更成為甕中之鱉,在塞軍的死亡威脅下步步為營。
故事的主角Aida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翻譯官,她的家人就在孤立無援的30,000名難民當中,她千方百計要讓丈夫和兒子帶入基地。她不惜引薦丈夫成為難民代表與塞軍談判,又在塞軍入侵基地時讓家人在維和部隊裏躲藏。Aida是城鎮的居民,她因在聯合國工作而獲得庇護,但她卻無力幫助其他居民。Aida運用職權帶來的便利,不斷以權謀私,從觀眾看來她的舉動是過分、自私自利。故事沒有清楚表明箇中因由,但隨着事情發展,真相慢慢浮現。
沒有飛機大炮戰火連天的場面,只有小人物的故事。一開首電影就強調改編自真人真事,劇中人物有血有肉,他們的遭遇是真實發生。基地內外都瀰漫着一種壓迫感,Aida回想一段戰前時光,在舞會載歌載舞,是整部電影最歡樂的場景。前景未卜,Aida與同事談起戰後想過的生活,她想回到城中做英語老師。戰爭中,每個人都想回到那段和平的日子過生活。
談判完結,塞軍聲稱要幫助難民,更要搜查聯合國基地,部隊長官無可奈何下首肯。不久,塞軍違諾派送巴士分批接載大批難民,男女分開接送。「終於完結了!」民眾以為終於可以受到保護,他們卻不知道巴士的目的地,身不由己,亦沒有拒絕的自由。維和部隊長官縱然氣憤卻無可奈可,只好撤守當地以保護部隊成員。
Aida為保家人,奮力將家人名字加上保護名單,不惜一切。她奔波地穿梭基地,找印刷通行證的機器、找上級力陳,用盡最後的方法。她跪在地下苦苦哀求,卻無功而還,丈夫和兒子被送到塞軍部隊,Aida傷心欲絕。
來到揭曉時刻,載滿波斯尼亞男人的巴士來到會堂之外,他們抱着頭被塞軍趕至禮堂關上門,塞軍把槍擱在窗口向着他們大肆開槍屠殺。導演刻意不呈現槍殺的血腥畫面,觀眾只看到會堂外的兩架軍車,想像更添震撼,令人心寒。一輪槍聲過後,回到寂靜,心中悸動難以平伏。原來她知道,丈夫兒子命懸一線。將心比己,若果是你也會像她一樣,用盡一切方法,阻止丈夫兒子若入敵軍手中,拯救他們。那你就明白Aida堅持將家人名字加上名單上時的激動。你可以說這是戰爭下的人性,也是Aida作為妻子、作為兩個兒子母親的愛。
電影場面調度 (mise-en-scene) 亦見出色,除了以上提及屠殺的一場,Aida認屍骸的一場亦令人印象深刻。鏡頭拍攝Aida走過一個個屍骸,許多都是屍骨不全,被泥土侵蝕過的衣服就放在屍骸旁。導演在這幕以長鏡頭呈現真實感,讓觀眾置身於Aida的悲痛中。她在云云屍骸中認出兩個兒子,坐在兩個屍骸之間痛哭,拿起兒子遺下的一雙鞋子、摸着骸骨痛哭,不禁令人心酸。
電影所呈現的歷史事件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Srebrenica massacre),是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種族清洗滅絕和屠殺,死亡人數逾8,000人,事件成為了波斯尼亞人的傷痛。
劇名中的「Quo Vadis」是拉丁語,其意思是「你往何處去」。當戰火來臨時,Aida被夾在聯合國與難民之間,身不由己,盡了力但拯救不了村民、拯救不了鄰居,最後連家人都拯救不了。故事尾聲,Aida終於回到學校教書,鏡頭展現一張張天真爛漫的小孩笑臉,映照戰爭暴行的殘忍無情。悲劇過後,還是要過生活,波斯尼亞的倖存者可以釋懷嗎?
當戰火來臨時,你往何處去?
電影海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