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走路這回事:深夜圖書館
三月第二天晚上,抱著筆電來到一公里外的圖書館寫作,由9點寫到11:45分,被東南亞籍的警衛善意提醒為止,這陣子回來後深夜來這裡好多次了,他指著自己手錶用半調子的廣東話說:「狗鐘啦(時間夠了)」雖然還沒寫完,也只好捲席逃離現場。
步出圖書館門口,看到前面暗下來的澳門街,突然又想記錄一下。
於是又開始在澳門走路。
這次全長一公里的路程,由上方出發地「沙梨頭圖書館」,到下方司打口我家附近,要13 -15分鐘。之所以時間上不確定,是因為沒有沿著主道「巴素打爾古街」走,想避開車多的路段,走了內街。
好,走起。
步出圖書館的情景。地板是馬塞克式磁磚,在澳門隨處可見。但幾可肯定不是舊建築原有的,因為在我記憶中,圖書館前身就只是一排破舊的矮騎樓,沒有這麼「西化」。國高中時深夜踢完球都會快步走過,因為整排舊房子著實有點陰深。
出國後不久,政府說要將它們改建成公共圖書館,更說要營業至深夜十二點。當下好興奮,想說家附近終於不再只有賭場了。結果還未有機會參觀,前幾年天鴿風災就把它泡壞了,又關門好幾年,到近年才重開。偉哉我大澳門政府「德政」。
誤攝入旁邊不想出鏡的中年人,說聲抱歉。發現深夜圖書館的中老年男性不少,有趣有趣。
還是五分鐘拍攝一次。看地圖就知道圖書館位於港口附近,所以這些地段都有超多的水溝蓋,加強去水功能。但多年來成效不彰,天鴿風災訴說一切。偉哉我大澳門政府。
圖中間是紅色郵筒,現在好多澳門郵筒都電子化了,可以用各種電子方式購買郵票。問題是多少人還會寫信?我這種每星期都要寄明信片給女友的吧,每次投下去都是到底「咚」的一聲。
放眼望去是騎樓型成的放射性景觀,騎樓支柱由遠至近重疊。還挺像王家衛的電影場景,雖然我只看過《重慶森林》。
內街街景。發覺五分鐘拍一張的設定還挺白痴的,會錯過很多街景,然後拍一張沒有主題的照片。
右邊較新的大樓與內街左邊的老舊唐樓形成某種對比,不過這在澳門舊區隨處可見。然後再往前走10米,左手邊的明亮綠白色歐陸建築,看來別緻,那是置於社區的「摩卡娛樂場」。厲害吧,就說澳門到處都是賭場,越別緻的建築,越可能是賭場。
再前面的一個黃黑直式招牌,其實寫著「富城賓館」。賓館就開在旅遊區干道新馬路旁,初中時坐巴士經過往玻璃大門看去,疑惑為何每次大堂都坐著好些女人,再長大才知道這區也是出名的紅燈區,想來賭場附近有這產業鏈,也是合理。
距離我家3分鐘路程最後一張照片。
沒什麼好說的,這段路的深夜記憶還是與踢球回家的記憶相伴。那時候12點走到這裡,偶然會遇到一群花枝招展的泰國變性人,聽說是去賭場提供服務。我們每次經過都會被叫「靚仔」,有被調戲的感覺,老實說那時會覺得頗噁心。
後來上大學後知道的多了,對他/她們的想像也多了。可能不全是性服務者?可能是20萬東南亞移工晚上的一種解放方法?不過這次回來沒遇到過,疫情影響吧。我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