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活動 │ 30後文字工作人生
踏入自由文字工作是三十階段裡的意外。我從小並不排斥寫作,拿過幾次作文比賽第一名,國中畢業時,級任老師在最後一篇周記評語中寫著我適合當作家,但僅此而已,我從沒想過把寫作當成職業。
會靠文字吃飯,是從三十的某年開始,我一搬回台灣就直接回到鄉下老家,沒有在學術圈就業的意思。我好奇時代怎麼發生在這麼一個小農村,基於一種莫名的動機,我開始紀錄家鄉小人物的故事,先從每晚與我共進晚餐的爺爺開始,然後自費出版了一本書,之後,就莫名其妙的和文字一起走到現在了。
我的三十階段幾乎都和文字相伴,我並非是對文學創作狂熱的人,而是喜歡紀錄各種生命樣貌,寫作是把這些故事表達出來的方式。相較於音樂、繪畫、攝影,我只是對文字表達比較在行而已。
踏入文字工作的頭幾年,身邊老叫我「找個正職」的聲音不斷。長輩的行為還挺矛盾,文章刊出時,當你還在為已經被印出來的錯字或任何沒寫好的段落而想殺了自己時,長輩驕傲的不可思議。但沒任何產出時我什麼都不是,長輩不斷耳提面命趕快去找「正事」做,去做個短期約聘都好,領月薪最重要的意義是證明給別人看自己有穩定工作、沒有當米蟲。
不知道是長輩放棄了,還是發現我這些超乎他們想像的行徑竟然還能賺到錢,這些聲音再後來幾年就消失了。我想這是我從事文字工作以來最讓我自豪的地方:只要清楚自己的目標,了解自己喜歡聽故事、傳達故事的熱情,而且還能賺到錢,身旁的質疑和歧視,我從來不放進心理 (偶爾生氣反駁),這條路最大的敵人其實還是自己,你是否過得去藏在自己內心和人生未來的那個坎?。
若你考慮當個自由工作者,推薦@劉揚銘 的《離開公司,我過的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作者不藏私的分享這條路的種種注意事項,筆調坦率,和我這幾年的自由文字工作經驗有很多共同點。唯獨比較明顯的差別是我在鄉下生活,作者在台北生活,鄉下案源明顯少很多,接案種類也比較少,但條路上的所見所知與心境和作者很類似,推薦想要從事自由工作的人必讀。
三十階段,在人生最顛峰的階段選擇鄉居
我不否認時而會後悔居住在鄉下這件事。都市的人脈、案源、資訊刺激、補助等資源無疑豐富許多。在鄉下開啟寫作生涯的文字工作者很難有響亮的職稱,因為這裡除了少數的駐地記者,沒有什麼可讓文字工作者投履歷的公司行號,所以你不會是個總編、主編、知名媒體記者,除非推出什麼曠世巨作、人脈深又廣、得過了不得的大獎,否則這輩子除了是個文字工大概還是文字工。另一條路就是自己開公司,給自己掛個老闆或主管頭銜,但在鄉村地區開出版、文字產業類的公司,除非你對資源渠道、人脈、資金、市場有十足把握,萬一失敗了,等於拿錢給自己買工作還背債,我深知自己資金不足,膽子也沒那麼大。
在三十階段的某年生日,我深知自己已經無法回頭了。認分的接受這個現實後,往後的目標其實更清楚。若沒有職業頭銜,自由工作之路有兩個重點:一、努力創作更多作品、精進技能,並累積個人口碑。(作品的「質」與「量」可視個人目標調整);二、 認真累積財富。
一、 累積並精進作品,並發現自己的利基點
沒有職場上的頭銜,就必須認真思考職場外的自由能為你帶來什麼優勢並善用它。例如有位地方行銷刊物的編輯曾對我說,找我寫的某篇文是這本充滿商業推廣氣息中唯一一篇沒有商業氣息的文章,這正是編輯要的。這種圈外的「野生感」有時能和圈內促成良好的合作與互補。
沒有被社會大眾和親友認定的正式職業頭銜,路還是很多。既然當初選了這條路,那就努力從創作的自由、選擇的自由、甚至拒絕的自由中開啟各種人生的可能。若缺少職涯履歷的積累,那就認真累積作品集。思考是否搬來鄉下居住時,先拋開鄉村的唯美濾鏡,認真釐清自己是否能面對一個擁有作品集但缺乏職涯頭銜、也不可能有升遷機會的自己?這個問題的答案決定了地點的挑選。如果你在眾多現實因素考量下,還是選擇居住在鄉下,那麼你只有一途:認真追求作品的品質,讓作品來替你證明。一球一球投、一球一球打就對了,多方嘗試,看看作品能帶你到什麼地方。我認為文字工也是職人的一種,沒案子的時候還是要持續閱讀、練習,保持手感和文感,就像廚師不是沒客人時就不研發、不試菜、不練刀工了。沒文章產出時,是身邊和自我內在質疑最多的時候,這時是最孤獨的。覺得孤獨時,只有不斷的練習、再練習。
第二、認真累積財富
認真面對財務困難、接受錢很重要、不再對別人致富的故事嗤之以鼻,而是認真思索其訣竅,和金錢建立互相鼓舞的正向關係,是我三十階段的心境轉折。錢為何重要?因為能幫助你達到創作的自由、選擇的自由、拒絕的自由,這是我文字工作生涯最深的體悟。
相較穩定給薪的工作,自由工作者更必須把理財當成生涯重點。去年到一所大學替大傳系學生上採訪與寫作課,老師希望我在課程中提到生涯規劃,所以我在講綱放入工作規劃和理財的基本心法。老師的建議很中肯,因為我發現一些到東部或鄉下發展的年輕人與其說敗給現實,其實是敗給理財不當。因為賺不到錢或遭遇什麼環境風險導致必須離開,對自己、對這個地方都是損失。存錢一定是越早越好,適當的理財可以讓專業走得更長遠、讓人生有更多選擇的空間。年輕人還能有犯錯並調整的空間,但對三十後的中年人是越來越難的。如果你無法透過鄉居好好存錢,那我還是建議去都市打拼,雖然很多人說,出版、文字、媒體這一行在都市也存不了多少錢,但至少你還能累積(符合主流求職市場價值的)的履歷和人脈,這對往後接案還是比較有利。
在鄉下碰到財務困難的情況和在都市不同,鄉下的就業網絡很稀薄,媒體、出版社外包的案子大多發給住在都市的自由工作者。急需要錢時,這裡臨時工作機會大多是農業、餐飲、飯店類臨時工。工作機會很少,競爭者眾(六十歲的媽媽們除草、搬秧、打掃都比你靈活),所以最簡單的建議就是,一開始就不要讓自己陷入財務困難,否則結果很可能就是必須到都市重新開始,這又是進入另一個殘酷的場面了。簡言之,想搬到鄉下的自由工作者,對財務的思考和執行紀律必須非常嚴謹。
總結三十後自由工作者的職涯體悟(無關乎都市或鄉下、自由或固定工作者):
1. 讓職涯更長久的關鍵是50%專業,50%理財。這個比例可按個人狀況調整,但兩者缺一不可,這是啟動人生雙引擎的概念。萬一接不到案,理財產生的被動收入不至於讓你太焦慮,並為你打造自由創作的空間。接案賺到的錢別花光,放入理財體系繼續錢滾錢,我為自己設定一個嚴格的目標——賺來的錢不算真的錢,用賺來的錢滾出來的錢才是真的錢,這種錢才能花用(我至今尚未達成這個目標,主要是設定一個困難的目標讓自己朝那個方向努力)。三十歲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打造理財與專業雙向正循環的系統。
2. 二十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多儲蓄,三十歲時的目標是持續二十歲的任務,並創造複利,提高被動收入。我剛從事文字工作頭幾年,收入遠比現在低,存錢過程很痛苦,又缺乏成就,常質疑我這麼努力到底是為了什麼,也曾出現「看不到盡頭一氣之下想花光」的幻覺。但熬了約三、四年後,逐漸能感受到當初努力存下來的錢帶來的複利效果。
3. 請相信收入不穩定的工作也能打造穩健的財務系統,這需要自律、耐性和時間。財務安全能保障創作自由,幫助你在媒體、文字、出版業走得更長久,打造財務安全網最重要的關鍵是紀律,自由工作者所追求自由必須搭配自律。唯有自律,自由才有可能。
4. 斜槓和窮忙的差別在於:一、 專業 二、理財。一個問題就可粗略判斷:有沒有挑案的籌碼?還是總被人挑?財務安全關係到接案的機會成本,金錢和時機的關係意外的緊密,財務安全能幫助你抓住好的工作機會,反之亦然。
5. 對財務和專業都未上軌道的新手而言(至今我仍認為自己屬於這類),不可能要自由又要有錢,想兼顧兩者的唯一辦法是延遲享樂,如果你想當自由工作者,延遲享樂是基本要件。控制旅費很重要,旅遊是種自由,但當你在接案和創作上能有更多選擇,是更高層次的自由。
開口閉口都是錢,被年輕一代的讀者看成市儈的中年大嬸也沒關係。當所有自由工作者都能擺脫財務困難的魔咒,除了內心的焦慮得以舒緩,我相信這個產業的環境會連帶跟著改善。試著幻想一下,當每個自由工作者都經濟無虞(例如日劇、美劇裡那些穿著光鮮亮麗的作家或編輯),台灣的藝文產業會變成什麼樣?我相信作品能更自由、奔放、多元,產業會連帶更活絡,給薪水準會提高,廉價壓榨的狀況會越來越少見。所以我希望,自由工作者在感嘆文藝、出版、媒體就業環境不斷變差時,先從自我生活習慣和心態調整,與其等待大環境不知哪時才會出現的轉機,不如先調整自我習慣、認真儲蓄,至少這是此時此刻就可立刻開始執行並有可能改變的。期待生活中的細微關鍵習慣能引發人生的巨大改變,進而改變整個產業,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