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珠筆才是最狠的紋身工具
紋身作為具有亞文化屬性的身體改造行為,在主流社會還是存在著不少爭議,但其實不少人在九年義務教育期間就獲得了自己第一處紋身。
皮下的藍色墨水印是很多人生命中的第一次小規模紋身試點,圓珠筆則是協助他們偷嘗禁果的紮圖工具。
一塊五一支的圓珠筆能在校服上劃下難洗的汙漬,也能在身體表層埋下歲月的可視化記憶。
它堪稱紋身設備界的萬金油,除了能 cos 紋身機器外,還能順帶著把提供墨水以及勾畫草圖的角色都客串一遍。
《記憶碎片》裏的男主只有短暫的記憶,為報殺妻之仇,他用針輔以圓珠筆油墨把關於兇手的信息永久留在自己身上,作為備忘錄。
《中國胳膊》提到七八十年代紋身還是黑惡勢力外在表現那會兒,社會硬茬們都是先拿圓珠筆畫好圖案,在針尖纏上線以防止針尖刺入皮膚過多,然後蘸上墨水就往胳膊紮。
而在美國和英國的監獄裏,一桿圓珠筆就是張羅開家 pop-up 紋身店的資本。
要是恰好小時候在美術興趣班進修過,整個號子都會向你 show some respect ,就連最狠的牢頭兒也不得不親自遞上一根壓箱底的香煙。
釘書針、回形針、吉他弦,任何在監獄裏的尖銳到能刺穿皮膚的玩意兒,固定在牙刷上,就成了紋身槍,有條件的話能再配個從剃須刀上搞下的微型馬達。墨水也需要即興創作,融化的塑料、與洗發水混合的煙灰都是常見的來源。
所以在物資極度匱乏的環境下,自帶墨水和針頭的圓珠筆算得上是紋身師最趁手的紋身機器了。
用圓珠筆紋身大多是孩提時不經意的荒唐兒戲,或是牢房裏不得已的另辟蹊徑。
但在我看來,這更像是對這門傳統技藝的致敬。不是圓珠筆本身,而是這種原始粗糙到 unplugged 的手紮紋身。
早期的紋身叫刺青,是用針攜帶著墨一針一針刺進去的,墨水大多以黑色為主,時間長了圖案會呈現青色,因此得名。
1892年, Samuel O'Reilly 發明了電動紋身機設備,紋身行業隨之迎來蓬勃發展,紋身針的跳動頻率也從原來每分鐘1000次發展到現在的35000次。
在某種意義上,紋身成了某種“快消行業”,微痛快速、即做即走。
就像即時通訊工具的盛行讓人們忘記提筆寫信的樂趣,科技的進步帶來了什麽的同時,也總會帶走什麽,放在紋身上來說就是傳統的手針技藝日漸式微。
日本紋身大師三代目雕佑西早年間的所有作品都是通過手針的方式完成的,使用的紋身工具是上方綁有排針的長竹簽。
傳統手活兒紮出來的圖遠比機器產物來得更加細膩艷麗,相同面積的紋身,手針紮的針數要比電動針多出三分之一,而且手針的針更細,能刺進的顏料更多。
手針對紋身師的技術和體力有極高的要求,對被紋身者也是一種極大的煎熬,完成一副完整的作品往往需要數月到數年的時間。
“只有能夠忍受疼痛的人,才配擁有傳統紋身,才是真正的男人”,三代目雕佑西說道。
如今日本堅持在做傳統紋身的師傅不到100個,三代目雕佑西也因為年事已高加上肝功能衰竭,被迫改用電動紋身機,這樣的紋身匠人只會越來越少。
世界的另一頭,一群紋身愛好者反而重新拾起了這種 old school 的紋身方式,那是洗盡鉛華過後的返璞歸真。
Stick and poke ,即非電動紋身,不用躺在紋身椅上聽著煩人的馬達聲把身體托付給陌生人,在家自己用針和墨水即可完成,其廉價與 DIY 的屬性讓它在年輕人間迅速流行開來。
當然 DIY 也不全是好事,雖說能徹底擺脫紋身師那從因特網上 Ctrl+C/V 的爛大街圖案,得到獨一份兒的私人定製,但也隨時面臨著毀皮和感染的風險。
“就像所有的自製紋身一樣,這是一個華麗的宣言,這些東西讓我成為我,即便其中一些是醜陋的,一些是自毀的,一些是悲劇性的。”
“這些圖像可能沒有意義,但並不意味著這些紋身沒有意義,這是我生活中強烈但又不太認真的勛章。”
如果你還沒準備好紋成啥樣都義無反顧的決心,我建議你可以買一套專業的 Stick and poke 設備,再用橙子之類的練練手。
紋在腳底之類的地方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脫落的死皮也許是你最後一顆後悔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