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的原因:让奴才失望了

江上小堂
·
·
IPFS

奴才之所以甘心做奴才,除了希望获得赏赐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心理驱动力,在于他是以主子是强大的为条件的,这样他才能够拥有相对于其它人的优越感。

这种心理是中国近现代进程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在当今社会仍然广泛存在。

在中国传统社会,统治者无疑为臣民提供了这样的优越感。中原王朝比周围的政权更强盛,物质更富庶,所以,中国人有一种文化上与归属上的优越感。如孔子所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这种优越感很大程度上补偿了他们受奴役的自尊贬损。所以,他们逆来顺受,心甘情愿,甚至惟恐不得,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一般在王朝的中早期,臣民受剥夺的程度较轻,官员腐败程度较低,生活还过得下去,他们就安于接受现皇权的统治,不会造反。只有到了王朝末期,实在过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

那么,到了近代,清王朝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战中,老是搞得灰头土脸的,身上肿一块紫一块的。在这种情况下,臣民相对于西方蛮夷的优越感一再被打击,士大夫的感觉尤其强烈。其实,清朝末期由于受到西方国家的冲击,与西方的贸易,西方来华投资和搞“洋务运动”,经济和民生都有很大改善,并没有产生大量集聚的流民,就整体来讲,并没有到非要“揭竿而起”的程度。所以,清朝的革命,并非是由最底层的游离失所的流民发难,而是由中下层知识分子首先发难,“发动群众闹革命”。大多数老百姓能有口饭吃就满足了,虽然失去了文化上和归属上的优越感,也还忍得下去。当然也有“义和团”这类想为主子争脸面的粪青。

对于上层分子而言,虽然也很郁闷,但他们拥有既得利益,不至于走到清朝的对立面。而对于中下层知识分子而言,就忍不下这口气,认为清王朝失去了做主子的资格,不能给臣民带来荣光。所以,就要反对清朝,首先发难,策动其它国民反对清朝,以代替清朝统治者。其政治口号是强国,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是恢复臣民相对于外族的优越感。无非是说,跟着大清多没面子,跟着我才有面子。如果深入分析许多政治口号,都会发现有这种心理基础。比如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什么不说“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要着力强调“中国”呢?意味是相对于西方列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相对于统治者,人民并没有站起来。

无论革命党人共和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亮,他们真实的意图是成为强有力的主子,好为臣民赢回相对于外族的优越感,从而换取对臣民的驱使和奴役。许多国民也愿意如此交换。在这一点上,共产党做得最好。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容易明白为什么许多知识分子在受到迫害后还那么死心塌地,无怨无悔。

那么从此出发,就能推断出营造强国的概念是专制统治者非常重要的统御之术,它能满足臣民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优越感,以换取臣民的服从。另一方面,粪青也会极力意淫强国,好安慰自己受奴役是值得的。而一旦粪青的强国梦幻被如“甲午战争”那样无法自欺的事实击碎时,他们就会萌发取代主子的意图。

中国人要怎么才能摆脱这种不成熟的幼稚心理呢?只能是养成自由独立的人格,拥有独立的批判能力,不把自己价值依附在强权或国家的价值上。这样的人多了,才能实现自由民主,自由民主才有可靠的保障,国家自然会强大。国家强大是个人自由的结果,而不是个人的目的。在个人自由基础上的国家强大,才真正值得自豪。

2010年11月18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典故寻义
5 篇作品

“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相辅相成

二千年皇权专制,不折不扣尊奉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