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子文:香港:自然演進的法則

大家備份
·
·
IPFS
·
2016-03-18*制度好壞是一個問題,制度如何產生是另一個問題。如何創設制度,跟制度好壞一樣重要。好制度只有以自然演進的方式產生,才能長久安定。

在香港島最東邊的柴灣住了兩年,又搬到了最西邊的上環。從東到西,卻很少感覺這是一座島,因為,裡面是密密麻麻的方塊盒子,又密密麻麻的布滿了生活。

但如果從海上看,這小小的島到處種滿樓房,像水泥森林,也像袖珍而精細的象牙雕具。有一次坐輪渡,繞過港島,從海上看香港島的視覺效果,先是震驚,而後不由得贊嘆人工的鬼斧神工。

白而灰的建築,彎曲但並不紊亂的線條,起伏波折、明快緊湊。身處其中,渾然不覺,但在渡輪上遠眺,想到小島住著這麼密集的人口,還要保持有序有效有情調,像長鏡頭突然從天而降,簡直目眩心慌——這就是「現代」。

三年多住下來,漸漸懂得,這現代化的多晶體,經歷上百年自然、自由的演進,絕非某個曠世奇才或偉大領袖規劃、設計而成。而其中最關鍵的技藝,是每個人耐心的排隊入場這個現代文明的基本動作。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英國人更是。大概從大憲章時代,他們就懂了「自然演進」這門技藝。香港是他們施展這門技藝的嫻熟代表作。

一位銀行朋友不幸在零八年金融危機中「落馬」,急於找人續租約,我原來的租約到期,順手就「接管」了,沒想到就這麼歷史輪替地,住進了一個活著的歷史博物館。香港詩人也斯曾在《從西邊街走回去》一文中寫道:「從這條傾斜的街道走下來,你逐漸發覺,那裡充滿了符號,叫你去讀這百年歷史中所包含的種種隱秘:那些空置的舊屋中的幽靈,那些藏匿在磚瓦間的歷史的遊魂。」

我就住在從西邊街走回去、幾個街區之隔的磅巷。

磅巷是條斜坡巷。向上爬坡,有很多石階。石階上,有一棵大榕樹,像六克拉的鑽戒,風華絕代,鑽進石牆。清晨,陽光在樹影間錯落鋪開,遠古的根須蕩漾在清風裡,三兩行人淡淡走過。一幅輕逸的水彩畫。在街邊巷口,常看到寫生畫家和「龍友」(業餘攝影愛好者港稱)。但這融合都市和鄉野的「符號」,卻是當年地少坡多情形下無奈的現實舉措。

跟磅巷交接的太平山街如今乾淨整潔,短短一條街,卻保留著五六個依然香火鼎盛的廟觀。這裡曾經聚集起躲避太平天國戰亂、流離失所的大陸浪子,他們簡單住下,飢飽無定,還偏偏遇上各種病災瘟疫。

這些廟觀成為貧病收留所、乃至等死處、停屍認領處,被稱為「義祠」,中式慈善組織。以後發展起旁邊的東華三院,照顧、醫治病患,救助窮困。如今它已是香港聲譽極好的慈善組織,穩步發展了上百年,實在而低調。周邊的物業,包括我住的福澤樓,都是他們慈善事業的拓展。最近,他們出版了一套東華三院詳細史料,真是一部細節豐富的香港社會發展史。

如今的太平山街,也已經成了小資、龍友們的喜樂之地。

磅巷往上,直達半山區,中間要攀爬很多的石階,太平山頂和山腰以前是英國人居住區,現在是坐擁天價豪宅的富人區。

磅巷往下,穿過荷李活道、皇后大道和德輔道,通往海邊港澳碼頭,這一帶往日商賈雲集,如今保留縱橫交錯的街道佈局,俗稱南北行、海味街,許多老字號在這裡經營了幾代人,零售、批發參茸燕窩、鮑參翅肚、冬蟲夏草、靈芝中藥等。政府因應這裡的生意特色命名為「參茸燕窩街」,此外沒做其他干預。香港最早的金融交易也是從這海邊的碼頭商埠起步,全港黃金交易中心至今還在營業,延續了上百年。這裡現今依然是小商家的樂園、特色的商業區。

所有的故事,要從與磅巷一街之隔、聯結著荷李活道和皇后大道的水坑口街開始。

水坑口街,英文名是Possession Street,顧名思義,就是「佔領街」,是當年英國軍隊登陸香港的地方。如今在街口立了牌子,做詳細的歷史介紹。雖然充滿濃郁殖民味,卻是誠實坦白麵對歷史的態度。文化保育,建築的「修舊如舊」容易,但對保留有爭議歷史段落的風貌,以寬容之心,溫情而具體地看待歷史,卻是中國人仍然難以理解的邏輯、嚴重缺乏的觀念。

如果對歷史的理解仍籠罩在道德優先的意識形態陰影下,就很難以時間、地點和條件,以邏輯和完整視野去體諒和反思,沒有了這份體諒和反思,入場自然無需排隊,可以橫衝直撞地「趕英超美」。

舉一個我的房東東華三院的例子。1869年,香港第六任總督麥當勞決定改善太平山街臟亂差的義祠環境,籌建首間華人醫院,他想出的籌款辦法是:開放賭禁。雖然當時爭議重重,卻繞開「文明」的道德束縛,因地制宜,解決現實困境。如今香港賽馬會經營六合彩,卻是香港最大的慈善機構,也是師法這種「以賭行善」的辦法。在英國現代發展史上,經常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

有趣的是其實背後的觀念,就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自由競爭理論,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是這一信條的忠實擁躉和執行者。這是承認人性的複雜和弱點,以趨利的主觀達成向善的客觀,跟儒家的道德訓誡和革命理想的改造,是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雖然新自由主義的弊端,隨著次貸危機爆發,但市場經濟即使不是最好,到底是人類經濟活動中最不壞、最容易公平的交易方式。

如今,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路過上環這一段街區,來來回回,匆匆忙忙,偶爾也會停下來想想。越想,越覺得不簡單。華洋雜處,如何有條有理、共存共榮,既吸收現代文明,也保留自己性格,這不僅是在上環發生過的歷史故事,某種程度上,也是中國走入現代仍然面對的問題。

制度好壞是一個問題,制度如何產生是另一個問題。如何創設制度,跟制度好壞一樣重要。好制度只有以自然演進的方式產生,才能長久安定。上環的故事,給這個道理做了正面的說明,而中國百年向現代挺近的歷次失敗則是負面的背書。

其實,無需細描上環這一帶紛繁的景致,在這Google Earth就能隨意查看某地照片的時代,重要的不再是景致,是看景致的眼光。

只要有新眼光,歷史,就永遠是活著的圖書館、不倦的播種機,和神奇的引路人。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大家備份騰訊大家已在2020年2月被中國網信辦勒令關閉,故希望在這裡把部分文章救回來。歡迎各位留言交流。【2024年起此處不只備份騰訊大家文章,唯會註明。】如備份文章作者想撤下稿件,請留言通知。
  • Author
  • More

走向九七》對抗中國如螳臂擋車——李福善談北京學運及起草基本法

走向九七》信心、居英權和立法局發展——李鵬飛談「六四」後的香港形勢

走向九七》願祖國傾聽海外兒女心聲:徐四民談政協會議三大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