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Matters、LikeCoin使用札記(2019)

WrightFu
·
·
IPFS
·

(同步刊登於Medium及Matters)

Photo by Glenn Carstens-Peters on Unsplash

其實本來不太有意欲就這三個範疇寫文,但見近日Matters的社群風氣有了較明顯的轉變,回想了自己這兩年在一些內容平台上的使用經驗,就挑起了自己的寫字癮。

自從2017年尾放棄使用萬惡的Facebook作為自己的主要資訊接收源,就一直尋找著合適的內容平台去使用。那時,華語地區有不少網友牽起著「移民」到Medium的風潮(甚至蘋果日報也有報導過),自己也跟隨著這個風氣,一直在Medium待到現在,看著加入的文友越來越多,華語社群得以壯大,由本來以閱讀為主,變成偶然也會成為文字垃圾生產者。

2018年,Matters和LikeCoin相繼出生,雖然沒有參與Matters正式推出前的內部測試,但見到有好文章推介的時候,自己還是會抽時間去細讀;而投身Medium,某程度上認同「文字有價」的理念,所以也相當樂意為不少寫作者「化讚為賞」,及無恥地利用自己的垃圾文字,賺一點收益(也間接促成現在買ETH和穩定幣的習慣)。

2019年,Matters和LikeCoin有著飛躍的發展,而Medium除了一些長年為人詬病的政策外,這一年也出現了一些具爭議的舉動,讓作為三邊都有使用的自己,有一些體會。

2019年頭,經歷了數次beta活動後,LikeCoin正式推出了「讚賞公民」機制,本來只是想先試玩一個月trial version,但在第一個月又已看到正式的讚賞公民已在招募,也就直接加入了。那個時候,雖然已有一定的Medium作者和獨立網站加入LikeCoin社群,但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切合自己的口味,所以不是每一天都會為大量文章拍手。但那個時候,寫作者的分配數益,應該相對可觀。

雖然那時已經使用Medium一年多,但一直沒有加入它們的partner program,故此除了LikeCoin外自己並未有從自己的文字垃圾中獲取更多的收入。後來,自己在低潮期籌備著作品《港穗情緣》,因為各種自私的原因,有想過把部份的內容放到Medium的收費牆內,才做好了partner program的設置,又放了數篇新寫的廢文進牆內做試驗。四篇文章加起來,也有百多二百港元的收入,必定比收LikeCoin可觀,儘管有著邪惡的力量,但Medium的收入分成方式一直不公開(寫作者只知道的,就是拍手數/人次的比率、reading rate等也會牽涉在內),好些文友亦認為容許沒有付出會員費的用戶也可寫收費文的政策很不公平,而Medium對於沒有放在收費牆內文章的表現,也越見不友好,加上有文友也遇過剋扣收入,或文章無故被移離收費牆的情況,最終自己決定放棄把該故事的部份篇章鎖上。

那邊箱的Matters,於2019年三月也開放予所有人士注冊戶口,自己也來開了一個。那時,在Matters要創作文章,還先要得到已有寫作經驗的用戶授權,所以就決定安然做一個「讀者」的身份,而那時又沒有渠道取得平台當時的社區貨幣MAT來打賞寫作者,又不是每篇文章都想到可以回應/延伸討論的觀點,互動層次較低的情況下,就算Matters有很多質素甚高又在Medium讀不到的文章,自己對這平台的黏度,還不算太高。

但無可否認的是,Matters對一篇文章的回應/討論方式,遠較Medium方便,因為Medium每寫一篇回應,也會當成新的文章去處理,也要按鍵三四次才能看到。也許Medium想塑造「筆戰」的格局,但這還是不鼓勵有更多的社群討論。到了盛夏時份,Matters才正式讓所有用戶有創作的權利,當時香港正殖「逆權之夏」的初段,自己在Medium寫了數篇抒發運動觀感的文章,就一口氣轉載到Matters作為「見面禮」,也成功獲得了一點MAT可以讓我為Matters的優質文章打賞。記得那時也有一些討論,擔心當人人都有寫作權利時,會對Matters的生態和文章質素帶來負面的影響,雖然自己這數個月來的使用經驗裡,又不覺得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但還是有一些自知之明,不會把所有文章同步於Medium和Matters發放,為免「獻醜」的同時,也覺得部份文章的內容,跟這個平台的社群生態不很吻合。

如果要說華語的內容平台,也不得不提台灣的Vocus方格子(前稱SOSReader)。自己偶然也會跑到那邊讀文章,部份作者的文筆也著實不俗,我也不否定他們團隊成員經營的effort。但始終覺得,方格子多數的文章內容不太合自己的口味(按了「最新文章」的tab,可以連續多篇都不是自己想讀的),而且他們的贊助方式是逐個作者去計算,如果我要同時subscribe多個作者,也非自己能力負擔範圍內(Medium會費及讚賞公民費用一個月共10美金,但可讀的文章不計其數,絕對抵玩),所以到了現在,自己也沒有成為方格子的用戶。

2019年五月,香港三個較為知名的網上媒體立場新聞、香港獨立媒體(獨媒)及眾新聞,開始接入了LikeCoin的生態圈,而Matters也容許作者在文章置入Like Button賺取LikeCoin收入。自己也算經常瀏覽立場、獨媒及眾新聞的報導,及一些駐紮在網站裡的bloggers的文章,它們接入LikeCoin的生態圈,代表我有一個Facebook Like以外,更實質的途徑去支持他們的報導。當值得給予支持的文章有所增加,同樣的五美金,開始顯得不夠用。對於知名度相對較低的獨媒及眾新聞,自己會相對慷慨一些,比方他們的記者出席了記者招待會,或就抗爭日程作出了自家報導,又或是訪問一些偏門的議題,自己也會為那些文章拍手;而立場新聞因知名度高,亦有收取不少的公眾捐款,故此如果是轉載其他媒體的報導,自己一律不會拍手,只會支持他們自家製作的專題和人訪。有些時候,看到立場轉載其他媒體就一些大事件的報導,文章下的Like Button也累積了相當多的拍手,說實在,我是有點不以為然的。

兩個月前,自己也寫過一篇文章,透過etherscan.io上的數據,檢視了這三個網媒收到的LikeCoin數量,立場新聞亦是一馬當先的(昨晚在BigDipper再查,立場已累積了三百多萬個LikeCoin)。自己那時在該篇文章裡沒有著墨太多,但心坎裡對於這等liker的心態(初步觀察,在三個網媒裡會拍手的朋友,讚賞公民所佔的比重並不算太多),以及所得讚賞的運用,還是有興趣了解更多。

也記得有一位文友撰寫過自己沒有加入讚賞公民的原因,但對於我來說,不想思考打賞金額故然是其中一個原因(這也是LikeCoin團隊常常highlight的一個說法),而單純透過讚賞公民月費做分配,以及額外轉帳LikeCoin予創作者,我認為亦能夠彰顯自己對該文章或作者的喜愛程度。而隨著自己的讚賞公民月費分配越加灘薄,對於自己喜歡而又相對少人拍手支持的作者,自己會較有額外轉帳的動機。LikeCoin團隊也在相若的時候,推出了「Liker Land」的平台,匯合了用戶有支持過的創作者的文章結集,雖然獨立網站的文章還是較容易找得到,但因為感覺到curate的文章始終不算太豐富(或跟Medium / Matters有overlap),亦有不少是舊的文章,自己不算經常使用。

Matters開始容許用戶插入Like Button的時候,社區貨幣MAT仍然運作,那時自己在一場跟LikeCoin相關的沙龍上,有詢問過如何看待MAT和LikeCoin的分野。已經忘記了當時Matters團隊的回覆,但也想不到在暑假的時候,就傳來了Matters會全面接入LikeCoin的訊息,所有在Matters裡的文章會內置Like Button,而LikeCoin亦會取代MAT成為讚賞文章的主要渠道。這個整合於十月正式上線,因為沒有了持有MAT的數量限制,我可以更隨心所欲地支持自己喜愛的文章,對Matters的黏度也有所增加,但也標誌著的是自己的讚賞公民月費,就要分配予更多的創作者。

就在Matters和LikeCoin整合的那個早上,高重建刊了一篇文章,以iOS和Android去類比Medium和Matters + LikeCoin的分別,個人覺得這實在是相當精妙的描寫。文章提及了Medium的封閉,而那個時候,就正好出現了一些事情,無可避免地打擊了用戶對Medium的信心,也看到不少在Medium駐紮多時的用戶,相繼加盟Matters(或其他內容平台如Patreon),取其IPFS分散儲存的特性,讓文章不會在一個人的一聲令下,在數碼洪流中灰飛煙滅。而十月尾的時候,Medium更改了partner program的收入分成方式,改以讀者就每篇文章的閱讀時間計算收入。自己因為沒有恆常把文章置在收費牆裡,所以沒有感受到分別,但不少文友也表示更改了計算方式後,收入大幅下降了。有些文友對於當下Medium的生態有了相對嚴苛的批評,而自己也感受到,讀文章的心態變得功利了,因為當你按下一篇收費文的時候,就會開始為作者計算收入,如果你認為該文章的作者不值獲得太多的收益,就只能調節自己的閱讀時間,無法好好細味。在沒有置於收費牆的文章觸及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自己也嘗試把其中一篇文章鎖上,以其用「旁門左道」獲取一點收益,但也許是題材的緣故,那篇文章最終的觸及率,跟其他沒有鎖的文章,沒有太大的分野。

但畢竟,自己的文字垃圾題材相對輕鬆容易入口,還是比較不切合Matters的生態,加上在Medium始終有一定的累積,也不是所有Medium的用戶也會同時使用Matters,所以自己仍把主軸投放在Medium上,但兩個平台的閱讀時間分配比重,開始趨同。

近一兩個星期,開始多了不同背景的文友加入Matters,湧現了題材多樣的文章,這些文友大多也加入了讚賞公民,互相分享寫作心得和收入,而近日的「走過2019」寫作活動,更帶動了一波寫作風潮。Matters的社群生態比起以前,是輕鬆了、親和了。我不敢斷言這是否正面的改變,可能有些偏愛Matters有較嚴謹的討論氛圍的文友會就此離開了(但Medium也有不少曾經活躍過的文友沒有筆耕下去),但對於這刻的我,把自己的文章「兩台同步」的阻力,就登時減少了許多,而要拍手的文章數量,也進一步增加了。

有些文友同時反思著,社群和媒體之間的分野和邊界。自己當然也想有靜靜地讀文的時光,比方在長途車上瀏覽文章時,就算手機彈出了whatsapp及Telegram有新訊息,自己基本上會留到準備下車的時候才會查看。但也不得不否認,要對一個平台有相當的黏度,容許有交流及不交流的自由,實在不可或缺,那怕只是靜態的拍手,及Medium的文章highlight功能等,亦是一種對作者的無形表態;後續的討論甚或筆戰,有些時候可以比起原文更為精彩,自己在Matters讀文的時候,就算不參與討論,但討論串內的東西,倘若是constructive的,也會花時間去細讀。雖然在兩個平台給予的claps,不多不少也有些人情債,但自己倒又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會把claps變得廉價,也不盲目追求一篇文要得到很多的claps或換來豐富的LikeCoin收入。不同於萬惡的Facebook,所有的like力量均等且不能為創作者換來實質的rewards,拍手的次數始終反映著你對文章/作者的喜愛程度分野,這已足夠把讚賞的機制,顯現得沒有那麼平面。

預期未來的一段時間,自己仍然不會放棄Medium,但在Matters有更多的經營,該會是一件inevitable的結果。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rightFu不學無術的香港廢中一枚,被醬缸社會不斷磨蝕的齒輪。珍視香港,也對羊城有複雜的情感。同時遊走Medium、Matters及方格子,閱讀為主,偶爾隨心寫寫,努力練習讀文「斷捨離」,著有《港穗情緣》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人海同遊》:值得著墨更多的粵港家庭故事

Threads 與聯邦宇宙:神女無心,襄王無夢

2024 盂蘭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