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與人品:讀董啟章的《心》有感

ckxpress
·
·
IPFS
·
作品好,人品卻不一定好。自從 5 年前,不,回想起來是 10 年前,只是當時還不自覺,我開始對應否被歌手的人品影響對作品的喜惡感到困惑。如果你也是香港人,也喜歡廣東歌,很可能理解到這份困惑的時代背景。

農曆新年快到了,又是時候重溫經典賀歲片《嚦咕嚦咕新年財》。真不敢相信,那已經是 22 年前的作品。

電影中,劉德華飾演的麻將大俠教曉我們「牌品好,人品自然好」,不過在創作方面,作品好,人品卻不一定好。自從 5 年前,不,回想起來是 10 年前,只是當時還不自覺,我開始對應否被歌手的人品影響對作品的喜惡感到困惑。如果你也是香港人,也喜歡廣東歌,很可能理解到這份困惑的時代背景。

年費訂閱《區塊鏈社會學》週報,獲贈 20 鎂《心》電子書。
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作品的圖靈測試

我不懂藝術,藝術評論我「識條鐵」,但至少知道欣賞作品不該帶著成見,被作者的私生活影響,是藝評人的普遍共識,因人廢言並不恰當,更是常識。

有一次,我在一拳書店出席文善新書《不白之冤》發佈會,會上偶然談到相關話題,遂就我的疑惑向在場嘉賓請教,當時資深小說家譚劍的回應,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譚劍除了小說也熟悉古典音樂,他以知名德國作曲家、劇作家,寫出結婚進行曲的華格納為例,表示音樂歸音樂,即使華格納私生活上是個絕世渣男,又極端歧視猶太人,我們也不應抹煞他在音樂上的傑出成就,否則就會錯過偉大的樂章。

這個道理我本來就明白,得到譚劍的確認,我再嘗試在聽音樂時集中在作品本身,摒除成見,不去考慮歌手的人品與政見,努力過後卻只能定論,我實在做不到。越來越多我曾經喜歡甚至沉迷的歌曲與歌手,我不想再聽到,不想再見到;歌仍是那些歌,唱功還是那份唱功,我卻無法再欣賞了。我想,反正自己不是藝評人,聽歌不妨純粹獨樂樂,既然做不到純以技藝評判,還不如就按自己一套好了,不但不再勉強區分作品與人品,反而比以前更加把兩者一併考慮。

我並不是說要將創作者與歌手的人品列作評定作品的因素之一,更不是說「人品好,作品自然好」,而是更根本地,對我來說,作品本就是創作者人品的延伸。在資訊爆炸,人工智能年代,永遠有著十倍速都欣賞不完的各種創作,我越來越發現,單憑技藝不足以感動我,作品裡面,必須帶有創作者本人。所謂「有人」,重點並不是由真人創作和演繹,更在於創作者往作品注入自己的生活甚或是生命,透過作品回應時代。

很多時樂隊和唱作人特別吸引,正是由於他們訴說自己獨有的故事,追隨一隊樂隊、一位唱作人就是和他們一起成長,同喜同悲,即使缺乏最優秀的曲、詞、編、監團隊,演繹還不到頂級水準,也可能帶來感動。反過來,再出色的演繹,假如異化於歌手的生活,歌曲所帶的訊息純屬人設,好作品依然是好作品,但必然不會是我喜歡的作品,在不久將來,甚至沒法回應人工智能創作帶來的挑戰。

流行曲作為群體創作尚且如此,寫作就更甚,否則,為甚麼不用 ChatGPT 就好了呢。作品裡面「有人」,是作為欣賞者的我對創作的「圖靈測試」。

書迷眼中的董啟章

有了以上的感悟,我反過來檢視,作為文字創作者的我又有否做到自己對創作者的要求。我的答案是,偶爾。

我的部落格叫作 chungkin Express,取名直白得過份,意思正是我的表達(chungkin 是「重建」的港式拼音)。近年隨著社會變化,或許也因著個人成長,我越來越強調寫作的公共性,把 web3 公民教育視為個人使命,自覺書寫公共議題才對得起讀者,3 年前把跟部落格同名的週報重新定位成《區塊鏈社會學》,偶爾寫得太累時滲入一篇碎碎念,就頓覺心虛。

然而,讀者的反應卻往往跟我的想法背道而馳,不少人表示比較喜歡讀我寫日常生活的「憨人日記」,反而我用上九牛二虎之力去寫的科普長文,還沒按發布鍵,就能預計到將會是票房毒藥。我跟讀者交流時戲指大家八卦,死撐揚言不以 like 數擬定題目,背地裏,我很能理解讀者的這份心情,只因為,我也是個讀者。(也八卦作者的私生活?)

去年飛地出版社以全新形式再版《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我「出櫃」公開董啟章先生(下稱 D)書迷的身份,日前他再版《心》,我因此重讀一遍,除了獲得更深入的理解,也受到更深刻的感動。在寫作的領域,我無論質和量都無可能跟 D 比擬,但硬要類比的話,《心》就像是小說家 D 在芸芸野心勃勃的大部頭著作以外,稍事休息的「憨人日記」,表面上取材缺乏公共性,實質上更能滿足「八卦」的讀者。

簡單介紹一下背景。董啟章於 1992 年出道,1994 年獲得兩項聯合報文學獎後,1995 起出版多部短篇小說合集、校園小品、長篇小說和 V 城四部曲等,作品屢獲殊榮,並數度改編成舞台劇。2005 年,大長篇《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揭開自然史三部曲的序幕;2007 年,第二部曲《時間繁史.啞瓷之光》面世;2010 年,第三部曲上篇,《學習年代——物種源始.貝貝重生》出版,故事彷彿預示了香港的未來,D 以小說介入社會,「在世界寫作,為世界而寫」的定位越來越清晰。然而,隨著系列故事發展越來越龐大,故事計劃趕不及社會變化,數十萬字的稿件多次修改重寫而未能演化成滿意的作品,令 D 陷入瓶頸之餘,更於 2013 年患上焦慮症,大半年後好轉。

2014 年,D 獲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同年台灣爆發太陽花運動,香港由佔中演化到雨傘運動,自然史第三部曲下篇還未及完成,設定就已經跟現實世界出現巨大落差,「勉強寫下去,也只能變成像瘋子一樣的自說自話。」D 如是說。D 焦慮症復發兼日趨惡化,「強烈地感受到一個瀕死病人的所有病徵——心跳急速、呼吸困難、無法進食、肢體無力、全身疼痛」。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神秘女子「心」こころ闖入 D 的生活,以他為主角,經他的手寫下《心》並於 2016 年初出版,不但以心藥逐漸治好心病,更引領 D 脫離創作的困境,其後寫下《神》、《愛妻》等多部長篇小說,再獲殊榮,創作道路重回正軌。

以老土又不文藝的說法,《心》是「董啟章 2.0」的開端。不難想像,踏入晚期的小說家 D 為甚麼會選擇以《心》的再版,揭開「董富記文字工場」自主出版計畫的序幕。


新版《心》:

《心》和分別心

從純文學的角度,《心》或許不是 D 豐富的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部,但這部注入了大量個人元素的私小說,卻肯定是「最董啟章」的作品。

打從初期的《地圖集》,D 的作品就帶有讓人難分真偽的特色,唯獨是《心》,雖然同樣是虛構小說,卻給人無比真實,甚至有時露骨的感覺,幸好連他自己都在新版序說「把自己患上嚴重焦慮症的幾年間的經歷,以最坦白和直接的方式,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不然我又得懷疑自己是不是再次被「獨裁者」D 玩弄於股掌了。D 曾說虛構小說也具有真實性,以往我以為只是「語言偽術」,但這番重讀《心》,我總算領會到當中意涵;應該說,對於感受的表達,虛構裡頭的真實甚至比如實記錄有過之無不及,寫實記錄與描述焦慮症的經歷,不可能表達到《心》的深刻。

即使你從未讀過 D 的小說,《心》也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雖然字數不少,但分成 56 個數千字的章節,既連貫又不妨礙單篇閱讀,除了小量佛偈比較禪,全部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寫成,包含敘事、對話、獨白、寫景等多種文體,卻揉合得流暢自然,毫不突兀。此外,小說的核心隱喻也非常明顯,就連從未受過文學訓練的我都能意會,細聽 D 如何跟心對話,又如何從虛構中虛構出另一位女角安賽(anxiety),從糾纏不清的三角關係,最終理清到身心不二,讀來驚心動魄,卻又趣味盎然。

前面提到,我常糾結於個人與公共寫作之間,處於一方面以科普為志業,另一方面讀者對我的日常生活更感興趣的兩難。這番重讀《心》,被平時天然呆但偶爾流露睿智的こころ點醒,深受啟發。挪用こころ一針見血的原話:

「分別心!從一開始,你設定的自我與他人的對立,就是分別心造成的妄念。因為是妄念,所以加以超越的意圖也就不會成功。」

原來,我執著於世界的重要性超越自己,表面上是謙卑,實際上卻把個人與群體對立起來,把自己看得太特別,甚至是帶點自負了。事實上,讀者對我的科普文章興趣缺缺,原因跟我不欣賞缺乏故事的流行曲類似,是我太有意識書寫公共議題,作品沒有了自我,讀者自然也就沒法跟作品連結。既然我是世界的一部分,只要能放下分別心,用心生活,即使我書寫的是自己這個普通人,也必然帶有若干普遍性,引起同代人、同行者與有著類似經歷的讀者共鳴。書寫自己,到頭來也是書寫世界。

這麼簡單的道理,D 一定是 8 年前就從こころ身上學懂了,才得以放下執念,從容面對自然史三部曲的有疾而終,由外向而內向,創作出精神史三部曲。

《心》、《神》、《愛妻》之後,D 繼續孜孜不倦創作,儘管不再刻意強調回應世界,作品卻從未離地,在過渡作品《命子》及新嘗試《後人間喜劇》後,近作《香港字》從生活出發,滲入大量歷史資料卻不減趣味,毫不刻意帶出道理,卻又以極為獨特的視角回應時代,雖然並未在文壇引起激烈回響,在我心目中卻是再創高峰。

自主出版連結讀者

關於透過作品跟讀者連結,《心》除了內容方面注入 D 的心,也在出版形式上進一步體現。

不愁沒有出版社代勞的 D,這次捨易取難,自主出版《心》,從頭到尾監製每一個環節,跟編輯、設計師、技術人員和銷售通路合作,與每位讀者直接溝通,親手簽發每一本書,更出盡法寶,送出珍藏的絕版舊作、實體印刷版《心.特集》及《心之映象》NFT 等禮物。

除了連結讀者,D 耗費大量心力,冒著被誤解為炒作的風險自主出版,也是為了向面對困境的業界示範自主出版的可能性,同時「為作品提供一個永久儲存和自由傳播的載體,以補充紙本書的局限。」

即使你不是 D 粉,甚至嫌他的小說又長又難懂,相信也沒法否認董啟章先生把作品與人品整合到極致,在世界寫作,為世界而寫,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心》❤️‍🩹

(首 100 位讀者可獲贈紙本《心.特集》及《心之映象》NFT)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ckxpress地球人。人文為體,科技為用。 創業者。LikeCoin、DHK dao 發起人。 創作者。逢週四刊出《區塊鏈社會學》週報,文章全數收錄於 ckxpress.com。 沒有固定手機號碼,但一封電郵就能輕鬆聯繫上—— kin@ckxpress.com。
  • Author
  • More

因為相信,所以給你一直寫信

LikeCoin v3 升級進度 報告十大重點

DHK 那個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