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淺集|退出遊戲:當我們無法真正逃離
前陣子想起「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終極解迷因,確實這是種自主性的展現手段,進一步以此類推:
感情問題,一律建議分手
工作問題,一律建議離職
婚姻問題,一律建議離婚
而當代心理諮商強調案主的自主性,隨著社會逐漸接受在有毒且難以挽回的感情、工作和婚姻關係中,選擇分手、離職或離婚已成為被普遍認可的解決方案。不過如果更進一步:
存在問題,一律建議離世
這或許有點驚世駭俗,撇除隧道視野不談,其思路是相同的,可觀察出社會逐步接受的程度依次遞減:分手>離職>離婚>離世。這現象或許與選擇的影響範圍相關,自主性是否必須隨著外在影響的強弱而妥協呢?而下個問題是:
如果有「理性的離職」、「理性的離婚」,是否有「理性的離世」?
我們在一些書籍中能看見離職、離婚後可能更好的狀態,離世最不同的在於,沒有人能在離世後回來描述是否更好或更糟,換個問法:
「死後」是否比「死前」更好或更糟?
這是個兩難的問題,如果死後比死前更好,那麼活著是否只是受苦?如果死後比死前更糟,那麼是否活著只要享樂就好?
未知的恐懼與希望:死亡是未知的,預期死後更好帶來希望,但也可能引發風險;預期更糟則帶來恐懼,但兩者都基於無法驗證的假設。希望與恐懼的兩難在於,我們無法確定哪一種預期是正確的
生存本能與解脫矛盾:預期死後更好會與生存本能衝突,而預期更糟可能增強對生命的堅持。這裡的兩難在於,追求解脫和保護生命的衝突,讓個體在面對死亡時陷入無法解決的內心矛盾。
信仰與懷疑矛盾:宗教信仰帶來死後更好的預期,但懷疑仍可能干擾內心平靜,讓信仰與理性之間產生張力:是否應該全然相信死後更好,還是應該保持懷疑態度?這樣的矛盾讓個體無法完全從信仰中獲得內心的平靜,形成信仰與理性之間的兩難。
現實痛苦與未知的選擇:面對生活中的極端痛苦時,預期死後會更好可能促使個體尋求死亡作為解脫。但這裡的兩難在於,個體對死後狀態的確定性不足,可能讓他在最需要做出決定時陷入猶豫。相反,若生活中充滿幸福與滿足,預期死後可能更糟的想法可能引發對死亡的極度恐懼,甚至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感到焦慮和無助。
生命價值與虛無矛盾:從虛無主義或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生命可能被視為沒有固有意義,死後的狀態可能與生命中的經驗無關。如果預期死後沒有任何狀態(即徹底的虛無),那麼這意味著任何「好」或「糟」的討論都是無效的。這裡的兩難在於,如果我們預期死後是虛無,那麼如何看待當前的生命?虛無可能引發對生活的冷漠,但也可能推動個體追求即時的快樂和意義,形成對死亡的無所謂態度。
行動困境:預期死後會更好或更糟,可能會影響我們在生前的行為。預期死後更好的人,可能在某些情況下選擇放棄努力,接受死亡來獲得解脫;而預期死後更糟的人,則可能極力避免死亡,甚至可能過度延長痛苦以保持生命。這種對未來狀態的不確定預期,讓我們在做出生活中的重大決策時陷入兩難:我們應該積極面對痛苦,還是應該準備接受死亡?
這裡有個隱藏的前提是:
死後是持續以某種形式存在,還是徹底的虛無?
這又陷入了兩難,如果是死後是徹底的虛無,那麼可能必須承認一切無意義;如果死後持續以某種形式存在,則會陷入更好(天堂、解脫)或更糟(地獄、輪迴)的上一個問題。跳到下一個有趣的問題:
自殺是他殺嗎?
現代心理學、醫學和社會價值觀通常不認為自殺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隨著安樂死的討論,相關思考開始深入。我們常將自殺歸因於外在因素,如基因、憂鬱症或霸凌,但這也引發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相信自殺必定是外在因素的結果,那麼個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如果自殺總是受到外在力量的影響,是否意味著自主決定的空間被削弱了?
如果我們將自殺歸因於必然存在某種外在因素,而否認自殺有可能是自然發生的(即不需任何具體因素的影響),這是否也間接否定了自主性與自由意志的存在與可能性?
我們是「被活著」嗎?
我們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是否也無法自主選擇死亡?這意味著我們的生命狀態只是被動的存在,在功績社會中我們是「被自由」的,「被自由」實際上是對自由的否定;「被自殺」實際上是對自殺的否定;以此類推「被活著」實際上應該是對活著(存在)的否定。
「被活著」不僅指我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延續生命,更深層次的意涵是,我們被社會、文化、制度所束縛,在這些規範之下所謂的自主性,其實是被強加的假象。在這種情境下,「很多人三十歲就死了,到八十歲才埋葬」的說法,暗示著這些人在精神層面早已喪失了對自我生命的掌控。他們不是主動地活著,而是隨著外部的推動,在一個既定的框架中僅僅維持生存。「被活著」反映了現代人被迫接受生命的既定模式,實際上與真正的存在和自由背道而馳。
我們能真正「離開」嗎?
當我們回到「離職」、「離婚」等現代生活中的選擇時,會發現社會似乎為我們設置了許多「退出機制」,讓我們能從不滿意的情境中脫身。然而,一個關鍵問題隨之而來:這些退出選項是否真的提供了我們渴望的自主?還是它們只是一種假象,將我們從一個困境引向另一個困境?
例如,離職後,我們可能面臨的是失業的焦慮和經濟壓力;離婚後,孤獨感和生活上的挑戰接踵而至。這些選擇並非真正的「解脫」,它們只是對生活中某一部分的暫時修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發現,退出並不意味著完全的自由或幸福,而只是面對新一輪挑戰的開端。
而自殺作為終極的「退出選項」,表面上看似是一種徹底的逃離,卻同樣無法保證真正的解脫。死亡的未知性讓我們無法確定這樣的選擇是否會帶來平靜,或只是另一種痛苦的開始。與其說自殺是終極的解決方案,不如說它揭示了我們在面對生活抉擇時所面臨的深層困境:不論是離職、離婚,還是面對生命本身,我們無法確定任何選擇能帶來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這樣的結論告訴我們,無論多麼看似極端的選擇,本質上都涉及對生活複雜性的妥協和面對。即使我們可以離開一段關係、一個職位,或在某種情況下選擇離開生命,我們仍然要承認:真正的自由或許不是在於逃避,而是在於如何面對這些抉擇之間的張力,並在其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平衡點。
真是個政治正確的藍藥丸結論,瑞克附和道:「The answer is don't think about i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