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名詞】通貨膨脹【通膨】
伴隨著各國因應新冠肺炎所進行的超低利率政策與大灑幣等行為,讓今年以來不止國際原物料大漲運費大漲,也開始讓許多人開始擔心是否會有通膨的發生。然而就像6月聯準會主席鮑爾所說他認為即使會通膨也僅是短暫現象。畢竟目前要打壓通膨的手段十分多種,像是降低寬鬆政策、升息等。但就近甚麼叫做通膨呢,許多人聽到通膨時就會十分的恐慌,理財興雯也總是以不要讓你手上的錢被通膨吃掉等標語來鼓勵民眾投資。以下我就說明最近比較容易被人拿出來的幾個名詞解釋包含【通膨】、【惡性通膨】、【通縮】
【通膨】
最簡單看字面的解釋方式就是市場上的通貨膨脹【貨幣供給量增加】,那這會造成甚麼影響呢,就代表你手上的貨幣越來越不值錢了。也就意味著你需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買到一樣的東西。因此當政府透過降息將原本存在銀行不流動的金錢驅趕到市場上或直接撒錢到市場時就會造成通膨。
雖然這樣聽起來好像通膨只會讓人民的錢越來越薄,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對於整個社會發展是有所助益的。許多經濟學家主張將通貨膨脹率維持在低至中等的中間水平,即每年約 2 %,也就是一般已開發國家的目標,相對在新興國家則將通膨率定在更高的水準,如印度的目標是 4 %左右、巴西則是 4.25 %。
畢竟若企業若無法持續加大獲利,那也將會降低投資的意願,而使得整個社會停滯。就如同從去年以來電子零組件、航運價格飆升,今年許多企業皆開始擴廠招人、或者許多航運公司也開始大量採購新的船隻,而這些多出來的崗位也將造就許多工作崗位。而新興國家一般訂(接受)的通膨較已開發國家高,主要也是可以加速企業投資意願與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能增加國人所得,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惡性通膨】
通膨既然有好有壞,那為何大家還是對於他避如蛇蠍呢?
其實是大家多數怕的不是通膨而是比通膨更可怕的惡性通膨,然而惡性通膨的行程極為苛刻,這個名詞首次出現是在1956年,Philip Cagan撰寫的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他當時把每月50%以上的通膨,稱為「惡性通膨」,又或「超通膨」。通常會發生這種情況不外乎與戰爭(或戰後)、經濟蕭條、及政治或社會動盪聯繫在一起時,惡性通膨便日益明顯。
現時國際會計標準29指惡性通膨具有四項特徵:
- 公眾不願持有現金,寧可把金錢投放在外國貨幣或非貨幣資產。
- 公眾利用外國貨幣,結算自己本國貨幣的資產。
- 信貸是按借款期內的消費力損耗計算,即使該時期不長久。
- 利率、工資、物價與物價指數掛鉤,而3年累積通膨在100%以上。
那歷史中又有幾次事件被定義為「惡性通膨」呢?
因為戰爭而導致惡性通膨的「一戰後的德國」、「二戰後的匈牙利」、「國共戰爭後的台幣」,以及因為欠債或經濟蕭條而導致惡性通膨的「委內瑞拉」、「辛巴威」等,相信透過上方的新聞連結,大家應該可以充分理解惡性通膨所帶的影響。
簡單來說,當惡性通膨發生時,你可能中午的牛肉麵只要100元而你當天晚上還想吃的時候一碗牛肉麵可能已經變成200元了。
因此以目前各國手上還有許多政策措施可以應對的情況下,不太會有機會發生惡性通膨,現在之所以不抑制也僅是因為失業率與無薪假仍然高居不下,因此只能繼續將錢灑入市場讓企業願意投資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或讓許多人能繼續生活下去。
【通縮】
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與通膨相反,市場上流動的錢越來越少,而民眾手上的現金越來越值錢。那一定有許多人覺得這樣難道不好嗎?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會告訴你十分不好,首先政府所在通膨時能使用的手段在通縮發生時幾乎都無法使用。你可以想像當通縮發生時,所有的物品你都可以預期到越晚買越便宜,那是否除了必須品以外你將會盡量不消費以換來未來更大的消費力。然而對於企業而言當他知道在可預見的未來,他所能賺到的利潤越來越低時,他理所當然開始裁員關廠,而既然開公司不賺錢,那也就越來越少人跟銀行借貸,最後導致整個社會生產力下降。
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能造成通膨的手段,降低利息、貨幣寬鬆可能也會變得不一定有用,除非重新建立民眾信心。否則即使發錢給人民期望消費活絡經濟,只要人民還認為明天東西會更便宜就不會去消費,這也就直接導致整個社會無法活絡,而陷入「通縮流沙」。如同1990年以後的日本至今仍未擺脫通縮的泥沼。
總結
不知不覺寫了蠻長一篇的文章,感謝你們看完,如果有低方需要指證也歡迎留言。其實通膨蹦沒有想像這麼可怕,反而現在國際上許多國家都開始擔心通縮,因為一旦陷入通縮則很難有有效的政策來控制,相對的通膨則有許多手段可以控制,而台灣對於通膨的敏感可能也源自於薪水的停滯不前以及平復差濟擴大有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