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美國之心 - 記《游牧人生》

Alfredo
·
·
IPFS
·

《游牧人生》Nomadland (2020)

(2021/4/8)

疫情之年的奧斯卡選情別開生面,華裔女性導演趙婷拍攝的獨立製作《游牧人生》成為領頭熱門候選,而本片先前已先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肯定。導演的國藉身世和其反中言論在中國激起了有如三溫暖般的冷熱反應,這部探訪美國游牧族的作品是否真藏著所謂「華人之心」?又或者這是趙婷遁入美國之心的逃離之旅?老實說這些問題我並不太關心。

故事改編自紀實文學,趙婷的劇本在將之虛構化之餘,也請了書中紀錄的真實人物來演出他們自己,虛實交錯下這部片的敘事拍的熟練且克制,也同時有著紀綠片的味道。虛構的主人公芬恩做為游牧族的代表,劇本將這角色設計為美國夢破滅後的難民,她像是被迫上路,故事卻逐步揭露逃離主流生活本就是她生命的渴望。情節一會交待她對亡夫與逝去家園的思念,一會安排路上她和相識的男性有了感情,後段老家的妹妹動之以情希望她能回家同住,男友結束游牧生活含眙弄孫之餘還特地留了房間給她,但這都阻擋不了她繼續上路的衝動。

一種負面的評論觀點是,趙婷並沒有真的深入批判美國資本社會階級的困境,片中的游牧族儘管遭逢經濟上的打擊,但他們總還是有選擇的,尤其芬恩如此多可以落腳定居的機會,買車上路似乎更是屬於白人族群的餘裕與浪漫。但趙婷或許並不真想要將這部片拍成社會批判的政治作品,電影更關注在心靈上的逃離,一種精神上的無以為繼「不得不離開」而必需上路的情懷,是導演本人深深著迷的生活方式(影評人Ryan就認為這和趙婷離開中國的心境有所連結)。

不過我看完最直接的感想是:美國人真是會拍電影,不但角色的情感線寫的極為工整,明星演員的運用十分有效,劇情外的空間和場景都貼合對美國的兩種想像,游牧族西部的、自然的、自由的公路遊蘯意像,是為了對抗Amazon倉庫、超市、速食店等資本主義的人工空間,以及挑戰對家的終極想像。前者體現在一幕芬恩魔幻時刻漫步在營地的長鏡頭跟拍,諷刺地直讓我想到近年的《羅馬》《1917》等好萊塢技術展示片。後者著重幾幕角色勞動被異化的工作空間,不知怎麼地也有點庫柏力克的影子(尤其是《鬼店》《2001太空漫遊》),最後再落到家庭空間的重現,幾乎像是《AI人工智慧》結局小男孩大衛目睹的家庭幻境。

原本期待是更接近比如葛斯范桑,或是溫德斯,或是不太可能的安東尼奧尼的美國公路,或是媒體不斷在提起比較的泰倫斯馬力克,一種從新好萊塢偏離的脈絡。趙婷和她的攝影師挪用了這些前輩作者的藝術美感,成果仍少了點影像的刺點、辯證和召喚性,反而建構出一部敘事明確而封閉,更靠近主流更具奧斯卡相的通俗作品。游牧族做為角色心靈成長的召喚,房子和床鋪無法帶給芬恩的,透過大自然壯闊的美景配上優美的樂聲,彷彿一切都有了解釋。

還是得承認本片生冷的題材與藝術風格,能拍成如此平易動人確實有其過人之處,或許不必有超過作品之外的期待與要求,但這也是影片本身內容與其備受關注之下所召喚出的挑剔。還未看過趙婷備受讚譽的前作《重生騎士》,或許看完後會有不同的想法。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Alfredo網誌Blog on Cinema的作者 業餘影評寫作者 Cinemagoer
  • Collection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