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

而家
·
·
IPFS
这是一篇日记,记录的开始。

暑假,随着楼里的人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浮躁。每天晚上与妈妈视频,一边无法控制情绪地向她抱怨,一边小心翼翼地观察对面的情绪。这几天每次发现情绪不对时,就越不想单独待在宿舍,飞快回家的心就更强烈。但由于预定好的行程,至少这几天,我没有办法说走就走。

昨天早上下了雨,炎热的天终于凉快许多,出门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于是带上《领悟方法》和铅笔,去往附近的百望山,找找能坐下来看书的地方。路上听了两期播客,一期是一位刚刚社会学博士毕业的老师与两位音乐人朋友聊社会学与音乐,另一期是随机波动与一位在美国读8年社会学博士的朋友聊学术与当前的社会。其实对比下来,前一个的内容让我感觉更好。因为尽管她/他们在聊一个我比较陌生的领域(我的音乐能力一直很差,但我希望能好),但彼此是在真诚的谈自己在其中的感受与挣扎。而随机波动的这一期让我有些失望,似乎嘉宾并没有准备好,一方面她们只是在闲聊,但另一方面,又总往社会,学术生态以及博士经历上靠,以至于输出的内容只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个体感受和东拉西扯。

晚上终于听完了三联主办的《大学教育与知识的未来》新书分享会,由五位老师分享,主要都是北大的,包括王立平、渠敬东、刘思达、田耕和田晓丽老师。与我的预期很不同,分享主要围绕教育,而非知识。而我主要关心知识,而非教育。不知为何,也许是最近的一些所见所闻,一想到教师,联想到当下的教育体系,就没有办法对他们表示好感。渠老师有句话特别印象深刻,前半句忘了,后半句是“那老师永远就是有权力的。”或许他的用意与我的想法不同,但是师生之间无形或有形的权力是让我感到难过与愤怒的最大原因。但是不可否认,有些时候,某些话语仍然会让你感动,对于知识与学术无所畏惧的追求,对真理的探求,仍然在散发引导的光芒。但是,最后,当大家又回到“正能量”,又回到北大的时候,那种知识的傲慢,那种精英自信的不适再次使我微微不适,就像老师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变成那样,什么成功与否?不一样难道不行吗?

最后,其实昨天审了四篇论文。这种免费劳动力已经不是第一次,又开始有了些许不耐烦。当然,感想还是有一些,一是没有看到令你赞叹,羡慕的文章,反而平平无奇,以及充斥大量宣传话语,政治口号的文章让我对自己的学术能力恢复一点信心。二是对现有期刊论文质量堪忧,不明白浪费生命写出这些东西的意义何在,同样我也是,或许这就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现代人无法逃离的命运?三是对学术研究的思考。结合《领悟方法》,在本书中作者事无巨细,教一位学术新人如何开始一项研究,以及如何使它科学。没错,是科学。所以读这本书你会获取像解数学题一样的快感,因为无论研究者是谁,或者解题的人是谁,答案只有一个,而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个答案。但问题在于,对于社会学而言,科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甚至有时候科学与社会是相冲突的。如你去研究一个完全不懂科学的群体,在田野中选择哪些片段,完全是研究者自身所决定的,换了一位研究者完全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如何,《领悟方法》是让人兴奋的,因为它在人文知识的生产中开辟了一条寻求真理的道路,这是一条平等的道路。但是显然,目前来看,很少社科研究达到了这个要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