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徑手記:消失的田野

EchoAfterEcho
·
·
IPFS
·
「失去的怎麼能用金錢估算呢?失去的甚至不是那些作物本身,而是機會——在這片土地上好好利用陽光雨露的機會。」

「農業園是新農業政策其中⼀項主要措施,協助培育農業科技和管理現代化農場的知識,⿎勵農業現代化, ⻑遠協助提升本港農業的整體⽣產⼒。農業園將設於新界古洞南,可提供約80公頃農地,並分兩期發展。」(資料來源:漁農⾃然護理署網站)

終於在這週日去了蕉徑,從我住的地方出發,從南到北要將近兩個半小時路程,比去澳門還遠。我對蕉徑的印象,停留在那張著名的航拍照片——反對古洞南農業園工程的村民在地上種出「要菜不要大路」六個字。最近關於蕉徑農業園工程破壞農地的新聞報道激起了我想要到現場去的慾望,想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正在經歷著什麼,又何以有這麼多人留守。我們隨村民日青在村中散步半日。以下所記,是觀察,也是隨想。

9成本地蔬菜出自蕉徑,卻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地方。蕉徑位於群山環繞的山谷,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各色蔬果都長得很好,沒有偏袒哪樣作物,反而失去了靠「本土名物」揚名的機會,不像一般人想起川龍就會想到西洋菜。蕉徑大多數農田都是水坑田,田地被四方形的溝壑,澆水時只需用瓢從溝壑中潑水上田便可。水坑田的溝壑相對佔地較多,每兩年要重整田地一次,因此這種耕作方式現在已大多被噴溉系統取代。

今年春旱嚴重,以往充沛的水渠只剩涓涓細流,不少農田都墊高了出水口,盡可能地在田中儲水。這裡的農夫都有豐富的水文知識,懂得何時儲水,何時放水。農業園一旦建成,原本山上自來、四通八達的水渠將改為中央供應的蓄水池,由專人統一管理,相信到時候大家會寧願向相關部門投訴,而不再仰賴民間自救的經驗和智慧,一如人們自從將屋苑管理外包給服務公司後,就寧願向屋苑管理處投訴鄰居吵鬧,而不願走去敲鄰居的門。這是農業園集中式管理的荒謬之處。

洪水氾濫在這裡很常見,尤其是當紐芬蘭橋旁邊的新橋落成之後,水泥橋基卡在河流中央,令水流疏導變慢,橋兩邊的樓房每每被淹到屋簷。為了避開洪水,新樓越建越高,使得原本建在地勢低矮處的舊屋水浸越發嚴重。鬆軟的泥土本來會像海綿一般吸進水份,但缺乏監管的工程將越來越多的田地平整為石屎地面,土壤的海綿功能不再。如此種種,令旱澇問題一年比一年嚴峻。

蕉徑農民多是「半農半X」,平時會做兼職幫補生計,或是以家庭為單位,一人在外做工,一人在家耕田。沿路印象深刻的是村民的地盡其用,馬路邊的三角地,水渠旁的狹長土地,雜草叢生的野地,哪怕幾呎的面積也密密種下不少作物,南瓜、番茄、枸杞、甚至有人種下一小片稻米——不知有沒有一碗飯的收成。路邊多野莧(馬齒莧),隨手可摘。龍眼、荔枝、蓮霧,都到了掛果的季節,棵棵果樹結實累累,樹下墜紅點點。南瓜的葉片巨大,蔓延滿田,遠看如蓮花池塘。好一片豐饒水土。

其中一片特別的景色是椰樹林,百十棵高大椰樹與周圍的農田格格不入,像是忽然去到了某個海島。椰樹來歷不明,有人說是某個園藝公司將訂購來的多餘樹木栽在這裡,有人說是投機生意。以往很討厭打卡熱潮,當下卻忍不住想,如果有多些人過來打卡,是否會幫助更多人關心這裡發生的事?

另一處特別風景在河邊,是懸掛在老樟樹上、如一片綠瀑布的紫花油麻藤。油麻藤又叫禾雀花,花串外形如雀,白花油麻藤很常見,但紫花油麻藤是罕見的瀕危物種,也是香港原生品種,所以又叫港油麻藤。它喜歡樟樹、天然河岸和季節性的水浸,在蕉徑有五六個健康的天然大群落。農業園工程的範圍,與紫花油麻藤的群落範圍重疊,已影響到水源和樹木,引起環團抗議。

被破壞的農地如一塊啡色的瘡疤裸露在綠色的田野間。豐饒的表土被鏟走了,剩下被交錯車轍壓平的裸地,被標識著「地盤重地」的圍欄圈住。有一片土地被突然堆上如茶几般大的石頭,政府雖然其後派人清走,仍留下拳頭大的碎石,這些碎石會令農夫的鋤頭崩裂。日青和朋友的土地也被突然剷平,現在放置了碩大的「污水處理系統」和別的大型機械,以及一架推土機。我想起那張照片:泥土中被推土機斬為兩半的石龍子。諷刺的是,這片土地是日青五年前通過政府的「復耕計劃」得到的。農地被突如其來破壞後,日青和朋友報警,警察讓他們點算損失。他們無奈交上了一張清單:黃薑若干,價值幾何,洛神花若干,價值幾何……記者也來問他們損失了多少錢。當然有經濟損失,譬如試種的用作染料的珍貴木藍。但,「失去的怎麼能用金錢估算呢?失去的甚至不是那些作物本身,而是機會——在這片土地上好好利用陽光雨露的機會」,日青說。

蕉徑一期農業園的發展規劃藍圖,呈現不規則的放射形狀,凸起處插進了一些農地的心臟。一個叫波記的農夫世代住在這裡,養龜、養魚、養貓、養狗、養果樹,據説他認得哪些物種是外來的,會專門釣起外來的非洲鯽喂貓吃。他的家被劃入了未來的道路範圍,農地被征收後要住進公屋。但公屋規定不能飼養動物,他的動物王國將一夕潰散。更令人不捨的是那些沒有長脚的家庭成員——父輩留下來的龍眼、經過十幾年配種終於培育出來傳家的極品荔枝、被家人親密地稱呼為「天氣樹」的白千層……村民視這些動植物為家庭的一部分,它們的逝去不能以金錢衡量。

文哥的有機農田生長了郁郁蔥蔥的碗仔莧和大頭菜,傍晚雲氣從山邊潮水般掩過來,風景靜好。文哥說他自小就在蕉徑滿山跑,偷雞摸狗,極目可見的範圍都是童年的遊樂場,如無意外,他在這裡耕作度過餘生。這裡將是農業園一期大馬路穿過的地方。我們蹲在田壟上,難以想象這裡要變成馬路。農業園的緣起,是為了安置受到新界東北規劃影響的農民。但,香港有那麼多荒廢的農地,何以要盤算這片世代耕種、有名有姓、有園有家的地方?原本在這裡耕種的農民,又要如何安置呢?以解決一個問題為由製造另一個問題,這是農業園的「源起不正義」。

所謂的農業園,以商業產量為衡量,將世代耕作的土地變為五年一租,只有達到一定產量的農夫才有資格入駐農業園,因此那些靠耕種打發退休時光的、視耕種僅僅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村民將被農業園排除在外。原本耕住合一的農夫,會在田邊建起房屋,家門正對農田,凌晨三點下田耕作。農業園建成後,農夫要住進集中管理的「臨時留宿設施」,變相無法繼續耕住合一的生活模式。漠視原本有機生成的生活習慣和社區脈絡,施行一刀切的管理思維,這是農業園的「過程不正義」。

最近在讀《空港粉碎》,一本描述日本三里塚農民抗爭成田機場開發始末的書。從蕉徑回來後,兩種歷史情境在我腦海重疊。書中第一句是:「北總台地,以堆積數十萬年火山灰而成的關東沃土層為基盤,不但創造出美麗的自然景觀,還孕育出豐饒的可耕土壤,自古以來便是農民生活的依靠,也給予人們榮耀與希望。」這不就是在說蕉徑嗎?日本政府在沒有民意咨詢的情況下空降機場計劃,引發數十年的三里塚抗爭,成為日本歷史上一道深刻的傷痕。最後日本政府只好公開承諾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以強制手段征地。傲慢的當權者看不見歷史的教訓,但前人的抗爭會為後人留一盞燈。有燈就有人。

圖1:被破壞的農地如一塊啡色的瘡疤裸露在綠色的田野間。農地旁邊(畫面上方)是村民波記的農莊,受到農業園規劃影響,波記將離開農莊,搬入公屋。
圖2:洪水氾濫在這裡很常見,尤其是當紐芬蘭橋旁邊的新橋落成之後,水泥橋基卡在河流中央,令水流疏導變慢,橋兩邊的樓房每每被淹到屋簷。圖為橋梁的水泥地基如一棟墻壁橫亙在河流中間。
圖3:蕉徑多古樹,路邊常有大樹綠蔭。
圖4:果實成熟時。
圖5: 百十棵高大椰樹與周圍的農田格格不入,像是忽然去到了某個海島。椰樹來歷不明,有人說是某個園藝公司將訂購來的多餘樹木栽在這裡,有人說是投機生意。
圖6:被破壞的農地邊緣,綠如瀑布的港油麻藤群落。農業園工程的範圍,與紫花油麻藤的群落範圍重疊,已影響到水源和樹木,引起環團抗議。
圖7:水邊樟樹上的港油麻藤群落。港油麻藤喜歡樟樹、天然河岸和季節性的水浸,在蕉徑有五六個健康的天然大群落。
圖8:日青和朋友的土地被突然剷平,現在放置了碩大的「污水處理系統」和別的大型機械,以及一架推土機。
圖9:農夫蘭姐起早摸黑種的老鼠瓜。原本耕住合一的農夫,習慣住在田邊,凌晨三點下田。農業園建成後,農夫要住進「臨時留宿設施」,家人不許探訪,變相剝奪了耕住合一的生活模式。
圖10:農夫文哥的有機農田生長了郁郁蔥蔥的碗仔莧和大頭菜。這裡將是農業園一期大馬路穿過的地方。
圖11:龍眼、荔枝、蓮霧,都到了掛果的季節,棵棵果樹結實累累,樹下墜紅點點。
圖12:父親留下來的龍眼、經過十幾年配種終於培育出來的極品荔枝,它們的逝去不能以金錢衡量。
圖13:9成本地蔬菜出自蕉徑。24斤一籮菜,文哥每次出菜可以出3籮。
圖14:蕉徑一期農業園的發展規劃藍圖,呈現不規則的放射形狀,凸起處插進了一些農地的心臟。(圖片來源:漁農⾃然護理署網站)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