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隨筆:《在車上》下車有感

Jennifer話很多
·
·
IPFS
·
台文隨筆#5

一個多禮拜沒看台灣文學,我沒有面目可憎,工作忙到沒有餘力承接二二八跟白色恐怖,《白色畫像》放在書櫃,《新台灣文學史》我也不想看,週末倒是拖著室友去看《在車上》

室友不喜歡,說很多東西都沒好好收尾,像青光眼,又說高槻跟家福談起音的那段不夠寫實,明明飯店很近,怎麼談話這麼長。我試著平反,心底自傲的想,「明明自己看不懂,還好意思說它爛」,總之,為了不至於打起來,最後我說電影很主觀,或許它就爛。如同我對咖啡的態度,你可以討厭果香味,說難喝,但你不能說果香味的咖啡都很糟,一個人還是能學會抽離的評價:《在車上》不管是不是菜,絕對是一部好電影。

最精彩的是濱口龍介精巧的意象聯想。第一齣劇場演的是《等待果陀》,開場就暗示家福渴望救贖,接著藉《凡尼亞舅舅》的台詞,一層層的襯托劇情;視覺上,長鏡頭、遠鏡頭拍攝的車、橋、馬路、電梯、車梯,無不再強調之間(in-between)與逃離,因為無能為力、無計可施而逃離,同時期待突來的救贖,戲劇的張力不在情節,而在逃離與渴望救贖間的拉扯。概念談來簡單,執行很困難,這部電影不只做好了,還很有風格,或許運鏡跟車、橋、馬路等的意象是跟侯導和楊導學的,或許多語演出劇場是跟跨文化劇場派學的,然而,在內容、手法與形式達到平衡時,一切就是導演與團隊的。

沒看台灣文學的時候,我沒來由的著迷於各式符號。讀《漢字百話》,看漢字如何從君權神授(占卜)中產生,讀《占星十二宮位研究》,看如何解讀自己的星盤,以及後世怎麼超譯神話故事,讀《常識統計學》,看作者例舉人們渴望秩序(數據)的心,因而受騙的故事。讀著讀著有種錯覺,這些符號從鞏固政權的巫術,與時俱進成附庸風雅的弄權,而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同時在集體走向個體的進程,大家開始有了說話的權利。

我在逃離台灣文學的期間,學到最多的竟然在星盤上。人的自我認識從1宮(自我)開始繞了12宮,最終還是要回到自我,就像我在上廁所時看的《文藝春秋》,作者問了「何謂台灣文化?」,或《在車上》,「我能得到救贖嗎?」,這些提問總結於林文月在《人物速寫》的一篇散文,一位救人無數的醫生,在年邁至病死之際的自問:人,為什麼要生呢?既然終究是會死去。


💃個人主頁 | 職女 Jennifer

🖼 IG | Jennifer話很多

🎙收聽最新Podcast

💵支持我 讚賞公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ennifer話很多書外的文學是生活 narratives-of-daily.ghost.io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讀《精實創業》

他們都說,客服要被AI取代(1)

自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