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eb3 的地基上為 Web2 造橋鋪路:akaSwap 的發展(上)

寶成
·
(修改过)
·
IPFS
·
akaSwap 不只在自己的平台端持續開發,還因應不同形勢,在既有機制上增添有趣的互動方式,以此吸引大眾目光並導流回平台。

前言

很難想像有這樣一個認真栽種 Web3 生態系的平台出自我們台灣。這位栽種者必須耐住性子,等待開花結果的時機;過程中,縱使時局驟變、旁人霧裡看花,也必須走好自己的路。

Akaswap 是台灣目前唯一以泰卓鏈(Tezos)為基礎的 NFT 交易平台,2021 年創站至今已經三年。

我會注意到這個平台,首先是因為王新仁,大家暱稱「阿亂」。2021 年 7 月,王新仁作為台灣第一位登上 Art Blocks 發行生成藝術的創作者,一時之間獲得不少媒體報導。這一年令他奔忙的,可不只是作品《Good Vibrations》。其實在 2021 年上半,王新仁跟國內關注網路科技的師長、藝術家和意見領袖即已掌握 NFT 趨勢,意識到 Web3 平台 ── 當時主要是 NFT 賣場(marketplace)── 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加上身為藝術家的他一直想在邀請制的 Foundation 發表作品,卻不得其門而入,所幸著手成立了 akaSwap。

猶記草創之初,他邀請台灣聲音藝術先鋒王福瑞在此發行 NFT《悸動境》,舊作《悸動》靜態圖檔轉換成 3D 的 AR 虛擬實境作品。那時的 akaSwap 功能還很陽春,形式上卻是百分之百的 Web3:毫不妥協地讓使用者以錢包登入。這意味著網站不留存使用者的個人資料,我們憑助記詞產生的私鑰真正擁有錢包,隨後登入網站,而非顛倒過來,先登入網站,再於其中建置和瀏覽個人資料。後者是當前的主流方式,見於 Facebook、IG、Amazon 等平台,即所謂的 Web2。

為此,akaSwap 網站還特別提供教學文件,不只針對如何開錢包,使用者如何在一長串地址之外加上自己的名字或暱稱、放上頭像也是重點 ── 由於必須跟泰卓鏈連動,這些動作得以填寫 google 表單的方式,由鏈方手動完成,相當土炮。的確,Web3 的分散式精神跟 2000 年初的 Web1 時代有些重疊,此時試圖繞過大平台,彼時大平台尚未誕生;不變的是,行動者都希望能以個資自主之姿悠遊於網海。而自主不是沒有代價的,總得累一點,付出更多。

【細心引導大家開錢包的說明放置在「新手專區」】

這些文件為台灣的數位藝術社群提供了 Web3 和 NFT 的中文實務資料,具有里程碑意義。沒有這些基本說明,有志者只能爬梳西方網站,唯國外動向馬首是瞻。雖然 akaSwap 花了這麼多心力,試圖讓最新的知識和科技落地,但在地的廣大受眾真願意多做點什麼,採取跟 Web2 邏輯不同的行動嗎?進一步問,該採取什麼方式使大眾更方便、更無痛地使用這一切?縱使 Web3 的技術和精神具有革命性,老老實實開錢包這件事還是不容易。(身為已經習慣操作這一切的老鳥,冷靜想一想,也覺得這太 hardcore 了!)

藝術設計,攜手並進

我們可以從「藝術」和「設計」這組對子的意義來思考。對已然駕輕就熟的從業者來說,或許能輕易找到兩者重合的甜蜜範圍,但普遍而言,它們的根本思維和後面代表的行動者屬性仍有極大差異:藝術更從創作者的自我表達出發,而設計考量的首先是消費者或廣大受眾。

【蘇巧純(左)與王新仁(右)於《數位躍動》展覽上的合影】

身為一位在 2010 年代,多半以音像(audio-visual)和新媒體(new media)藝術為主要演出形式的創作者,王新仁在藝術領域已經耕耘許久,也多半以藝術家的身分被大家認識。當我好奇這樣的身分是否跟 akaSwap 經營者的身分衝突時,他大方表示:「我是學美術的,但以前在創作的同時,也待過一些設計公司。藝術做著做著,如果真的比較困頓了,就接設計案。」因此,策略性地操作手邊圖像乃至多樣性的媒材,對王新仁而言並不陌生,而從客戶端出發的設計精神恰好可以延伸至公司的經營。所以,「雖然藝術創作多半是我個人的事、從我自己的角度出發,但把視野開闊一點,去思考整個生態,跟大家推廣好東西、重要的東西,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也很重要。」王新仁繼續說。

有這樣想法的不只王新仁一人。他在 2023 年初之前同時是 akaSwap 的藝術總監和執行長,此後執行長一職則由蘇巧純接任。蘇巧純是二三設計(23Design)的創意總監,公司至今已經十四個年頭,朋友暱稱她「巧三」。雖然過去她不像王新仁一樣有著單獨創作的經驗,反而多是團隊一起製作產品,但蘇巧純也非常認同 Web3 的技術和精神,希望以設計思維讓大家開啟錢包、領取NFT,創造區塊鏈上的身分和足跡。當我說起錢包和代幣這些區塊鏈元素的「體驗性」不夠時 ── 至少跟時下流行的 AI 和 VR 相比 ── 她說:「沒錯,所以一有機會,我會先讓大家在感官互動上覺得有趣,隨後再引領大家開錢包、領 NFT!」

從阿亂和巧三的思考出發,再看 akaSwap 一路走來的發展,我們就會了解站上許多機制與玩法的苦心,包括它們推出的先後順序。

方便使用,趣味導流

在我書寫本文時,akaSwap 已經開啟了信用卡購買 NFT 的功能,為了獎勵大家,還祭出刷卡消費即贈加密貨幣的優惠:消費滿 50 顆 Tezos 的價格,就送 1% 顆的 Tezos,算是平台邁入三周年的紀念活動之一 ── 搭配第三屆「若水獎 NFT 藝術獎」頒獎與特展,以及強調作品體驗的《數位躍動:2024 鏈上藝術特展》。我們現在可以在作品販售頁面看到信用卡的小圖示,代表平台已經承認並接受法幣支付。事實上,放眼西方的藝術 NFT 交易平台,如 Verse,也早已納入信用卡支付。

不只如此,去年此時,akaSwap 也推出一個更友善領取 NFT 的專案平台:akaDrop。使用者只要拿起手機,掃描創作者或團隊方提供的 QR Code,就能在登入自己的 google 信箱後,自動開啟加密錢包,領取 NFT。掃描、登入信箱、領取,三個步驟就能開成錢包、獲得數位收藏品,便捷親民。熟悉泰卓鏈平台的使用者都知道,錢包綁電子信箱的做法一直是錢包商 Kukai 的項目,而 akaSwap 將這項服務嵌入自家平台,整合了既有鑄造流程和觀眾領取體驗,可謂一大創舉。

【akadrop 首頁,簡要說明領取 NFT 的三步驟】

掃描 QR Code 然後登入信箱,不只讓錢包的開啟更快速,還代表 NFT 的領取可以發生在螢幕之外的地方,特別是時間和空間有特定限制的現場活動,NFT 瞬間就有了「出席證明」(Proof of Attendance,簡稱 POA)的意義;筆者所屬的 Volume DAO 團隊,今年六月在北美館的展出「GM,開路:藝文生態系的出席證明」,即是深掘出席證明的意義(我們另稱為「在場證明」),據此發展一個給藝文生態系的平台「開路 Kairos」。出席證明是 Web3 領域常見的手法,不限於數位藝術,一般稱作「live drop」(現場空投),這也是 akaSwap 這個專案平台稱作「akaDrop」的原因。然而,登入信箱開啟錢包固然方便,卻一定程度地留存了個人資料。當然使用者有權拒絕,但那就得走一趟複雜的開錢包過程。

Live drop(2023)和信用卡支付(2024)兩項服務,展現出 akaSwap 擴張受眾、以更 soft 的方式進入 Web3 的意圖。或許有人會疑惑,這些服務的推出是否代表 akaSwap 不那麼「Web3」了?我不認為。這種狀況頂多是 Web2 和 Web3 的雙軌並行,平台並未因為納入 Web2 的技術就減損或取消 Web3 的服務,區塊鏈老鳥們仍保有 Web3 的選項,可以不採納上述兩項服務。

然而,雙軌並行本身的確說明了問題:一方面,Web3 目前無法落實一套屬於自己的快速應用,必須仰賴 Web2 的技術;另一方面,使用 Web2 的技術時,Web3 業者可能掌握使用者個資,這時就必須自律或讓使用者本人同意交付個資。油水終究分離難溶,但基本上這些問題不是 akaSwap 能解決的。

除了平台本身不斷強化 NFT 領取和購買(必須開錢包)的「近用性」(accessibility)之外,akaSwap 團隊也開了一些「外掛」,將更多平台外的受眾導引到平台,這裡只舉兩例。

【《混沌與人工智慧研究》的頁面,鑄造數量目前將近 2,000 件】

2023 年 4 月,在跟 Volume DAO 合作的實體展覽「台北生成現場」中,他們開發了小型操作介面並利用 AI 技術,讓觀展者掃描 QR Code 後拍照或自拍,隨即生成具有王新仁《混沌研究》(Chaos Research)風格的互動作品《混沌與人工智慧研究》(Chaos & AI Research) ,再告知使用者們可以將這些圖像鑄造成 NFT,隨後領取。這是 akaSwap 首次以 AI 體驗結合 Web3 的嘗試。

2024 年 5 月,中華民國總統就職前後,akaSwap 同樣透過 AI 技術,讓使用者「製作專屬 520 紀念章」:自拍,肖像跟新任正副總統並置,以符合就職典禮設計風格的插畫形式呈現。這次的專案在七天內,產生了 60,000 張圖像。還記得某日白天,周圍朋友清一色都將臉書的頭貼換成這個生成式 AI 的插畫頭像,連我母親也不例外,破圈效果相當顯著。當然,Web3 老鳥們馬上熟門熟路地領取隨後轉成的 NFT 頭像。

【筆者獲得的「520 專屬紀念章」】

這兩個專案都屬於 akaDrop 開發後跟 AI 技術連結的迭代,使用者體驗這些玩法後,若要領取 NFT,都能登入 google 帳號,自動開啟錢包,在任何地方體驗。我們可以看到,akaSwap 不只在自己的平台端持續開發,還因應不同形勢,在既有機制上增添有趣的互動方式,以此吸引大眾目光並導流回平台。以上兩者都是「圖轉圖」(自拍生成圖像),還不包括「文轉圖」(字詞選擇生成圖像)的「定義未來 ── 生成式 AI 週創作展」(頁面拉至底部可體驗):今年 5 月在台北市富邦藝庭舉辦,使用者面對需要填空的句子,選擇字詞填入,隨後生成自己「未來的樣貌」。

(全文未完)

繼續閱讀「在 Web3 的地基上為 Web2 造橋鋪路:akaSwap 的發展(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