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不读随笔二则

silm
·
·
IPFS
·

(一)

其實讀書,有時真需要像讀佛經一般,不管讀不讀得懂,先讀一遍,喜歡了,不管讀不讀得懂,再讀一遍。

有位師傅說,讀佛經,讀不懂,那是有前生因果,需要懺悔,等到因果消解了,則必然會生出智慧,原本讀不懂的經,也就讀懂了。記得金庸先生寫《倚天》也有一個類似情節。當年在冰火島的張翠山一家,終于要回中原,謝遜便只讓張無忌記下自己的武學,而不是真教他弄懂。記住了,日后自可領會。

不過,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似乎也有一個情節很類似。全真教的道士師傅,看不慣楊過的叛逆,因此只教他口訣,卻不肯教他真功夫。這樣理論毫無問題,動起手來,就只能處處挨打了。

可見道理是道理,但用起來以后,卻仍要看人,看機緣。

小時候,總以為有什么真正的秘笈,拿到了,就可以大殺四方。有本武俠便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讓主角把秘笈來個刷印公開。當沒有秘笈的時候,我們可以抱怨「沒有」,但有了以后呢?是不是要質疑此秘笈非彼秘笈呢?

人不可以沒有老師,但也不可能有了老師,就萬事大吉。

讀書只是讀書,并沒有承諾任何其他回報。但凡在封面上張揚其事,宣稱足以賺得比書價多千萬倍利益的廣告,我們也就只把它當廣告好了。可讀書終究是人間一大好事。好在哪里?好在不用「求」,人到無求品自高,有所求才有所得,會讓得到的,也貶了值。而讀書則不用,書就在那里,讀書也完全在我們自己選擇。讀一本書,讀半本書,你讀了,還是不讀,都無人在這上面嘖嘖煩言。而讀了有了進益,或是讀了沒有收獲,也只在你自己心中驗證。

佛說,弟子們可以自己證明是否得到解脫。

讀書也是如此,你自己便能證明。


(二)

讀書需趁早,這是從人生說得。讀書不擇早晚,則是從人來說的。

一個人的寂寞旅途,說不得什么時候開始,一本書讀不下去,也就是一段生活不肯開啟。

憂愁重壓,百事無聊。這時候,其實是讀不下什么書的,即使是所謂消閑的故事,也很難有滋味可嘗。一切不可勉強,讀書也是如此。讀書本來就沒有什么大效力,可以讓人感冒時治病,發燒時退燒。這份讀書的因緣,不過是讓你在感冒時知道自己感冒,發燒時明白需要吃藥而已。難受的時候,無需怎樣;想怎樣便怎樣,該怎樣就怎樣。只是很多人,有太多不得已,于是便唯有勉強,唯有該怎樣時,不怎樣;該如何時,不如何。

這不是讀書的錯。

蘇東坡給人寫短札,無意為文,反而被后來人一一結集,作為尺牘的模范。

他說:「軾啟,漂泊海上,一笑之樂固不易得……」

他說:「佩荷厚意,永以為好。」

他說:「區區無他禱,惟晚景宜倍萬自愛耳。」

他說:「北游五年,塵垢所蒙,已化為俗吏矣。」

他說:「覆盆子甚煩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訪,值出未見,當令人呼見之也。」

這里面無一字及乎讀書,但我卻從中看到讀書之讀,讀書之書。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ilm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不曾料想的方式

甲蟲的甲蜜蜂的刺

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