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 | “你的阅读时长是3527个小时,注意保护视力噢!”

Lola
·
·
IPFS
互联网教会了我们“关注”(或“追踪”)表示“喜欢”,教给我们“拉黑”与“被拉黑”的滋味,也教会了我们“下载”和“卸载”——“我为什么要把微博给卸了,因为我一打开微博就忍不住想去看她的信息。”可是心里的感情无法像手机APP一样可以被轻松卸载,也不像按下删除键一样真的能删个干净。 尽管网络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但我们总可以用真心,将屏幕里的朋友和恋人“揪"出来见面,永不走散,永不相互遗忘。

我接触网络比较晚,也是朋友中出了名的“技术白痴”。上了大学以后才有大量的时间上网,但是对很多东西都不熟悉,朋友也经常评价我:手机只用了800块的功能而已。

 

到我这一代,已经是手机网络的时代,我所熟悉的网络,也是从手机延伸出去的网络。上小学的时候,我得到了妈妈淘汰下来的一个翻盖手机。我记得那时就可以上网和看小说了,但是我仍然还没有“网络”的概念,只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和看小说,偶尔才会用到网络浏览器。上初中以后,身边的同学普遍流行玩QQ,那时候,我才算是真正“接入”了网络。

 

到了今天,这已经是我所拥有的第六个手机。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APP,我心血来潮数了一遍,已经超过50个,还不算手机自带的APP,而且我也不见得每个都需要打开。所以当我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其实我很茫然,不知道要选哪几个来介绍。好像也没有哪一个是多么特殊,和我有什么难忘的故事。

 

现在我们不一定有朋友的电话,但却可以有无数个社交媒体账号来连接。当时我在QQ上曾与你是好友,你用了微信以后,我们又互加了微信,再就是微博互关、豆瓣互关,等等。翻墙以后,又是 Instagram、Facebook、Telegram,当然还有 Matters 的互相追踪,我和好朋友甚至会在 Zenly 上聊天。

 

如果有一个我突然很想说的,那就是微信读书了。有一天在公司按照惯例进行自我介绍,除了名字和工作内容以外,附加的问题是:你打开手机设置里的【屏幕使用时间】,查看【所有活动】,看看除了微信,你使用最多的APP是什么,介绍一下你用它来做什么。

 

那天轮到我的时候,我查看后的结果是微信读书。


书友卡西魔多

卡西魔多先生是我在微信读书上唯一的社交经历,如果不算上时隔两年因为给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留下负评被他的粉丝追着骂的话。如果当时不是他给我发消息,我都不知道微信读书有私信功能,在此之前我只收到过微信读书团队的提醒。今天点开私信列表,发现他还是叫卡西魔多,只不过中文换成了俄语和英语。

 

他先是关注了我,因此我也才知道,除了微信好友可以互关以外,微信读书也是可以“读书社交”的。他说,你好书友,而我隔了很久才看到这条消息,我回复:你好。隔了一天,他在早上七点多就回复我了,我们以微信名互相称呼,他说:我叫卡西魔多啊!

 

他自顾自地说自己是文盲,我看了他的主页,阅读时长是1610个小时。我说,您的阅读时长是1610个小时,注意保护视力噢!因为那段时间我也过度使用微信读书,一周长达十几个小时,朋友进入微信读书以后也被我吓一跳,提醒我要注意保护视力。后来交谈,他告诉我自己从没上过学,是一个残疾人。

 

微信读书可显示【共同阅读】的书目,当时我留意到和他共同读的书有34本。今天我再点进他的主页,发现我们的“共同阅读”整好100本了。那天我问他,您是看到我在读博尔赫斯才关注我的吗,他说是啊,然后又补充道: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在真正读博尔赫斯之前,我就看过这句话很多遍,只觉得心烦,没有特别的感觉,读了博尔赫斯之后也是一样的。但是当时他说出这句话,却让我感到震撼不已。可能是博尔赫斯离我太远,而他却真实地和我说过话。

 

后来上外国新闻史的课,老师又放了一遍《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剧,我也打开微信读书给他发过去,他说,不会这么巧吧,我看过电影了。

 

我们最后一次交谈是在2018年12月16日,他在早上给我发私信:今天你有空看书啦。我说,是的呀。就像在图书馆遇见相熟的人,随便打个招呼,然后又找个地方坐下看书。

 

图书馆的消失

我已经记不清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微信读书了,但我记得当时我们是用阅读时长来兑换“书币”,“书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你想读的书。到现在为止,我的账户里还有将近300书币,可以说是我通过读书“赚来”的。

 

今天的微信读书是大量赠送“无限卡”,用户可以在有效时间内免费阅读书城里的部分书籍,其中一部分却要专门用“券”购买。各种优惠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但其实我们只是想读书而已。

 

我也是今年才发现,其实不用刻意去获得“无限卡”,官方会在快要消耗完的时候赠送十几天,完全够用了。但最初“无限卡”需要书友组队抽奖获得,微信读书重度用户就会拉一些组队抽“无限卡”的群。我甚至用过一个叫做“瓦斯组队”的小站链接,不知道是书友自己做的,还是官方的。

 

后来还有了“微信读书小队”,两个人、三个人,升级了以后可以增加到五个、十个,听起来像是某种游戏和比赛,像是读书也可以“打怪升级”。但是为了获得“无限卡”,我也真的加入过这种读书小队,读到后面,人都没了,只剩下我在读。一开始还在意积分,计算什么时候可以领到“无限卡”奖励,到后来我也已经完全忘记了这回事。

 

当初读一本书是看不到其他读者的划线和评论的,不知道这个功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时候不小心点开了那些划线痕迹,各种各样的声音就全涌了出来,吵吵嚷嚷。大家都觉得自己说的话更重要,在读什么反而不重要了。想象几千个人同时翻阅一本书,只是为了把自己留在那里。


时隔三年,我踌躇着给卡西魔多发消息:你最近怎么样?然后点进他的主页,想确认他是否在微信读书。我看到他最新一条动态是在3月12日发出的,是读完《二手时间》的系统评论。过了十多分钟,他竟然回复我了:还可以吧!那你呢?

 

然后微信读书在下方提示:系统检测到该账号存在风险,请注意核实身份,谨防诈骗。过后,我想到可能是因为我们曾经交换过qq号和微信,因为我翻聊天记录的时候,发现图片都被系统限制加载了。

 

他主动给我发了微信,说是好久没有聊天了。他告诉我,自己从去年开始也不怎么看书了,因为把一位美丽的女孩“得罪”了,后与对方断绝了联系,心情不太好。我问,那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他回答说,还行吧。隔了一会,又补充:但我现在仍然非常想她。

 

卡西魔多跟我讲起了自己与女孩之间的故事,“我是真的非常喜欢她!”他也是90年代出生的人,却有一种来自过去的真挚情感。他告诉我,是因为内心的自卑加之情绪化,严重地伤害到了对方。

 

互联网教会了我们“关注”(或“追踪”)表示“喜欢”,教给我们“拉黑”与“被拉黑”的滋味,也教会了我们“下载”和“卸载”——“我为什么要把微博给卸了,因为我一打开微博就忍不住想去看她的信息。”可是心里的感情是无法像手机APP一样可以被轻松卸载的,也不像按下删除键一样真的能删个干净。

 

但发生过的一切告诉我们,尽管网络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但我们总可以用真心,将屏幕里的朋友和恋人“揪"出来见面,永不走散,永不相互遗忘。

 

今天我又打开微信读书,卡西魔多仍然占据我的【读书排行榜】周榜第一名,他的阅读总时长还在不断累积,已经从昨天的3527变成了3530,我给他发消息:今天你看书啦(笑)。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Lola来自边疆地区的年轻人。现居东京,委托请联系: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criKYUWR_BBA-61lNIQnLkcWDLYIlmWAFNbO3Tzx8KmJtJg/viewform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