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錯覺》讀書心得:保持誠信、多問問題、試著勇敢打破集體錯覺。

Alan
·
·
IPFS
·
本書列舉了很多實際案例和故事來敘述人們的從眾效應所帶來危機和問題。也有人從中找到方法去破解集體錯覺和解決問題。人們天性上為了減少腦力消耗容易相信專家名人意見,套張名人照片就認為這是某某人的名言。

本書吸引我的原因?

本書描述一段大家都很有共感的現象:疫情期間市場傳言紙漿被轉去做口罩,衛生紙、衛生棉等紙類製品恐將漲價,造成民眾瘋搶衛生紙現象。這類訊息在LINE群和Facebook社群快速傳遞,大眾恐慌著先去大賣場搶大量衛生紙囤積。當下疑問想著口罩不是不織布做得的嗎?但想著衛生紙可以放很久,用完又沒其他物品可替代。

作者 Todd Rose 是一位美國教育發展心理學家。曾經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推動「黑馬計畫」,透過上百位各界成功人士的訪談,歸納出成功之道,並將研究成果寫成《黑馬思維》。本書《集體錯覺》探究人們的盲從心理,指出很多社會現象的問題根源。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從眾陷阱」指出人們是如何容易地跟隨集體錯覺;「社會困境」描述人們先天大腦是如何導向集體錯覺;「重拾我們的力量」闡述社會如何去面對這個問題。

“we suffer more often in imagination than in reality”
我們的想像,比現實更常傷害我們。
— Lucius Annaeus Seneca

什麼是集體錯覺?

本書開篇就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國王的新衣》來舉例。沒有人想被當笨蛋也不敢直接當眾對國王說破,直到一個小孩勇於說出了真相才破解謊言。顯現了追隨主流群眾而偏誤的從眾心態。作者說:「集體錯覺就是社會編織的謊言。」當大部分人們都私下不認同某觀點,卻誤以為其他人都認同,就會在公開場合附和認同這個觀點,讓大眾去做他想做的事,最後反而成就了沒人想要的真正結果。

Photo by Jonathan Borba on Unsplash

利用人們怕尷尬的天性來解決交通問題。

作者提出一個案例:90年代末,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是全國交通事故死亡率最高城市之一,此外,哥倫比亞的行人很愛闖紅燈,行人占市區車禍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市長 Antanas Mockus 為了解決混亂交通問題,試著安排二十個穿著鮮豔服裝荒謬寬褲的默劇小丑,取代交通警察站上十字路口,只要有違規的人就上前去,用誇張的動作和強烈的表情提醒騎士戴緊安全帽、不要跨道蛇行。讓整個路口所有人都注意到那些違規的人,因此讓違規的人覺得被羞辱很丟臉,寧願去遵守交通規則,十年之後車禍死亡人數減少了五成以上。

從案例中發現:從發現到問題、定義問題,大膽提出別出新意的解決方案,再從小部份的實驗開始驗證方法是否有效,成功之後再把一批交通警察重新訓練成小丑,小丑數量增到四百個使得加快達成目標。小丑們既不能說話,也沒有武器和權威感,卻能發揮影響力去有效改善波哥大的交通安全。

Photo by michei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當人們態度和行為不一致時,會產生心理壓力促使做出改變以消除不安。

作者提到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於1959年有個實驗,找一群大學生去做一個漫長無聊的實驗。其中一群受試者事後獲得一美元,另外一群獲得二十美元,第三群一毛錢都拿不到。接下來,他請受試者私底下發表對該實驗的看法,結果沒拿到錢跟拿到二十美元的兩組都說實驗很無聊;但拿到一美元的那些受試者,卻說該實驗還蠻有意義的。從實驗中發現到拿到一美元的受試者沒有足夠動機去解釋為何做這些無聊的行為,以致於產生「認知失調」的境況,因而藉由改變他們對實驗的態度,使自己的態度與行為一致,以抒發「認知失調」帶來的緊張不適感。讓自己真正地相信實驗是有趣的。

從實驗中不禁讓人開始思考,關於網路上的使用心得、口碑文是真的嗎?還有給予獎勵多寡的問卷,是否也影響研究正面評價?而自己是否也對某些事件產了「認知失調」?當我們正在改變態度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時候,是否可以換方式改變現有行為或是增加新行為來解決認知失調。像是明明知道吸菸有害健康,卻說服自己:「尼古丁能刺激神經釋放多巴胺,可以達到紓壓」,其實可以改變行為「用有氧運動來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

Photo by Lê Tân on Unsplash

多問問題,真相就在人們的互動中。

如何打破集體錯覺呢?作者敘述一段故事:1990年越南有63%的兒童營養不良, 一般人都覺得是因為窮所以才營養不良,所以國際救援組織給了補給食物就離開了,仍然沒有改善問題。救助兒童會負責人史特寧跟越南婦女聯盟合作,測量統計每個家庭財務狀況及孩子體重,提問出:「是因為家庭窮所以就會孩子營養不良嗎?」才發現窮人家裡營養不錯的媽媽會抓田邊蝦蟹和地瓜葉給孩子加菜,而當越南人認為地瓜葉劣質不吃、蝦蟹對孩童不好。而找到方法的媽媽也因為大眾觀感而不敢說。後來邀請幾位營養不良的媽媽,各自帶蝦蟹和地瓜葉一起料理享用,用實際做法改變原有人們的思考。在之後兩年內八成營養不良兒童都恢復了健康。

本書給我的啟發

  1. 保持誠信,言行一致。
  2. 面對規範時,多思考一下為什麼要這麼做?
  3. 結交不同類型朋友和體驗不同事物,培養多元開放思想。
  4. 給與我們身邊的人多一點信任,建立互信連結。

結語

本書列舉了很多實際案例和故事,來敘述人們的從眾效應所帶來危機和問題。也有人從中找到方法,去破解集體錯覺和解決問題。人們天性上為了減少腦力消耗,容易相信專家名人意見,套張名人照片,就認為這是某某人的名言。加上網路演算法,當我們搜尋特定假議題時,就會出現更多相關假新聞造成「重複性偏誤」因此我們需要多問題多查證避免被有心人士帶風向。本書推薦給容易附和他人觀點的朋友們,或許能藉此書反覆思考事件及訊息所帶來的觀點,有著不同面向及真偽。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