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 探討罪犯家屬的心靈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一句台詞:“沒有一個爸爸媽媽,願意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深印我腦中。
我想沒有一個家庭會希望養出一個殺人犯吧?大家都寄望自己的兒女可以出人頭地。但如果家裡真的出現一名殺人犯呢?家人可能就一世都在為孩子犯下的罪過受苦難。被歧視。所以被罰的不只是犯人而已,包括他們的家人在內,也坐著無形的監獄!
人類天生就會自動遠離犯罪區域,更主動遠離有犯過罪背景的人,甚至也遠離跟他們有關系的人,我們總會用有色眼光看待他們,對他們抱著懷疑、提防及疏遠的態度。
《信》是東野圭吾極少數不是以推理為主題的小說,是一部深入罪犯家屬心靈的小說。
主角武島直貴在父母雙亡後,與哥哥武島剛志相依為命。哥哥受的教育不高,又有腰傷的關係無法做粗重的工作,為了給直貴籌借大學學費,哥哥闖入民宅偷竊,在過程中殺了人,被判入獄15年。
哥哥受到應得懲罰,而弟弟背上“殺人犯弟弟”的名號在生活,面對著許多的歧視,只要哥哥的事情被人知道,直貴就不得不放棄許多事情,包括自己的最愛的女人、打工、玩樂團,所有的機會都會從眼前消失。
所以他心里對哥哥是有埋怨的,所以哥哥在監獄里寫了許多信給他,他極少回覆,甚至換了好幾次住家都不打算給哥哥地址。
好不容易他結婚有妻子女兒了,以及穩定的工作。但就在哥哥的事情被人發現后,女兒在學校被孤立,工作上也面對問題,最后他決定寫了最后一封信跟哥哥斷絕關系,搬離到一個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地方。
雖然小說的結局還算有一點點的溫馨,我閱讀到很沉重。其中有一段故事,武島直貴為了跟心愛的女人在一起,他隱瞞身世隱瞞了有一個殺人犯哥哥的存在,為了生存,這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他為了跟心愛的女人在一起,居然打算在女方毫無知情下讓對方懷疑,這樣對方的父母就無法拒絕他們兩人。
有了孩子真的能留住一個人?我個人不太喜歡東野圭吾寫的這個情節,這個事情最后并沒有成。
《信》深入的寫罪犯家屬所面對的一切,心里的感受、心靈上的變化、對哥哥的埋怨、悔恨,對被社會的歧視生氣,對于被奪走的一切,只能無奈去承受。
閱讀完小說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人犯罪,連家人都要負起連帶責任嗎?有些人會認為家人都是生命共同體,無法逃避。有人也認為,就是因為父母沒有教育好才導致孩子走上歪路,不否認有這些父母的存在,也很多來自破碎的家庭。
但就如《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一句台詞:“沒有一個爸爸媽媽,願意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是希望培養出一名殺人犯的,有些孩子是根本就不聽家人的話,家人根本就管不到他們。
其實犯罪者家屬也算是受害者。明明犯錯的不是他們,卻要受到“無形監獄”的關押,他們的生活會被歧視、差別待遇,被灞陵,現在也可能會被網爆等。在歐美一些國家,罪犯的孩子和兄弟姊妹是被支援的對象,重視對他們的關懷及援助。
以我們現在的社會,還是沒有足夠成熟度可以做到這些,不說其他人,就單是我自己,如果我身邊真的出現犯罪者家屬,甚至更生人,我能夠去接受他們嗎?還是遠遠就躲開呢?
這一方面我們要了解及學習的還有更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