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缺温度|成都系列

阿布拉赫
·
·
IPFS
·
前几天闹到惊动外星人的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是中国社会运行规则的缩影。学校也好,警方也好,在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操作,冷血而傲慢,只忙着撇清责任,维护稳定,他们中很大概率也有人父人母,并非不能理解那种哀痛,然而,体制不鼓励这种理解,体制只要KPI。

我搬来现在这里的时候,方圆一公里以内只有我们这一个楼盘,孤零零的,可谓荒郊野外。小区名字洋派,叫未来城市,但大家喜欢自嘲,叫它“未来农村”。因为是刚需盘,住进来的多是年轻人。一两年后,小区自然多出来很多小孩子。自那时候起,对幼儿园和学校的呼唤声,就从来没有停歇过。

渐渐地,周围多了一两个其它楼盘,许是日渐强劲的呼声终于抵达上峰,前不久路过,发现两百米开外正打围建设的,就是一个小学。当时很为年轻的父母们欣慰了一阵。

谁想到没几天被社区工作人员拉进一个社区的微信群,听邻居们抱怨,才知道,那个近在咫尺的小学,本小区的孩子并无资格就读,因为一条小路将我们一刀两断,路两侧分属两个行政区划,而成都的小学,就近之外,按区划片是大原则。因而,孩子们仍然只能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去到三五公里以外读书,而家门口这一个,望梅不止渴。

不知道倒底是中国的父母矫情还是中国的社会乱,三五公里按说也不算远,可就连我一个外人,也觉得让几岁的孩子自己搭公车走路去上学是不能接受的。街上能看见校车,频率并不太高,显然,也并未普及。

让我觉得有些荒谬的,并非学校的绝对距离。我们老家的初中,在两公里外,高中,更是有15公里,那时候班车单趟5元也坐不起,都是骑自行车通行,我个子矮,早期是以一只脚穿过三角梁的方式骑车上下中学的。却谈不上荒谬,因为2公里和15公里,便是方圆最近的初中和高中了。

有邻居在政务网站提出请求,请政府考虑实际情况,允许孩子就近入学,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回复:按照政策,你们小区确实没有资格就读在建小学。意料之中,一贯如此。我们的大多数政策,是没有温度的。

最近在读约翰欧文《独居的一年》,写到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片警对性工作者像对朋友一样,那种出自于人性深处的平等和温暖很让我动容。虽说,把小说情节当真是件还挺天真的事,可我们连小说,也不允许这样的温暖。

政府和群众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学校和家庭之间,是生意关系。甚至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多不过是借你完成我未竞的心愿。你看那些娃,被鸡的,我一外人,听着都觉心疼。

前几天闹到惊动外星人的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是中国社会运行规则的缩影。学校也好,警方也好,在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操作,冷血而傲慢,只忙着撇清责任,维护稳定,他们中很大概率也有人父人母,并非不能理解那种哀痛,然而,体制不鼓励这种理解,体制只要KPI。

我问外甥女,学校(非49中)最近应该给你们紧螺丝了吧?她说是,天天开会强调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那学校方面除了喊这些口号,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吗?把教学楼上有坠楼风险的地方,全都封起来了。就这?那你们学校有几个心理辅导老师?三个。没有增加?暂时没有。老师压力也很大,很多都有心理问题了。

当然,回归到个体,都是受盘剥的一方。圣上怪罪下来,把局面搞得这么糟的校长、发通报的警察,分分钟可以让你解甲归田。只是,导致这一切的深层社会根源,没人讨论,不允许讨论,遑论解决。

就连浅层,那些曾朝夕相处的同学心里的疑惑,也无处倾诉。

PS:这是我和@魔鬼小編 的“纽成一片”系列,我出的题目“教育”。本是有感49中事件而发,后来看那么多人写,我也没啥新角度,就换了个主旨。但都是真实感受,中国的大多数政策,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一刀切“,没有灵活性,没有温度。@魔鬼小編 的文章在此

下期主题:公厕。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Author
  • More

乡村日记(十)

乡村日记(九)

乡村日记(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