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VR: The Kay / 記憶之鑰 / 钥匙

sacrifice 生贄
·
·
IPFS
·
劇透警告!《記憶之鑰》是一部預先知曉劇情則體驗效果感受將嚴重打折扣的作品。有意親身欣賞《記憶之鑰》的朋友,請閱讀至此打住,待體驗《記憶之鑰》之後再往下讀。

沉浸共感度:★★★★☆

導演:Celine Tricart / 席琳翠卡
製片國:USA / 美國
類型:動畫,紀錄片,互動VR
年分:2019
片長:15min
官網:https://thekey-vr.com/
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4818030/

戴上頭戴式顯示器(以下簡稱頭顯),欣賞者拾起鑰匙瞬間墮入難以分辨理解的異世界,一切都是灰蒙蒙的,無邊無際、無遠無近,耳畔的響起主角的聲音--欣賞者穿戴頭顯成為主角,正在與自己對話。主角同理欣賞者的害怕與無助,但,失憶,讓她無法提供太多資訊與援助。欣賞《記憶之鑰》,是協助主角/自己重拾記憶的過程。

在這迷濛的空間裡,主角有一處可以棲身過夜的地方,有鏡子,可以看見面目不明只有無神雙眼的自己,還有3個竟然有顏色--藍色丶紅色與黃色--不同於週遭灰黑白世界的神奇物件陪伴,它們同時是《記憶之鑰》的互動項,若以手持控制器正確操作,便能旋轉丶唱歌丶發光,為主角帶來安慰,似乎還能喚起主角的記憶⋯⋯唯一的麻煩是,它們也會吸引怪獸靠近。

黑灰白世界裡,有顏色的只有3個神奇小傢伙,以及遠方紅色的天空。 (圖片來源:https://thekey-vr.com/)

怪獸為了毀滅這仨有顏色的傢伙,不惜破壞主角棲身處所,欣賞者必須奮力保護它們,但欣賞者只有一雙手,就算一手護一個,仍顧不了第三個⋯⋯(在我個人的體驗裡,我的操控技巧實在太差,它們仨全滅)。主角被迫遷移,經歷不同的閘門與怪物,有些同行者被吃掉,沒被吃掉的就繼續受驅趕。直到,到達海底,一處怪獸到不了的地方,人魚送來一顆氣泡。不收氣泡,就離不開暫居處,但收下氣泡就會「消失」。

耳邊的聲音鼓勵欣賞者收下氣泡。

鑰匙不是答案,氣泡才是。那3個必然會消失一部分(甚至完全破壞無存)藍、紅、黃神奇物件也是重要的記憶竅門提示,分別代表文化根基、傳統音樂音調與引發毀滅的關鍵。

當欣賞者帶上氣泡,周遭環境瞬間繽紛多彩,主角的失憶症亦不藥而癒。最初容身的空間,正是主角故鄉的家;藍、紅、黃奇異物件,是文化、聲音等故鄉記憶印痕:家鄉使用的方言,鄰人叫孩子回家吃飯、罵孩子的聲音,不遠處教堂傳來的祈禱聲,節慶時路上的樂音,母親帶著兒女唱民謠......這一切美好因為「戰爭」這尊無差別破壞怪獸而毀滅。

戰爭,的確常因語言、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等差異而起。

住所遭毀,主角只能隨眾人流浪,經歷不同的閘門與怪物。 (圖片來源:https://thekey-vr.com/)

主角與其他倖存的同胞成為難民,往他國奔逃,大部分的國家對難民並不友善,甚至視難民為麻煩,就算運氣好有他國願意收容,也常常只能住在難民營裡,克難的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所需。戰爭不只破壞物質的房舍,更毀滅精神層次的語言思維、飲食習慣、民族自信與尊嚴;斷垣殘壁無需門扇,鑰匙只是美好過往的紀念品,不再有任何功能。

比起《記憶之鑰》,我更喜歡這部VR的原名《The Key》。key這個字作為這部VR的題名,顯得如此妙不可言難以取代,正因為key有豐富的意函:按鍵、關鍵、音調、訣竅、根基、解答與鑰匙,而任一種意函,拿來解讀這部VR,都是合適的。然而《記憶之鑰》先把key這個字限縮成物質的鑰匙,接著進一步限制這把鑰匙的使用範圍--開啟失憶者的記憶之門。縱然海報是鑰匙孔,縱使開場是一把主角僅有的神奇鑰匙,《The Key》絕非單指鑰匙,一如「to be or not to be」,to be的意函太豐富了,怎麼譯都有遺憾。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acrifice 生贄 想學,想飛,想看見,想離開地球表面。 試著梳理沉浸於AR、VR、MR、XR等新媒體的一些想法。 (修改受限,馬特市成為記載我錯字與記憶偏誤的所在) 我也在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sacrifice    豆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sacrifice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互動XR
81 篇作品

MR: 眠月線-光影沉浸式音樂劇場/KST Track to Sleeping Moon Immersive Music

VR360
7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