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議隨筆】少一點道德直覺:我們真的這麼有「良知」嗎?
❝ 既然「直覺」經常互相衝突,當我們以直覺訴諸道德時就更應警惕。❞
今天在「報導者」讀到一篇題為《【哲學蟲洞】亂世靠「直覺」?學術研究告訴我們的二三事》的文章,講述了「直覺」這個概念在過去20年引起了哲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等範疇的關注,並探討了學術界在過去20年對「直覺」的研究成果。
查看全文: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philosophy-wormhole-intuition
文章重點探討了這20多年來的研究為我們帶來的三個重要信息。首先,「人類在做決策與判斷的時候,不總是理性的,反而常常被「直覺」的偏見所左右。」我們日常的直覺判斷是基於過往所累積的經驗而作出的,然而「一般人卻是糟糕的統計學家」,我們以直覺作出的機率和風險評估常常與真實的機率不一樣。但文章也指出,有時候,直覺比理性更有用,因為人類根據直覺能夠做出更迅速的判斷,果斷的決定在危急形勢下尤為關鍵。
教筆者深思的,是文中的第三個訊息:人們的「直覺」經常會互相衝突,而訴諸道德的直覺,沒有標準答案。作者舉出了著名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的例子:哲學家Philippa Foot提出,當我們必須在「撞死五人」與「撞死一人」必須二擇一的時候,我們應當選擇傷害較少的選項。但另一位哲學家Judith Thomson則提出質疑:
她進一步提出「壯漢版」的電車難題:假設,一輛失控的電車即將撞上5個人,如果天橋上有一個壯漢,妳若將他推到軌道上,則可將電車完全擋住,妳會將他推下天橋以拯救那5個人嗎?湯姆笙的「直覺」是,儘管把人推到軌道是「傷害最少」(殺一個人但救了五個人)的選項,但我們不會這麼做,因為這嚴重侵害了這個壯漢的權利。
然而,後來的研究實驗結果顯示,Thomson 的「直覺」也不是標準答案 ---- 在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分別有39%、36%和22%的實驗參與者認為應該把壯漢推到路軌上。換句話說,雖然以直覺作出的道德判斷在不同文化之間大致相近,但每一個文化個體內也有一部分人的直覺道德判斷與主流判斷不同。
文章繼續指出,根據道德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 的研究,這些直覺道德判斷上的差異,是源於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環境和人生境遇。Haidt認為,這些際遇上的差別,導致每個人對五個道德基礎(關懷/傷害(Care/Harm)、公平/欺詐(Fairness/Cheating)、忠誠/背叛(Loyalty/Betrayal)、權威/顛覆(Authority/Subversion)、聖潔/污穢(Sanctity/Degradation))的敏感程度不同。
既然我們的「直覺」經常互相衝突,而且每個人在直覺衝突中作出的最終判斷各有不同,當我們以直覺訴諸道德時也許應更為警惕,而面對與自己道德判斷不同的人的時候,或許也要提醒自己,他可能沒有我想像中那麼「缺德」。
政治宣傳的話語中,「公義」、「良知」、「是非黑白」等帶有道德感召性質的用詞從不缺席。我們的政治陣營是「正義」的,而他們是「邪惡」的。這些詞語都彷彿在敲擊著人心,令人生怕不支持便是倒向了邪惡的一邊。這些道德感召的政治話語每天在媒體中廣泛而又空洞地被使用,而當人們每天都在接觸這些話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們道德直覺判斷的基礎。甚至當「正義」陣營的某些行為不合乎一般認知的「道德」,直覺道德也會告訴他們這麼做是為了更高層次的公義。不單如此,溫層和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更是讓我們確信我們是基於「事實」作出判斷的,而他們陣營裡的人都是無知和缺德的。
道德直覺能幫助我們作出初步的判斷,但我們更需要深入、細緻和反復的思考。當嚴肅的政治學問題在日常政治宣傳話語的影響下都變成了良知黑白的問題;當政治話語都在訴諸人們的道德直覺,多元包容便不存在了,批判思考不存在了,我們思想進步的空間也不復存在了。
作者:秦逸渢
【清議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vcrit/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