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黄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金马达快闪 | 本周我支持推荐了这些文章

阿黄
·

@Matty 上周发起了金马达快闪活动,只要撰文推荐自己支持过的作品就可以获得likecoin红包。转念一想,除了能让自己喜欢的作品得到曝光之外,其实还是个借机告白、撰写review的好机会~所以我也在这里推荐一些自己本周支持的文章。

Source: Jan Kahánek / Unsplash

【港來港去】快速學習廣東話指南 —— by @港來港去

作为刚来香港的学生,我在前几周的隔离期间一直关注@港來港去 真诚而不失趣味性的文章科普,也分享给了不少我的同学。可惜的是,大部分陆生在日常生活中仍使用关于香港生活的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这一块似乎在大陆真的是蓝海),咀嚼消化很多由他人因为商业政治利益精心挑选、充斥着单方面偏见和软广硬广爆款标题的信息。更别提今年其实大部分陆生都选择在大陆网课了,更是很难亲身体会到香港的魅力所在。

除去之前分享过的实用APP、奶茶等,这一篇终于切中了包括我在内不少陆生的要害——广东话。我在学校报名了每周一个半小时的广东话网课,前半时间是由专业粤语老师教授粤拼和词句,后半时间则是由退休的老爷爷老婆婆local带着小组口头聊天练习。

虽然老爷爷婆婆都很nice,甚至还会打电话关心我的日常作息。但在日常生活中,我还是很怯于讲广东话,连外出吃饭都尽量会选择机器点餐的餐厅(诸如大家乐)避免丢人,即使真的很想去吃一吃local的店。文章中提到點餐練習建議從和譚仔阿姐溝通開始,上周我就第一次去了谭仔,结果点单完后才发现前台是只能点外卖的,又引发了不少大尴尬事件……这个时候就真的非常羡慕我来自广东广西的同学,说的一口流利粤语,衔接毫无任何困难!

虽然我初来乍到一个月就遇到了不少尴尬到想要钻到地心的事件,但诚如文中所言:

在練習廣東話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麻煩,不如說普通話算了吧,但是要知道每一個練習的機會,都會讓你的廣東話說得更好。

在这里也推荐一些我关注的Youtube粤语学习博主:

很可爱的女生,也会分享不少日常生活类的内容。但是因为太可爱了,她的视频真的让人挪不开眼睛有时候甚至会走神XD

粤语学习的分类非常细致和实用的博主。


我在馬特市讀什麼:每片楓葉都不一樣紅的美麗 —— by @fide
馬特市上的內容,對我來說很強的一個吸引力,來自於作者的聲音、voice。有的文章我一讀到,就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作者的個性、或者說有自己的聲音,幾乎像是對方就坐在我面前,我聽得到他\她在講話。……應該說,一直以來,能夠持續性吸引我的,能夠讓我關注、停留的,都只有人

被fide文末的点名感动到了。这里深有同感!

身边一些使用过Matters但后期离开抛弃、或者是渐渐淡忘不常上线的朋友,都抱怨称自己的日常嘀嘀咕咕或者随感诗文创作难以得到曝光。平常也经常看到不少“Matters充斥了过多学生气和主妇的日常,缺乏严肃深度作品”的批评(其实Matty最近有在发起让爱发电非虚构写作活动,相信团队也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更别提我猜其实大部分用户,心中对于平台和likecoin更是一无所知,交易和提现的知识门槛卡死了不少用户,我自己也不是非常了解呢。

然而我选择留在这里的原因,如fide所言,正是一群群聚集在一起、乐于分享的人。Matters仍然是很稀有的可以听到中港澳台甚至东南亚、旅居欧美的华人的声音的平台。在这里,我经常反思自己二十多年自然形成的行为和想法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冒犯性、是如何被“教化和熏陶”出的、又将去向何方。

有时我觉得Matters还蛮像动物森友会的,总有些奇形怪状各具性格脾气的远方小动物居民,带来自己故土的特产果实(即使这些果实不是所有居民都喜欢……),分享交流,劳动产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选择常居或者不爽了直接离开。

严肃深度作品就像是珍稀的果实,不可强求,然而我也非常乐意看到居民们分享自己鸡毛蒜皮的草根小事——毕竟大家都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域,谁又能保证你的鸡毛蒜皮在他人眼中不是珍稀果实?


2020年终于告别九月 —— by @沈於淵

这是一篇读完后让我产生共鸣和沉思,融合了疫情、工作、行为艺术家坚果兄弟见面采访的总结随感。作者的文风非常有意思,似乎轻盈又沉重,自嘲又严肃,也许是这个时代不少年轻人的写照。

日子在过去,我认识了更多主流语境下坚果兄弟这样的“怪人”。对我来说他们像是暗夜微茫,也像是一些关乎何为良好生活的线索,就像九月末这天,我在华侨城的奇遇一样。
我终于在慢慢感到,被尘封许久的能量、欲望、勇气在生长,也清晰地感到它是缓慢的、胆怯的、时不时缩回去的。可喜的是,离职后的这几个月,生命时不时会像万花筒一般,层次丰富,包罗万象,不再像是此前一年多,每个月只有发薪水那天才会感到开心。只是我暂时还没重新找到办法,如何在从中看到更多的星光。

我本科是在深圳读的,专业涉及不少让我觉得枯燥乏味的市场营销——所有东西都被打上了崭新的包装崭新的概念明码标价,所有人都在线上线下抖音淘宝瞪大了眼睛狂欢,没有人去关注金钱、数字和流量底下的涌动暗流。因此我只能在这被称作文化荒漠的城市里,诉诸于课外生活寻找一片天地,却发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怪人”,发现了握手302和坚果兄弟,以及去年的Matters和今年疫情间的讲座,随后又打算来香港读感兴趣的专业,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答疑解惑更多重要的事情。

我不如原作者学识渊博和文笔流畅,但在最后,我想那种“生命宛如万花筒一样包罗万象”的体会是相同的。今年也许是因为疫情,也许是因为在家蹲了大半年,我发现本科期间困扰我的不少事情,无论是工作人际还是更深层的追求方面,在切换了环境结识了新的朋友后逐渐明朗起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是狭隘但又因为没有足够信息储备和人生经验,显得“看上去无路可走”。

条条大路通罗马,既然是自愿选择的道路,愿我们都能看到更多星光。

打下这句的时候,十月也要过去了。

CC BY-NC-ND 2.0 授权